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汽车车身制造系统与工艺
:88元
售:65.84元,为你节省22.16元
折扣:74折
作者:(美)穆罕默德·奥马尔(Mohammed A.Omar) 著;王悦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22266842
字数:341字
页码:2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暂无相关内容
章概述001
1.1车辆结构、功能和组成002
1.2车辆制造概述003
1.2.1装配工艺基础004
1.2.2动力传动系统工艺基础007
1.3结论010
练习011
第2章冲压与金属成形工艺013
2.1汽车钣金成形技术概述016
2.1.1冲压模式与金属流动021
2.1.2材料性能及其成形性023
2.1.3成形方法026
2.1.4网格分析(CGA)与成形图(FLD)029
2.2汽车材料032
2.2.1汽车用钢:传统钢种033
2.2.2汽车用钢:钢和结构钢(AHSS)036
2.2.3铝面板冲压043
2.3冲压设备与模具049
2.3.1汽车模具050
2.3.2模具作与加工052
2.3.2.1压边圈052
2.3.2.2拉延筋052
2.3.2.3冲裁和剪切模052
2.3.2.4弯曲055
2.3.2.5深冲056
2.3.2.6涂层与润滑056
2.4拼焊板及其冲压058
2.5金属成形技术062
2.5.1液压成形062
2.5.2折弯:基于成形的金属折叠064
2.5.3超塑性成形065
2.5.4柔性冲压规程066
2.6冲压件的检验066
2.7冲压工艺成本核算071
2.7.1案例1:冲压过程071
2.7.2案例2:拼焊内门板费用075
练习076
第3章汽车车身焊接081
3.1概述082
3.2熔焊作082
3.2.1电弧焊基础及其类型083
3.2.2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工艺085
3.2.3汽车TIG焊接工艺090
3.2.4汽车电阻焊工艺091
3.2.4.1表面状况及其对电阻焊的影响097
3.2.4.2点焊基础:焊叶和电阻曲线100
3.3机器人熔焊作104
3.3.1点焊机器人109
3.4粘接113
3.4.1胶黏剂材料选择基础113
3.4.2粘接理论和胶黏剂测试基础115
3.5焊接与尺寸一致性118
3.6汽车焊接新工艺119
3.6.1搅拌摩擦焊(FSW)119
3.6.2激光焊120
3.6.3胶接点焊(焊粘)121
3.7汽车焊接成本核算122
3.7.1焊接车架122
3.7.2焊接副总成汽车门130
练习133
第4章汽车涂装137
4.1概述138
4.2浸没涂装工艺138
4.2.1洁净139
4.2.2冲洗140
4.2.3转化与磷酸盐浴141
4.2.3.1磷酸铝143
4.2.4电涂层及其作143
4.3油漆固化过程与平衡145
4.4车底密封胶、PVC和蜡的应用150
4.5烤漆房作150
4.5.1喷枪152
4.5.2烤漆房、水性、溶剂型和末涂装系统154
4.5.2.1水性漆154
4.5.2.2末涂料157
4.5.3漆量计算158
4.6喷漆区域的物料输送系统160
4.7喷漆机器人162
4.8喷漆质量测试164
4.8.1喷漆缺陷和理论166
4.8.1.1理论背景166
练习171
第5章总装173
5.1总装作基础174
5.1.1内饰总成的安装174
5.1.2底盘安装175
5.1.3总装和测试区域176
5.2总装区域的人机工程学177
5.3机械紧固和螺栓连接178
练习189
第6章汽车制造学191
6.1汽车制造学概述192
6.2能源消耗及核算193
6.2.1环保署能源模型194
6.2.2EPI模型中的具体能源需求195
6.2.3板材成形能196
6.2.4杂交结构的选择和能源启示199
6.2.5的方法与先前的模型203
6.2.6总结评论比能模型205
6.3汽车材料的影响205
6.4涂装工艺学206
6.5汽车学215
第7章汽车制造工艺的静态方面225
7.1概述226
7.2布局策略226
7.3工艺导向布局228
7.4基于单元的布局231
7.5基于产品的布局232
7.6布局设计和优化的精益生产工具234
7.7选址策略237
7.7.1选址策略工具241
练习245
第8章汽车制造工艺的运营方面249
8.1概述250
8.2综合生产计划250
8.3主生产计划(MPS)257
8.4物料需求计划(MRP)259
8.5生产线控制和管理262
8.5.1工人的精益生产管理264
8.6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268
8.6.1选择与管理流程270
8.7汽车质量工具概述273
8.7.1生产零件批准流程(PPAP)273
8.7.2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275
8.7.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277
练习281
参考文献284
这是一本专业讲解汽车生产线的书籍,汽车车身制造系统与工艺涵盖了从冲压直到总装的整个汽车车身制造流程。本书开始部分讨论了时下的金属成形工艺,括冲压、模具开发、尺寸验证以及金属成形方面新的革新,例如基于成形的折叠、超塑性以及液压成形技术。**部分详细解释了汽车点焊(焊叶)、弧焊和粘接、柔性夹具系统和焊接机器人单元。接着引导读者掌握汽车涂装的每一工序,括基于汽车尺寸和需求的喷枪数量和漆量的计算,之后是总装和汽车机械紧固策略。本书对于车身制造系统讲解的详细程度是**的。
本书的第二个模块致力于讲解汽车生产线的布置策略。针对汽车生产综合生产计划和主生产计划的讨论确保了读者熟悉汽车生产的运行情况,此外还论述了节能排和汽车生产过程的费用问题,提出了少环境影响的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讲解了汽车制造过程,讨论了柔性冲压、焊接和涂装生产线;
给出完整的汽车制造投资信息和供应商选择流程;
从生产运行的角度描述汽车制造系统,介绍了综合生产计划和主生产计划;
详细讲解了柔性汽车生产线;
条理清晰地讨论了汽车制造系统的布置和安放策略,括所有的结构要素;
可以在伙伴网站上提出和本书相关的问题寻求解答。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简直是汽车制造领域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汽车工业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层层剥茧地揭示了汽车车身是如何从一堆金属板材变成我们日常看到的精致车辆的。书中对“柔性冲压”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汽车外壳是怎样被塑形的,原来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工艺和技术。书中细致地描述了模具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压制动作,将平整的钢板变成具有复杂曲面和精密配合的车身部件。即使是没有相关技术背景的人,也能通过书中的图文并茂的描述,大致了解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更不用说,书中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焊接和涂装生产线,从机械臂的精准操作到色彩的化学原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完这本书,我对汽车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能够设计和建造出如此庞大高效生产系统的工程师们。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汽车制造过程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工程技术和工业美学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工业生产相结合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对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各个关键工艺的描述,清晰、系统且富有逻辑。例如,在讲解柔性冲压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模具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柔性冲压系统如何通过优化工装夹具、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以及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和对不同车型、不同配置的兼容。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制造系统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指导。焊接工艺的部分,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焊接方法的优缺点,还结合了具体的应用实例,例如车身骨架的连接、门盖等外覆盖件的焊接,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涂装生产线部分的讲解,则让我们了解到汽车涂装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色”,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物理以及工程控制过程,涉及到表面处理、涂层结构、环保要求等多个方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这些未来的汽车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汽车爱好者,一直以来对汽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满足了我对汽车制造背后工艺的窥探欲。我一直觉得汽车外壳那流畅的线条和严丝合缝的接缝是怎样实现的,这本书给了我完美的答案。书中对“柔性冲压”的描述,让我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金属变形工厂,亲眼见证了钢板如何在精密的模具和强大的压力下,被赋予生命,变成一个个充满力量感和艺术感的车身部件。那些复杂的冲压模具,就像是雕塑大师手中的刻刀,将冰冷的金属变成了富有灵魂的艺术品。而焊接部分,则让我看到了构成汽车骨架的无数“筋骨”是如何被牢牢地连接在一起的,那些火花四溅的焊接点,在我眼中仿佛变成了赋予汽车生命力的“脉搏”。最让我着迷的是涂装生产线的部分,书中详细描述了汽车是如何披上那一层层色彩斑斓的外衣,从基础的防腐蚀处理,到中间的底漆和中漆,再到最后闪耀的面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汽车制造的全过程,对汽车的喜爱又增添了一份由衷的敬佩。
评分从一个非汽车专业背景的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出色的。我一直觉得汽车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但具体的制造过程却鲜为人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为我揭开了汽车车身制造的神秘面纱。书中对“柔性冲压”的介绍,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型号的汽车,其车身部件的形状和尺寸能够如此精准地匹配。它将抽象的工艺过程,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可能配有的插图(虽然我无法直接看到图片,但可以想象其重要性),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比如,书中可能解释了模具的设计如何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形状,以及自动化设备如何确保了生产的一致性和效率。焊接和涂装这两个环节,也让我对汽车的品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了解到,不仅仅是外观好看,车身内部的结构强度,以及外表的耐久性和美观度,都离不开精密的焊接工艺和科学的涂装技术。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不同焊接方式的优势,以及涂装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汽车制造这一复杂而精密的工业流程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欣赏每一辆汽车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力量和匠人精神。
评分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汽车车身制造工艺的书籍,能够将我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涵盖了从冲压、焊接、到涂装这几个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柔性”这一概念在现代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书中关于柔性冲压的论述,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模块化模具、智能机器人以及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下的高效换线和成本控制。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焊接部分,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焊接方法(如点焊、弧焊、激光焊等)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还重点强调了焊缝质量的检测和控制,这对于保证车身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涂装生产线的部分,则让我对汽车外观的完美呈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前处理、底漆、中漆到面漆,每一个环节的化学成分、工艺参数以及环保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实际生产流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