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书系列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
定价:98.00元
作者:胡彬彬 李向军 王晓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6237
字数:484000
页码:46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部有关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蓝皮书。书中通过大规模的田野考察,深入村落现场发现问题,将来自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手鲜活资料进行翔实记录,并结合文献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量分析法等,探索*切实际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旨在为中国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胡彬彬,中南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首批智库领军人才。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首倡者,中国村落文化理论研究体系的创建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宗教学、历史人类学等。30余年来,对中国长江黄河流域4700多个传统村落进行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中国村落文化概论》等20余部研究著作,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大量研究论文,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20余项。2012年1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的《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为中国篇有关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的理论文章。2013年4月,在“光明讲坛”作“小村落·大文化”演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为封面标题。2014年,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村落文化重建,乡贤不能缺席》《让新乡贤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等文章,引起关于“新乡贤”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2015年4月,在中宣部主办、光明日报社承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中,以“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为题进行演讲。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并被采用。
李向军,男,1957年8月生。现任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毕业,1991年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任讲师、副研究员。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宣部全国通俗理论读物终评评委、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综合评议组成员等。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中国救灾史、中国人口史及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王晓波,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曾在外交部领事司任职,参与过“823”香港人质事件等重大领保事件处理以及国家因公电子护照等项目建设。2016年起担任太和智库(�眛aiheglobal�眔rg)总编辑,负责智库运营管理、内容把握及全媒体运营。组织实施亚洲青年文明论坛、“太和观天下”年度全球经济新闻发布会、太和文明论坛等活动。太和智库研究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王斯敏,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光明日报理论部《智库》周刊主编,主任记者。曾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和省部级奖励,撰写出版《核心价值观七日谈》等理论专著。致力于智库建设与媒体传播研究,主持创立并具体负责“光明智库”、“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日报《智库》周刊工作,写作、编发大量智库研究文章,带领团队研创《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等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智库年度发展状况与建设路径研究”,组织开展“中国智库年度影响力‘十大’评选”等活动。吴灿,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讲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湖南省江永县水龙祠壁画研究”(16JZDW014)子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记住乡愁——湖南传统村落十村十记”(14WTA45)子课题等多项。参与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长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11&ZD117;)、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12391)、湖南省智库专项委托重大课题“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新机遇与新挑战研究”(17ZWA08)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作为一名对古建筑结构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最关心的永远是“技术细节”与“政策落地”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保护方案在纸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缺,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就会因为地方财政的压力、村民的意愿冲突,或者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足而功亏一篑。这本书的报告性质意味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宏观视野,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平衡中央层面的指导方针与地方实践中的具体困难。例如,在谈到某个特定区域的木结构修缮时,他们是否明确指出了不同材料的替代性选择及其对原真性的影响?更进一步,对于那些因年轻人外流而导致的村落空心化问题,报告是否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的经济激活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禁建”和“修缮”的基础层面?这种对实践困境的直面和深挖,才是衡量一份蓝皮书专业程度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文字,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原本对“皮书系列”这个标签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这类报告文学会过于学术化,阅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这分量,这质感,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品味每一个细节。那种试图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努力,从封面就能窥见一斑,这无疑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在这样精致的外壳之下,究竟蕴藏着怎样详实而深刻的田野调查成果。它似乎在无声地宣告:我们对待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是抱着敬畏之心和专业态度去完成的。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纪录片,发现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很多地方的古建筑群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原有的生活肌理和人文气息被粗暴地切割和破坏了。因此,我在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尤其留意那些关于“活态保护”的章节。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测绘图和保护条例的罗列,而是那种能够深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记录的叙事方式。我期待作者们能捕捉到那些“非物质”的精髓——比如某个村落特有的节庆习俗、代代相传的工匠技艺,或者仅仅是午后阳光洒在老屋青石板上的那种宁静氛围。如果能有鲜活的访谈记录,哪怕只是零星的片段,都会让整个报告的温度瞬间提升,避免陷入纯粹的“空城”式记录,真正让人感受到,这些村落是有人在生活的,是需要被尊重的“活的历史”。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最怕的是那种堆砌数据、缺乏逻辑梳理的报告文学,读起来像是在走迷宫,让人抓不住重点。我希望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是清晰且富有层次感的。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区分出“共性问题”与“地域特殊性”?在呈现全国范围内的趋势分析后,能否挑选出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让读者能够通过个案的缩影,看到整体的缩影?如果作者能娴熟地运用图表、对比分析,将复杂的保护成效量化,那无疑会大大增强报告的说服力。那种行文如流水般自然,却又字斟句酌、逻辑严密的文字风格,总是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大量信息,而不是感到被知识的洪流所淹没。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把控,对于一本厚重的调查报告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传统村落”这个概念的理解,正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被刷新。它不该仅仅是“老房子聚集的地方”,更应该是中华农耕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孕育出的独特空间哲学和生活美学。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表层景观认知的视角。它是否触及了村落选址背后的风水考量、水系规划的智慧,甚至是不同宗族聚居模式对空间布局的影响?如果能将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察角度巧妙地融合进来,那么这份报告就不仅仅是保护名录的简单登记,而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史。能从这些看似静止的村落影像中,读出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可能性,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蓝皮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