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杭晶波,周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选收词条30000余条,多为脍炙人口、运用广泛的经典歇后语、谚语、俗语或惯用语。各词条均有解释。这些语言元素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尤其是丰富自身的语汇是十分必要的。这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我们约请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删了一些词条,对释义进行了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目录
第2版说明
版说明
凡例
词目首字音节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作者介绍
杭晶波,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编纂《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小学生谚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署名窦康)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我日常的写作和表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前在撰写一些需要更具“烟火气”或“文化底蕴”的文字时,总感觉词汇量有余,但“神韵”不足。自从有了这本书,情况大为改观。它提供了一种精准的“调味品”,让我知道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哪一句古老的俗语或谚语,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修辞效果。而且,它对不同词语之间细微差别的辨析,非常到位。例如,某几条意思相近的歇后语,究竟在感情色彩、使用场景上有什么微妙的区别,书中的注释就解释得清清楚楚,避免了望文生义或用错场合的尴尬。这种精细化的指导,对于任何追求语言精确性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教会了我,真正的“信手拈来”,是建立在深厚积累和清晰理解之上的,这本书无疑是构建这种积累的最佳阶梯。
评分我必须得说,编纂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其工程量和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非常好奇编纂团队是如何克服语料搜集、考证校对、以及保持版本更新的挑战的。从这本书的呈现来看,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匠人精神”的坚持。面对浩瀚的汉语口头表达体系,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实在难能可贵。我注意到,相较于一些旧版工具书,这次的更新在网络流行语的收录上也有所侧重,虽然篇幅不多,但体现了对语言动态发展的关注,使得这部传统典籍没有陷入“古董”的窠臼,而是在与时俱进。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可靠的基准线;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它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汉语工具书的阵营,更是在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鲜活记忆,我对此表示由衷的赞叹和感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俚语,也能看得字迹分明,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从整体的排版布局来看,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信息层级划分得非常清晰,检索起来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一条词条的注释,不仅给出了出处和基本释义,还常常附带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化语境的延伸解读,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民俗文化史。翻阅的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藏”——那些在日常交流中早已被淡忘的俏皮话,仿佛一下子又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智慧的火花。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也让作为读者的我,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充满了愉悦感,物超所值。
评分作为一名中文母语使用者,我总有一种冲动去探究那些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短语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近乎“考古”般的好奇心。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千百年前的先人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很多词语,比如那些描述天气、农事或者人情世故的谚语,其背后隐藏的集体记忆和生存智慧,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我喜欢它那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哪怕是枯燥的词条解释,也被赋予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那些已经被现代汉语稀释了原意的惯用语,作者群似乎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笔触,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语言背后的历史厚度。每次翻阅,都能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让人对我们共同的语言遗产产生更深的敬意和责任感。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传统口头文学的学术报告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只是抱着查阅资料的目的,没想到竟然成了我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与其他同类工具书相比,这本书的收录广度与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它并非仅仅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俗语,而是大量挖掘了地方性、甚至一度濒临失传的特定群体用语。比如,那些旧时行业行话里蕴含的精妙逻辑,或者特定地域的方言俚语,都被细致地考证和记录了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解释某些歇后语时,并非简单地给出“前半句是比喻,后半句是解释”的结构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形成过程,甚至追溯到古代的某个典故或民间故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汉语文化肌理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其内在的文化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