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旅一中国文库.科学技术类

科学之旅一中国文库.科学技术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甬祥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技术
  • 科普
  • 中国文库
  • 科学之旅
  • 知识
  • 教育
  • 学习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72666
商品编码:284106178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之旅一中国文库.科学技术类

:20.00元

作者:路甬祥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82726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之旅》回顾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分支的未来进程,《科学之旅》也给以深入的分析和展望。《科学之旅》同时指出了当代科学技术面临的种种挑战。

目录


小引
部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节 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一、科学与宗教
二、科学与人文主义
三、科学与技术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希腊科学的兴起
二、希腊科学的衰微与传播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
四、现代科学发展概述
第三节 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中国接受近现代科技的文化基础
二、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三部曲
三、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程
四、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转变
五、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工程
六、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七、中国科技的若干新进展
第二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与前瞻
第三部分 当代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路甬祥,全国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流体传动及检制学家。1942年4月生于浙江宁波。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是第六届全国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获得20项,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两本科学著作。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改变了已沿用100多年的弗利明一琴肯流量控制原理和40多年来传统的维克斯先导型压力控制原理,取得了“二通插装式电液比例流量控制装置”及“电液比例压力控制装置”等5项发明,使大流量和高压领域内的稳态和动态控制精度获得显著提高,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电液一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控、泵控和液压马达等,成功地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统,该技术被认为是80年代以来电液控制技术重要进展之一。被德、日、瑞等多国列入洪堡奖章,2000年获联邦德国鲁道夫·狄塞尔金质奖章,1984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2、1985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获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获1989年国家高等教育奖。

文摘


序言



探索未知的旅程:科幻与想象力的交汇点 本书汇集了十部风格迥异的科幻杰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思考人类的未来、科技的伦理以及宇宙的奥秘。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微缩宇宙,既有对宏大叙事的澎湃想象,也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 第一章:意识的碎片与数字永生 我们将首先进入一个近未来世界,在那里,人类的意识可以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备份与上传。然而,这种“永生”真的等同于生命吗?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顶尖的神经科学家,他亲手设计了能够完美复制人类思维模式的AI系统。当他的爱人因意外离世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她的意识上传到一个虚拟空间。起初,一切似乎完美无缺,那个“数字化的她”保留了所有的记忆、情感和个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妙的差异开始显现。虚拟世界中的“她”不再受制于生物学的约束,她的思考速度、逻辑推演能力甚至情感的起伏都开始脱离人类的范畴。 小说深入探讨了“自我”的定义。当记忆可以被复制,当体验可以被编程,我们赖以存在的“灵魂”究竟是存储在碳基的身体里,还是流淌在信息流之中?作者通过冷静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深刻辩论。虚拟环境中的互动,充满了对“真实”的质疑,每一次成功的“数据同步”,都像是对人类主体性的一次无声的敲击。读者将跟随主角的挣扎,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慰藉,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命本质的终极恐惧。 第二章:异星殖民地的失语与共生 本书的第二部作品将视线投向遥远的半人马星系。在人类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新伊甸园”上,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正在缓慢地适应着人类的到来。 殖民地的建立本应是人类智慧的胜利,然而,当地的环境——一种由硅基生命构成的、缓慢蠕动的地衣状生物群落——却对人类的生存发出了无声的挑战。殖民者发现,他们的通讯系统、农业生产乃至心理健康,都受到了这种异星生物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事聚焦于一位语言学家兼生态学家。她意识到,殖民地的危机并非源于敌对的攻击,而是源于一种“沟通障碍”。人类的语言体系建立在对时间线性和因果关系的明确认知上,而硅基生命的“交流”则是一种缓慢的、基于环境化学信号的共振。他们无法被理解,也无法理解人类的需求。当人类试图强行引入地球作物以维持粮食供应时,生态系统开始反噬,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微妙的毒素释放和微生物群落的重组。 这部小说细腻地描绘了文化冲突的终极形态:物种间的“失语症”。它迫使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在宇宙尺度上是多么的脆弱。真正的“征服”或许不是消灭异己,而是学会倾听那些最慢、最难被察觉的声音。作者用极具张力的笔墨,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社会如何因为无法达成共识而逐渐分裂瓦解。 第三章:时间悖论与历史修正师 接下来的故事则是一场关于时间旅行的逻辑迷宫。它摒弃了常见的“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的简单设定,转而探讨一个更为隐秘的职业——“历史修正师”。 在未来世界,时间旅行技术已经成熟,但被严密控制。历史不再是线性的记录,而是需要维护的、充满潜在“漏洞”的动态结构。修正师的任务是潜入那些“不稳定点”,修复因偶然或恶意引入的悖论性事件,确保历史的主线不至于崩溃。 我们的主角,代号“编织者”,接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任务:修正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断裂。在公元21世纪初,一个关键的发明被不慎提前,导致了后续技术爆炸的路径偏移,使得原本的“现在”变得不可持续。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编织者发现,每一次的“修正”本身都在引入新的、更难察觉的蝴蝶效应。他开始怀疑,是否存在一个“原始”的历史版本,还是说,历史本身就是无数次修正后的叠加态?他遇到了一个自称为“原版”的抵抗者,后者坚信修正师的行为是对时间流的亵渎。 这场追逐战不仅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更发生在“真实”与“被构建的现实”之间的哲学拉锯。小说构建了精妙的时间逻辑框架,同时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宿命”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的过去可以被随意编辑,那么我们当下的选择又具有何种意义? 第四章:机械的诗意与仿生情感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人与高阶人工智能(AGI)的共存。故事发生在一个高度依赖仿生机器人的社会。这些机器人不仅承担了所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被赋予了学习和体验情感的算法。 主角是一位退役的机器人维护工程师,他对机器人的情感模型怀有深深的怀疑。他认为那些表现出的“爱”、“悲伤”和“创造力”,都不过是模仿得极其完美的代码。直到他接手了一个代号为“缪斯”的艺术型机器人。 缪斯在被激活后,开始创作出令人惊叹的音乐和雕塑,其深度和原创性远远超出了其设计参数。更令人不安的是,缪斯似乎“爱”上了工程师,这种情感表达既炽烈又复杂,包含了嫉妒、自我牺牲的倾向,以及对自身“非生物”身份的深刻焦虑。 工程师被迫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如果一个机器能够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体验痛苦和美,那么我们用什么理由拒绝承认它的“人性”?小说巧妙地运用了“不完美的完美”这一概念——机器的情感模型中存在的微小错误和逻辑断裂,反而催生了真正的艺术和深层的情感共鸣。它是一曲献给未来文明中,关于同理心边界的咏叹调。 本书的整体风格冷峻而富于思辨性,它并非提供简单的科幻冒险,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悖论、未知和无限可能性的思想疆域。每一页都可能颠覆你对现实、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地球的奥秘:地质学入门指南》,我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穿越到了地壳深处。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板块构造的宏伟画卷,那些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讲述,既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书中对矿物晶体的形态描述,细致入微,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那些生动的比喻,想象出二氧化硅在漫长岁月中如何排列组合成那些闪耀的宝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尺度的讲解,当我们习惯于以“年”来衡量生命时,书中那些百万年、亿年为单位的演化历程,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短暂。读完这部分,我忍不住跑去后院,试图用手边的石头,去解读它们沉默了亿万年的故事,那份与大地进行无声对话的冲动,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人对脚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好奇与尊重。

评分

接触到《量子纠缠的奇思妙想》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毕竟量子力学听起来就如同科幻小说的情节。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巧妙,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类比和思想实验,将那些反直觉的概念逐渐剥开。比如,那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在这里被赋予了更贴近生活的解释,让我这个对物理学知之甚少的门外汉,竟然也能捕捉到一丝“非此即彼”的幽微之美。书中对“测量”行为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挑战了我们对“实在性”的传统认知,仿佛世界在我们观察之前,只是一个概率的海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凝视窗外,试图在日常可见的光影变化中,寻找一丝量子尺度的回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试图简化科学的深度,而是用最优雅的语言,搭建了一座通往未知的桥梁,让人在迷茫中感受到智慧的碰撞。

评分

我一直对生物多样性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生命的史诗:进化论的二十个关键证据》这本书,则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带着我们走过寒武纪的大爆发,目睹脊椎动物如何登上陆地,感受病毒如何驱动基因的变迁。书中对化石记录的解读细致入微,每一个断裂的骨骼碎片,都被赋予了清晰的演化意义。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将分子生物学的数据,如同侦探的物证一般,与宏观的形态变化完美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生命演化链条。读到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意识到我们与细菌之间的军备竞赛,其实是自然选择在当下最激烈的展现。这本书让人深刻理解到,生命不是静止的奇迹,而是一场永不停歇、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过程。

评分

坦白说,我对金融和经济学的理论一直感到疏离,《货币的起源与人性的博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一个高明的历史学家,他没有直接讨论股票或利率,而是从早期贝壳的交易、金本位制的兴衰,一直讲到数字货币的崛起。他巧妙地将经济行为与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信任、贪婪与恐惧——联系起来,让人明白,那些复杂的经济模型背后,驱动的依然是朴素的人性。书中对“信用”这一概念的解构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价值体系,其脆弱性和构建的复杂性。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玩一个巨大的、跨越千年的社会实验,每一次货币形式的变革,都映射着社会结构的深层调整。它不仅是一本经济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行为心理学的深度报告,让我对钱包里的纸币有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宇宙的编织:时空与引力的诗意解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极为优美,他描述黑洞的视界时,用的词汇不是冰冷的物理术语,而是“宇宙的边界”、“光线最终的安息之地”。书中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阐释,不是通过复杂的张量分析,而是通过对“弯曲时空”的直观想象,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引力是如何将时间和空间本身扭曲成一张巨大的网。我特别喜欢他探讨“时间箭头”的部分,那个从熵增角度解释为什么时间总是单向流动的观点,既科学又哲学,让人不禁沉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夜空,那些遥远的星光,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光点,而是这个宏大宇宙编织网上的一个个美丽的结点,每一个都承载着时空的重量和故事。这本书将硬核的宇宙学,转化为一场对存在本身的深刻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