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麻将赢家36招
作 者:佘时佑 编著
I S B N :9787539772981
出 版 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11月
印刷时间:2001年11月
字 数:244000字
页 数:343页
开 本: 开
包 装:平 装
重 量: g
:18.00元
目录
远见篇
第1招 未雨绸缪,步步为招
第2招 调兵遣将,以静制动
第3招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第4招 运用关联,一箭双雕
第5招 各自为战,舍张安危
第6招 釜底抽薪,不打自招
第7招 迟行观变,优存劣汰
奇计篇
第8招 暗渡陈仓,虚张声势
第9招 减灶诱敌,信息
第10招 奇智应机,避敌诱将
第11招 先发制人,顺手牵驴
第12招 以虚为实,虚中求实
第13招 疑兵惑敌,将计就计
应变篇
第14招 欲擒故纵,能攻善守
第15招 反侧自安,谨慎吃碰
第16招 请君入瓮,借君之力
第17招 随机应变,快成快和
第18招 狡兔三窟,权宜之计
第19招 一鼓作气,把握时机
第20招 过河拆桥,投其所好
智谋篇
第21招 明察破奸,注重逻辑
第22招 假释察奸,探讨真实
第23招 无中生有,避重就轻
第24招 骑墙观望,借刀杀人
第25招 见机而退,伸吃安危
第26招 寸步不让,欲胜慎切
第27招 急流勇退,委曲求全
第28招 设疑释疑,弄清牌情
妙策篇
第29招 以耻知耻,指桑骂槐
第30招 抛砖引玉,类似类惑
第31招 小失大得,李代桃僵
第32招 巧对避祸,围魏救赵
第33招 假作痴愚,正视牌手
第34招 进退战和,灵活机动
第35招 虚张声势,出其不意
第36招 声东击西,神出鬼没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
本书从谋略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赢牌的36种招数。本书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作之精华,通过讲故事、话事例、说熟语、记重点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告诉您如何在麻战中灵活运用36招,为您成为麻战赢家助上一臂之力。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并不是那种辞藻华丽的文学风格,甚至有些地方的行文略显生硬和专业化,但正是这种直截了当的“工程师思维”,才让它的技巧分析如此具有操作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自摸与点炮的价值置换”的论述。很多普通玩家会把自摸和点炮看作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事件,但作者将其放在一个连续的牌局流程中进行考察。书中提出了一个“价值折算系数”,用来衡量在特定番数下,是否值得为了多等一张牌而冒被点炮的风险。这个系数的推导过程非常严谨,涉及到了对牌河信息的累积判断和对手剩余牌张的概率分布估算。虽然初次阅读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数学基础,但一旦领悟,你会发现自己对“和牌”的定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和牌不再是终点,而是达成特定价值目标的瞬间。这种将娱乐活动上升到工程学分析高度的做法,让我对麻将这项活动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其他麻将书教你“如何赢”,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如何不输得太惨”。它对于“残局处理”的描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保命指南”。在牌局进入后半段,牌面信息爆炸、风险急剧增加时,很多人的判断力会直线下降,容易因为紧张而打出一些不该出的牌。这本书用大量的“失败案例分析”来反衬正确的选择。它没有过多美化胜利的瞬间,而是聚焦于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错误”。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在牌河中已经出现四张“三万”的情况下,如果对手已经立直,你手中保留的“一万”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安全区,还是应该在特定条件下弃掉以换取下一步的行动自由。这种对“次优解”的精细打磨,远比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最佳解”来得实在。它真正帮助我建立起了一种底线思维,让我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在赢家的行列,而不是在边缘反复挣扎。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牌桌上安装了一套精密的“避雷系统”。
评分我一直认为,打麻将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对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因为不同地区的麻将规则和牌桌礼仪,甚至影响了人们的出牌习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涉猎,可以说是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规则体系,而是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流派麻将背后的“玩家心理画像”。例如,在介绍“防守策略”时,它特别指出,在某些以“清一色”和“混一色”为核心的南方打法中,对手对于“边张”的敏感度会高于“中张”,因此防守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特定数字的牌上。而在北方流行的“推倒胡”体系中,由于牌面信息暴露较多,反而要更注重对“断张”的警惕。这种跨地域的、具有普适性的“底层逻辑”讲解,远比死记硬背具体的牌谱要管用得多。它教会我的是一种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僵死的公式。每次打牌前,我都会快速在脑海中构建对手的“文化背景标签”,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弃牌策略,效果立竿见影,最明显的就是“点炮率”有了显著下降。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麻将技巧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我自诩在牌桌上也摸爬滚打多年,自认为有些心得,但总觉得总有一层看不透的迷雾笼罩着“高手”的境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算得上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宣传,反倒让人觉得或许里面真有干货。我最关注的是它对于牌局中心理博弈的阐述。很多时候,麻将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手里的牌有多好,更在于你如何观察对手、如何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节奏。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似乎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只是罗列那些固定的“听口”和“牌型”,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番种、不同阶段,如何通过细微的动作、甚至是对局中声音的捕捉来判断上家和下家的牌势。比如,它详细描述了一种被称为“呼吸节奏锁定法”的技巧,理论上可以通过观察对手换牌或摸牌时的气息变化,来推测他是在“舍闲牌”还是在“留张子”。虽然初次实践时效果并不显著,但经过几局有意识的练习,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对牌局的掌控力有了一丝微妙的提升,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牌和出牌,而是开始有了主动布局的意识。这种从宏观策略到微观执行的全面覆盖,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动辄宣称“包教包会”的书籍一向是持保留态度的,麻将这种带有极强随机性的游戏,怎么可能被区区几十页文字完全“驯服”呢?然而,这本秘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效率最大化”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会花大量篇幅去讲解最基础的规则——那种东西随便上网搜一下半分钟就能学会。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高,直接跳到了中高级对局的优化阶段。其中关于“风险控制与收益平衡”的章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用图表和大量的实战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在特定局势下,选择“做大牌”和选择“保平安”的概率模型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立直”时机:一种是牌型极佳时果断宣告,另一种则是在牌型略显平淡但胜在速度时抢先出击。作者通过模拟上千次数据,论证了在非关键局中,后者虽然单局收益较低,但从整体对局的胜率和节奏上,能带来更稳定的优势。这种用数据和逻辑驱动的打法,极大地纠正了我过去那种“赌徒心态”的倾向,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对待每一张牌的选择,避免因为贪图一两番而被对手一波带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