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
:23.00元
作者:申继亮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303080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7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新世纪背景下,教师应通过何种途径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答案是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它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条可行而有效的捷径。本书首先概述了行动研究及其历史与模式,并对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深入探讨了教学反思的有关内容及其对行动研究的保障意义,详细论述了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发现和界定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评价及撰写研究报告等。为了丰富和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本书在后还着重介绍了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并提供了三篇由一线教师撰写的研究报告实录。
目录
章 行动研究及其历史与发展
节 行动研究简介
一、行动研究的界定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 行动研究简史
一、行动研究的兴起
二、行动研究的衰落
三、行动研究的复兴
四、行动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过程模式
一、勒温的模式
二、凯米斯的模式
三、埃利奥特和艾伯特的模式
四、陈桂生的模式
五、北京师范大学和杨百翰大学的模式
第二章 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佳选择
节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意义
二、教师即研究者: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即研究者:我们的理解
第二节 教师即行动研究者
一、教育研究、行动研究与教师行动研究
二、教师即行动研究者
三、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行动研究
第三章 教师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的保障
节 教学反思概论
一、对“反思”的不同理解
二、对“教学反思”内涵的不同理解
三、关于“教学反思”水平以及评定系统的不同观点
四、对“教学反思”理解的主要分歧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心理学分析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心理结构
四、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
第三节 、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概述
二、纸笔式教学反思日记
三、电子档案袋式教学反思
第四章 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节 发现和界定问题
一、善于发现问题
二、界定和分析问题
三、清楚地表述问题
四、问题是不断发展的
第二节 制订行动计划
一、计划应包含的内容
二、制订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三、制订计划实例
第三节 实施和记录行动
一、如何行动
二、如何记录行动
第四节 反思和评价
一、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二、行动研究效果的评价
三、反思和评价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反思和评价实例
第五节 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一、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与撰写技巧
三、行动研究报告的评价
第五章 教师行动研究实践
节 教师行动研究的实际探索
一、行动研究之初
二、行动研究小组的成立
三、行动研究活动计划
四、行动研究的过程
五、行动研究之后
第二节 教师行动研究报告实录
报告一: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报告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实施
报告三:关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申继亮,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等职。长期从事教师职业发展和认知发展研究,特别是在教师的素质结构、教学反思、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如沐春风”。它的整体基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鼓励探索的氛围,这种力量是很多专业书籍所缺乏的。作者的文字中流淌出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这种情感的感染力是极其强大的。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让人在面对日常教学的琐碎和挑战时,能够重新找到内心的驱动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它有效地组织了信息,激发了读者的积极性,并最终促成了内在的转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才是真正衡量一本优秀专业书籍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将“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和自我重塑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鲜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反倒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场景重现,让书中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牢牢扎根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失败案例”的坦诚剖析,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真诚,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避坑指南。这种真实的力量,远胜于一味强调成功的光环。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照自己的过往经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似乎都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怀或新的解构角度。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理想主义”,让人既能心怀高远目标,又能脚踏实地去实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很扎实。尤其是那个主色调的运用,沉稳又不失活力,很符合其主题所蕴含的专业深度与实践探索精神。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印刷清晰度极佳,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匠心。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书本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体现了编者的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连贯。从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来看,它显然是经过了精心打磨和高标准制作的,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书中内容的质量也抱有更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出版品,体现了对知识载体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它仿佛是作者多年职业生涯的浓缩精华,包罗万象却又不失聚焦。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处理,显示出作者对教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在涉及方法论的部分,引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显示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最终的实践目标,绝无为引用而引用的痕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似乎还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它不仅回答了“现在该怎么做”,更启发我们思考“未来可以往哪个方向探索”。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潜质,它更像是一套方法论的基石,而非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感到非常欣赏,它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务实的递进方式展开论述。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深思熟虑,从宏观的理念铺陈到微观的具体操作指导,层层深入,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区分,处理得十分精妙,避免了常见的混淆和模糊地带。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它似乎在用一种“对话式”的语调与读者交流,不生硬说教,而是引导读者自行思考和内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许多刻板教材难以企及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前面刚刚读过的内容,因为作者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埋下引发深度思考的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