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9787517604228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9787517604228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励 著
图书标签:
  • 工具书
  • 字典
  • 汉语
  • 中华大字典
  • 商务印书馆
  • 语言文字
  • 参考书
  • 字书
  • 部首查字法
  • 汉语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4228
商品编码:2850396042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定价:99.8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76042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人案头的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尽收其中。仅用一本即可查遍所需汉字,便于携带。

内容提要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义未详字、音未详字、汉子部件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中华大字典》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中华大字典》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中华大字典》检索便捷:正文字头按201部首排列,附有部首表、难检字笔画索引、通用字音序索引、字词辨析条目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序(曹先擢) 1~2凡例 3~ 5部首索引说明 6~7部首表 8~ 11难检字笔画索引 12~31通用字音序索引 32~ 92字词辨析条目索引 93~94正文 1~1410附录新旧字形对照表 1411汉字部首偏旁名称表 1412~1414现代汉语词类表 1415~1416汉语拼音方案 1417~1419计量单位简表 1420~1422数字用法简表 1423~1425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426~1433历代主要字书收字数量简表 1434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1435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表 1436六十甲子表 1437四象二十八宿表 1437五行相生相克图 1438五更表 1438十二时辰表 1439十二生肖表 1439二十四节气表 1440主要引用书目表 1441~1443后记 1444~1446

作者介绍


主编魏励先生,商务印书馆编审。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言文字学、辞书学。主要论著:《简化字与繁体字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字头的几点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谈<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繁体的处理及其他》,《<中华大字典>述评》,《汉字规范字典》(主编),《简体繁体、海峡两岸东方汉字辨析手册》,《新华多功能字典》(副主编),《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现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研项目“中华字库”工程6包《现代的汉语出版物用字及专门用字、非字符号的搜集与整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商务印书馆课题负责人。

文摘











序言



翰墨芳华:一部横跨古今的汉字探源之作 书名: 翰墨芳华:一部横跨古今的汉字探源之作 作者: 史景迁(化名) 出版社: 文渊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ISBN: 978-7-5699-3801-5 --- 内容提要: 《翰墨芳华:一部横跨古今的汉字探源之作》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字典或词典,而是一部以汉字发展史为脉络,深度剖析中华文明演进历程的学术通论。本书聚焦于汉字的“变”与“不变”,从甲骨文的契刻之初,历经金文的铸造铭刻,秦汉小篆的规范统一,隶书的隶变与结构重塑,到楷书的定型与后世草书、行书的艺术流变,为读者构建了一幅详尽而生动的汉字文化长卷。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字源文化关联分析法”,即不满足于对单一字形的释义,而是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哲学意涵和文化载体。作者以兼具深厚古文字学功底与广博历史学视野的笔触,将汉字视为中华文明最精微的DNA片段,通过解构关键汉字群落(如“礼”、“道”、“天”、“人”等),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宇宙观和道德伦理的形成过程。 全书共分八卷,从“书契肇始”到“信息时代的新变”,每一章都紧密结合考古发现、出土文献与传世经典,力求还原汉字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生命力。它探讨了汉字如何从纯粹的记事符号演变为承载抽象思维的工具,以及在不同朝代的政治更迭、思想运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书中详尽分析了魏晋风度对书法美学的影响,以及宋代以来印刷术发展对汉字形态规范化的推动作用。 《翰墨芳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更在于其叙事的文学性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为研究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乃至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通过观察我们如何书写,来理解我们如何思考。 ---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卷:书契肇始与万物有灵(先秦时期) 本卷追溯汉字起源的神话与考古印证,重点解析了甲骨文与金文的构造逻辑。作者认为,早期的汉字更接近于“图画符号”与“巫术载体”的混合体。对“卜”、“祭”、“禾”等字的分析,揭示了商周时期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农业文明的根基。金文的铸刻特性,使得文字载体从龟甲兽骨转向青铜礼器,文字的“公共性”和“权力属性”开始加强。尤其对“鼎”器铭文中的“吉金”用语进行了深入考证,阐明了礼制与文字的共生关系。 第二卷:帝国的规范:小篆与郡县的形成(秦汉时期) 重点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推行“书同文”的历史意义。本书认为,小篆的推广不仅仅是文字的统一,更是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思想的物质体现。通过对比战国文字的区域性差异,细致描摹了隶书的诞生——这种适应简牍书写速度需求的字体,如何完成了汉字史上最剧烈的一次结构性变革,即“隶变”。隶变使汉字从象形意味浓厚的线条,转向由点、横、撇、捺构成的笔画系统,为后世楷书奠定了基础。 第三卷:魏晋风流与书体的独立(魏晋南北朝) 本卷关注书法艺术的自觉。随着玄学的兴起和士人阶层的壮大,汉字的书写不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手段,而成为表达个体精神风貌的媒介。曹魏、晋代的书风演变,是社会思潮流动的晴雨表。本书详细梳理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等人的贡献,阐释了行书和草书如何从实用性向艺术性飞跃,以及“中和之美”在这一时期的内涵。 第四卷:盛世气象与楷则的确立(隋唐时期) 隋唐是汉字形态的成熟期。楷书被确立为官方和教育的标准字体。本书探讨了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字规范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唐楷”代表人物的风格剖析,揭示了唐代自信、博大、庄重的时代精神如何凝固于方块字之中。颜体的“雄浑”与柳体的“骨力”,被视为盛唐气象下不同侧面的反映。 第五卷:文人雅趣与宋代尚意(宋元时期) 宋代文化重心南移,市民阶层兴起,文字的使用更加多元化。本书聚焦于宋代文人对汉字形式的“意趣化”追求,即“尚意”书风的形成。宋徽宗的瘦金体被视为对传统法度的创新性挑战。同时,活字印刷术的成熟,对楷书的标准化产生了复杂影响——它既促进了字体的普及,也使得字体在印刷排版中趋于僵硬和程式化。 第六卷:俗体与规范的拉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汉字在官方文书和民间应用中出现了分化。本书讨论了“台阁体”的盛行,这是一种强调工整、刻板的官方手写风格,反映了高度集中的皇权对文字精确度的要求。与此同时,民间和小说、戏曲中的白话文兴起,对汉字的普及和应用场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卷也简要提及了清代对古代文字学的复兴,例如对《说文解字》和金石学研究的回归。 第七卷:跨越边缘:少数民族文字对汉字系统的影响 本卷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它超越了纯粹的汉族中心史观,探讨了汉字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字接触、交流和影响的历史。包括对历史上党项西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创制文字)、元代八思巴字等与汉字体系的互动,以及汉字在边疆地区作为官方文书载体的传播路径。这部分分析了文化渗透与吸收的复杂过程。 第八卷:现代转型与数字洪流(近现代至今) 最后,本书转向现代的文字改革运动,探讨白话文运动对汉字结构和读音体系的冲击。重点分析了简化字运动的动因、过程及其对汉字美学形态的影响。最终,落脚于信息技术时代,探讨电脑输入法、屏幕显示技术对汉字形态的再度重塑,以及我们今天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传承这种古老的表意文字系统。 ---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结合: 既有对数千年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勾勒,也有对“人”、“月”、“水”等基础字形在不同时代形态的微观对比。 2. 跨学科视野: 深度融合了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避免了传统文字学著作的枯燥。 3. 拒绝定论化: 对许多历史争议点,如隶变的具体时间节点、书法风格的归因等,采取审慎探讨的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 4. 学术与可读性并重: 虽然内容严谨,但语言流畅,富于历史画面感,适合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共同阅读。 《翰墨芳华》是一部向汉字致敬的著作,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蕴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信仰与情感的沉淀。阅读此书,如同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历史留下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具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光是翻开书页时那股油墨特有的清香,就足以让人对它肃然起敬。作为一名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我深知一部优秀的字典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师,一位严谨的伙伴。我尤其欣赏这部工具书在编排上的独到匠心,那种清晰、分明的部首序列,简直是查找古籍或生僻字时的“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考证一个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翻阅了好几部现代词典都无功而返,最后还是在这本厚重的典籍中找到了线索。它的释义详实而精准,对同源异形字的处理更是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功力,绝非市场上那些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版本可比。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汉字历史和演变脉络的深度探访,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这类工具书是带着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总觉得现在的出版物总是少了点什么,缺少那种老牌出版社特有的沉稳和权威感。然而,接触了这本字典后,我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观。它的设计哲学显然是站在了使用者的角度深思熟虑过的。排版布局疏密得当,即便是在面对动辄几十个条目的复杂字头时,依然能保持极高的可读性,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我特别关注了它对一些现代新词或外来词的收录态度,发现它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克制,更侧重于对传统汉字体系的梳理和规范,这对于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和稳定性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贡献。每一次需要进行严肃的学术讨论或撰写正式文稿时,我都会习惯性地把它放在手边,它提供的权威性支撑,是其他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定海神针”。

评分

如果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某些工具书,那么这本字典完全配得上“百科全书式参考”的赞誉。它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字形、读音和释义。我发现它在解释一些多音字时,会非常细致地区分不同语境下的词义侧重和用法禁忌,这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或者需要进行深入语言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对比研究了其中关于“道”这个字的几种主要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那种层次感和历史纵深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为巧妙,即便你不确定某个字的部首,通过偏旁部首的交叉检索,也能迅速定位目标。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编纂团队对汉字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深刻洞察,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面对这么一本工具书,确实有点“望而生畏”,厚度摆在那里,总担心自己无法完全驾驭。但随着使用的深入,我发现它其实是非常“亲人”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供专家翻阅的冷冰冰的资料库,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服务于每一个想真正弄懂汉字的人。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一个字条后附带的简短“词源解析”或“用法提示”,这些信息往往是其他字典会忽略的细节,却恰恰是理解一个汉字“灵魂”的关键。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个字怎么写、怎么读”,更是“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存在”。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渗透,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发现,每次合上它,都感觉自己的中文素养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太多追求“快餐化”和“便携性”的字典,它们或许在移动设备上很方便,但在需要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时候,实体书的无可替代性就显现出来了。这部《中华大字典》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的装帧质量极佳,纸张的韧性和墨色的浓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确保了长时间翻阅的舒适度。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是,每当我遇到一个拿不准的、感觉意义模糊的词汇时,我会第一时间转向它。它的解释往往能提供一个坚实的语义基础,让我能够自信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个词汇,而不用担心出现“望文生义”的尴尬局面。它就像是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石,无论外界的语言潮流如何变化,它始终提供着最可靠的参考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