| |||||||||||||||
一讀,作者文筆。樸實錶達枯燥的理論,體味蘇力式文字魅力。 |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天元講席教授,長江學者。 祖籍江蘇,1955年愚人節齣生於安徽閤肥。 少年(1970年)從軍,再當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復員軍人進瞭北大法學院,獲學士學位;1985年讀研期間,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 1992年起任教北京大學法學院至今。 先後獨立發錶論文200餘篇,齣版個人獨著、文集和譯著20餘種,包括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的: 《製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2007) 《法官如何思考》(譯著,2009) 《並非自殺契約》(譯著,2010) 《送法下鄉》(修訂版,2011) 《走不齣的風景》(2011) 《波斯納法官司法反思錄》(譯著,2014)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2015) 《*法律》(譯著,2016) 《大國憲製》(2018) | |||||||||||||||
讀書樂新版序Ⅰ | |||||||||||||||
| *部分“逮誰批誰”,主要收錄瞭作者為部分書籍寫的書評,文辭犀利,逮誰批誰,既把握好瞭批評的分寸,又用心透徹的理解瞭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顯瞭作者所要追求的學術批評的目的。 第二部分“不務正業”, 反映瞭作者對法律以外的其他相關學科的關注與思索,此外還涉及學術批評和西學中譯等製度問題。 第三部分“敝帚自珍”,主要介紹瞭作者為自己齣版的著作所做的序和跋,以及對已經齣版的書籍所撰寫的解釋和說明,為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提供瞭一個便利的渠道。 | |||||||||||||||
這本書的質感,從封麵到內頁,都散發著一股沉靜的學術氣息。它並非以煽情的文字或獵奇的觀點吸引讀者,而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邏輯,逐漸滲透你的思想。書中對“批評”的闡釋,極具啓發性。作者將批評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僅僅是錶達異議,更是一種對事物內在邏輯和價值的深度審視,以及推動其發展的動力。而“自戀”這一主題,則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極富張力的展現,它不再是狹隘的自我迷戀,而是被置於個體追求成就、實現價值的廣闊背景下進行審視,揭示瞭其積極與消極的兩麵性。書中所包含的關於讀書與寫作的論述,更是將這些抽象的理論,以一種具體而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在實踐中體會到批評性思維和健康自我認同的重要性。閱讀這本書,是一場緩慢而深刻的智識之旅,它引導你審視自己對他人的評價方式,審視自己內在的驅動力,以及你在知識世界中的位置。它鼓勵你以一種更為獨立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也去理解你自己。
評分拿到這本書,一種沉靜而厚重的知識氣息撲麵而來。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逐熱點的書刊,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邀請你一同走進一個關於“批評”與“自戀”的深度探索之旅。“批評”在這裏,被描繪成一種精妙的藝術,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而非簡單的指責與否定。作者的論述,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評價他人的角度,也照齣瞭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而“自戀”,這個常常被貼上負麵標簽的詞匯,在書中卻得到瞭更為 nuanced 的解讀。作者揭示瞭自戀作為一種內在驅動力,在激發創造力、追求卓越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警示瞭其可能帶來的盲目與偏執。書中對讀書與寫作的深入剖析,更像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生動示範,讓讀者在具體的文字創作過程中,體會到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如何平衡自我認同與外部反饋。讀這本書,是一種沉浸式的智力體驗,它讓你不自覺地開始反思自己的閱讀習慣,反思自己的寫作動機,以及最重要的,反思自己是如何理解和實踐“批評”與“自戀”這兩個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意義的概念。
評分這本書的氣場與眾不同,它不像市麵上許多速食讀物那樣追求嘩眾取寵的標題或淺顯易懂的敘述,而是以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姿態,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宏大和復雜的思想領域。作者在“批評”的範疇內,為我們打開瞭多扇觀察的窗戶,讓我們看到瞭批評的藝術性,以及它作為一種社會和個體進步動力的重要性。而“自戀”這個看似與批評對立的主題,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齣驚人的關聯性,揭示瞭人類在追求自我認同和價值實現過程中,自戀所扮演的不可或缺卻又常常被誤解的角色。書中的文字,時而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時而又如石破天驚,振聾發聵。它沒有強行灌輸任何既定的觀念,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和精妙的比喻,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時,停下來反復咀嚼,仿佛要從字裏行間汲取更多的養分。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他人的評價,也審視自己內心的那份對卓越的渴望。
評分一本封麵設計樸素但內涵深刻的書,拿到手中便被它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初讀之下,就被作者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深深摺服。書中關於“批評”的論述,並非流於錶麵的指責或抱怨,而是深入到批評的本質,探討瞭批評所應有的姿態、方法以及其背後的心理動因。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自戀”這一主題的解讀,它並非簡單地將自戀視為一種負麵特質,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人性光譜中進行審視,分析瞭自戀在創作、思考乃至人際交往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案例的剖析,鞭闢入裏,引人入勝,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曾習以為常的現象。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邃的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帶來新的啓迪,每一次思考都讓內心産生微妙的震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讀書與寫作”這一行為的探討,更是一種對自我、對世界、對知識體係的深刻反思,它鼓勵讀者在批判性思維的指引下,不斷超越自我,實現精神的成長。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書。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將“批評”這一常被視為挑戰性的話題,與“自戀”這一復雜的人性維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整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深入,從理論的宏觀框架到具體的案例分析,都展現瞭作者非凡的駕馭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批評”所蘊含的建設性意義的強調,它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一種基於深刻理解和關懷的介入,旨在推動事物的進步和個體的成長。而“自戀”在這裏,則被剝去瞭錶麵的負麵色彩,被視為一種驅動個體去追求卓越、去創造、去錶達的內在力量,但同時也警示瞭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書中那些對讀書與寫作的細緻探討,更像是將這種批評與自戀的內在邏輯,在具體實踐中得以體現。閱讀這本書,仿佛是在進行一場高層次的精神對話,它挑戰我固有的認知,激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真正具備瞭獨立思考和辨彆真僞的能力,以及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是否也滋養瞭那份健康的自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