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禅宗通史
定价:45.00元
作者:杜继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214049285
字数:53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中国禅宗通史》,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穿越。我一直对禅宗那“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修行方式充满好奇,但对其发展历程和内在逻辑却了解不多。杜继文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考证,为我系统地梳理了禅宗在中国从萌芽、发展、成熟到演变的整个过程。从达摩东来,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再到慧能的“南宗”崛起,直至后来的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五家七宗的勃兴,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能够穿插对禅宗核心思想的精辟解读。比如,书中对“公案”的解释,让我得以理解那些看似玄奥的禅语是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工具,来帮助修行者勘破妄执,直见心性的。同时,作者对不同宗派在教义和实践上的细微差异的辨析,也让我对禅宗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和觉悟的探索史。
评分《中国禅宗通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理解禅宗为何能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一一揭示了禅宗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和思想演变。从它最初的佛教本土化,到唐宋时期不同宗派的兴盛与争鸣,再到明清时期的衰落与转型,每一个时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时,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和深奥的禅宗义理,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书中对“公案”的解释和分析,让我得以窥见禅宗祖师们如何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情境,来破除学人的执念,直指心性。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公案,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显露出其深刻的禅意。这让我不再仅仅将禅宗视为一种宗教,而更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和智慧体系,它引导人们如何去观照内心,如何去体悟当下。
评分这部《中国禅宗通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不光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学识和历史积淀。我一直对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过于艰涩。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却以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和清晰,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禅宗历史图景。从禅宗的起源、发展、高潮,到其后期的演变,每一个阶段的脉络都梳理得非常到位。 书中对历代禅宗祖师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的生平,更是深入探讨了他们所提出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例如,对六祖慧能“明心见性”思想的阐述,以及其如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展现出的冷静和客观,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理解禅宗在中国的发展。
评分这部《中国禅宗通史》,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却又充满了生命的温度。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展现禅宗在中国发展历程的作品。杜继文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从禅宗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再到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派,直至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变化,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禅宗大德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祖师的思想精华和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在讲述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其深刻的内涵,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了这一思想为何能够如此广泛地传播,并对后世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将历史人物、思想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部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
评分《中国禅宗通史》这本书,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智慧之门。我一直对禅宗那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但真正要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却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微的分析,将禅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思想的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明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期禅宗祖师们的论述,从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到慧可的“安心”,再到僧璨的《信心铭》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些文字虽然古老,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得以窥见禅宗最初的纯粹与力量。而当读到六祖慧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的偈语时,更是感受到一股直击心灵的震撼。这种对禅宗核心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细致阐释,让我对禅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触及了其精神内核。
评分《中国禅宗通史》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沉甸甸的,不光是纸张的厚重感,更是内容积淀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系统、深入且易于理解的著作来梳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翻开目录,从禅宗的缘起,到达摩的东来,再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一代代宗师的开宗立“法”,以及后续不同宗派的勃兴与演变,直至近代乃至现代的流变,仿佛一条清晰的历史长河在我眼前缓缓铺陈开来。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致。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在讲述慧能“南宗”的崛起时,作者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神秀北宗”与“慧能南宗”在教义和实践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契合了当时不同阶层人士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得南宗最终占据主流。这种分析让我对禅宗在中国从一种外来宗教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的复杂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中国禅宗通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巨著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叙事艺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禅宗深邃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禅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最具魅力也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它那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质,既是其精髓,也常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杜继文先生的笔触,却巧妙地将抽象的禅法融入具体的历史叙事之中,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公案和偈语,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 书中对历代禅宗祖师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体系的梳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尤其被书中对六祖慧能的论述所打动。作者不仅详尽介绍了慧能大师从一个砍柴的樵夫成长为一代宗师的传奇经历,更深入挖掘了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偈语所蕴含的般若智慧,以及这一思想如何彻底革新了中国佛教,使其更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这种对历史人物和思想的深度剖析,让我看到了禅宗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力。
评分我与《中国禅宗通史》的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正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中国禅宗发展历程的书籍,市面上虽然不乏介绍禅宗的书,但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学术,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直到我发现了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才真正找到了我所需要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禅宗的起源,到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大德的弘法,再到临济、曹洞等主要宗派的形成和发展,直至近代禅宗的流变,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述。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摘录文献,而是深入考证,辨析真伪,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在论述禅宗如何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体系时,作者就做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禅宗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我不是在阅读一本简单的历史书,而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对话。
评分《中国禅宗通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它那种“从心下手”、“直下承担”的修行方法,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杜继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禅宗中国画卷。从最初的佛教本土化,到唐宋时期各宗派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转型,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禅宗“公案”的解析。那些充满智慧和辩证思维的公案,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例如,书中对“赵州八十犹行脚”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禅宗行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如何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种将抽象的禅法与生动的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禅宗实践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禅宗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古籍之中,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等待我们去发掘。
评分第一次翻阅《中国禅宗通史》,就被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学风所吸引。作为一名业余的佛教爱好者,我对禅宗一直抱有好奇,但往往在阅读一些零散的资料时,感到脉络不清,难以形成整体认知。杜继文先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穿越历史的迷雾,清晰地勾勒出禅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壮丽图景。作者从印度佛教的传入谈起,追溯到早期禅法的萌芽,再到禅宗的正式形成,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逻辑严密。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禅宗大德的论述。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他们提出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比如,对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禅宗的根本宗旨,作者通过梳理历代祖师的语录和公案,层层深入地阐释了其内涵,让我对接下来的佛教修行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同时,书中也客观地展现了不同宗派之间的论辩与融合,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让我对禅宗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