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
定价:89.00元
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杨东平 杨旻 黄胜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3334
字数:357000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关注了基础教育治理与新高考改革,研究了中小学生减负、校外培训机构规范与治理、新高考改革经验与反思等热点议题,盘点上海与山东的区域教育管理改革、两岸教育创新动态等创新实践,讨论了农村教育出路、高校“双”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等重要问题。教师眼中的教育、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城乡教育分化下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等报告勾勒出年度教育调查的丰富面貌。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教育改革攻坚和谋篇布局【熊丙奇】/001
Ⅱ 特别关注
·专题一 基础教育治理·
2 从“衡中模式”透视我国的“超级中学”现象【王 帅】/012
3 上海市中小学生“减负”新政:反思和建议【刘 虹 张端鸿】/025
4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失范与治理【王晓鹏】/036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柴纯青 唐晓勇】/053
·专题二 新高考改革·
6 沪浙新高考改革:问题与建议【熊丙奇】/067
7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践与思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079
8 师范类院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以浙江省高校为例【翁灵丽】/091
·专题三 农村教育·
9 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一场由罗斯高的发言引起的讨论【杨东平】/108
10 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基于城乡教育分化视角的分析【余秀兰】/122
Ⅲ 教育新观察
11 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浦东探索”【刘文杰】/138
12 山东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破解“超编缺人”难题【龙文进】/149
13 中国高校“双”建设及需要防范的问题【席酉民 张晓军】/162
14 “一带一路”倡议与来华留学教育【文 雯 陈 强 吴圣楠】/171
15 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变动情况述评【胡瑞文 崔海丽】/187
16 省域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陕西为例【胡建波】/203
17 公立教师离职潮透析【施 济】/212
18 实验教育在台湾【任怀鸣】/225
Ⅳ 教育调查
19 “教师眼中的学校教育”调查报告【刘胡权 刘 叶】/240
20 我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分析【杨 旻 陈昂昂】/257
21 中国创新小微学校调查报告【杨 晋】/272
22 中国“在家上学”发展的新动向【王佳佳 王 斌 武翠红】/291
Ⅴ 附录
23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06
24 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315
25 2017年十大教育热点/318
26 农村教育如何突围?听听改革践行者的声音【梁瑛鉴】/319
27 大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暑假,八成孩子上“班”,六成家长听“课”!【《中国教育报》】/325
28 中国为什么缺少托儿所【梁建章】/330
29 社会创伤与媒体记忆——近五年来的媒体虐童报道【林子莹】/334
30 回不去的家|流动儿童观察【向 芯 黄妙珊】/339
Abstract/342
Contents/347
作者介绍
杨东平,男,1949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教育公共政策等研究,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议题设置,从侧面反映了当年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和改革的深水区。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宏观政策的落地与微观实践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自上而下的文件看起来完美无缺,一旦进入具体的学校和课堂,各种复杂的地方性因素、资源不均、教师接受度等都会成为新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个案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论述的层面。如果能有针对不同区域(比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价值了。毕竟,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议题,单一视角的分析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部分比较感兴趣,想看看当时学界是如何评估新兴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如预期般显著。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洞察,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现象的平铺直叙。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从我粗略翻阅的几个摘要来看,似乎呈现出一种学院派特有的严谨与克制,这对于一份官方或半官方的年度报告是必要的基调。然而,这种过度追求严谨有时可能会牺牲掉一些叙事的生动性,使得复杂的议题在呈现上显得有些干瘪。我个人更欣赏那些能够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还能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问题阐释清楚的作者。比如,用一个生动的故事或一个极端的案例来引入一个宏大的主题,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希望这本书中至少有那么几篇能够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如果通篇都是干燥的论证和数据罗列,那么它很可能会被堆放在书架上,成为一份“查阅用”的工具书,而不是一份“深入研读”的文本。阅读不应只是一种任务,更应是一种获取新知的愉悦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的蓝色调沉稳大气,与“蓝皮书”的定位相得益彰。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内页纸张的选择触感不错,油墨的清晰度也令人满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不过,我得说,作为一本严肃的报告集,它的目录结构如果能更清晰、层级划分更明显一些,对快速定位所需章节的读者来说会更加友好。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引用数据和特定研究成果的读者,一个逻辑严密、检索方便的目录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翻阅了其中几篇文章的引文格式,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不同章节之间在引用标注的细微处理上似乎略有出入,这或许是不同课题组合作的缘故,但统一标准总能提升报告的整体专业度。整体的阅读体验,从物理层面来看,是一次令人舒适的接触,符合一本重要参考资料应有的水准。至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那得深入阅读后才能真正评判,但从初步的观感来说,它在呈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评分阅读这本年度报告,我主要的出发点是想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理解政策制定者背后的逻辑考量。通常这类蓝皮书会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是评价其权威性的重要指标。我需要确认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例如,样本的选择是否涵盖了足够多样化的教育层级和群体。如果数据来源过于集中或单一,那么得出的结论的普适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对于报告中呈现的各种趋势预测,我持保留的审视态度。预测总是容易的,但如何将预测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才是体现报告价值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硬核”的政策建议,而不是那些模棱两可、人人都能接受的套话。毕竟,教育改革往往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真知灼见必然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能够直面争议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报告,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观察者,我最看重这类报告的批判性视角。教育发展报告,顾名思义,应该指出发展中的问题和阻碍,而不只是歌颂成绩。我希望看到作者们敢于触碰那些敏感或尚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城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差距、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卷化”现象,或者高等教育的就业转化率等。如果一份蓝皮书通篇都在强调进步和成就,而对深层次的矛盾避而不谈,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它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完整路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基于扎实调研,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甚至带有建设性争议的观点出现,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变革,而不是满足于现状的粉饰太平。只有直面阴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