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校长观点: 大学的改革与未来+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套装共2册)校长观念

现货)校长观点: 大学的改革与未来+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套装共2册)校长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建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高等教育
  • 大学改革
  • 北大
  • 访谈录
  • 教育思辨
  • 校长观点
  • 学术
  • 教育
  • 文化
  • 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704T
商品编码:2794671439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30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校长观点: 大学的改革与未来+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套装共2册)

定价:156.0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8-05-01


=========================================================================================================

基本信息:


书名:《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

作者:林建华 著

定价:78.00元

开本:32

ISBN:978-7-5473-1270-4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编辑推荐:


北大校长林建华积二十年高校管理经验倾情著书!

激励青年成长成才,启发关心教育、关心社会发展者去思考、去探索!

洞悉时代发展趋势,关切大学前路者必读参考书。

 

全球化、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成世界大趋势。

时代变革之际,社会对大学充满更多期待。

公众,期待优质教育提升;

企业,期待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期待优秀人才频出。

 

面对多方诉求,大学如何应对挑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怎么实现?

大学如何实现从跟随西方到*领未来的转变?

迎接变革的路上,大学该如何坚守价值底线?

北大校长林建华教授务实、深入、精准的观察和主张,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内容简介:


《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首次完整展现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在20年的大学管理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对于青年学子以及现代教育者、学校管理者、为人父母者,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时代剧烈变革的当下,大学如何应对多方挑战?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怎么实现?学校教师、管理者如何克服焦虑和矛盾,从跟随西方走向*领未来,进而创造卓越学术、培养优秀人才?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子,在大学变革的浪潮中如何辨清方向、持之以恒,锻造出充分适应未来又能追逐个人梦想的素质和技能?

这是一部深入时代与教育深处的作品,也是一部青年乃至改革者的励志书,作者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广阔的文化教育视野、敏锐的发现、激情的探索,激励有志青年成长进取,启发关心教育、关心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去思考、去探寻。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过去20年中国大学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在理解大学改革的艰辛的同时,更坚定对未来“走自己的路”的追求。


作者简介:


林建华,1955年生,山东高密人,固体化学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现任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历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校长。20年来主持多项高校改革,以前瞻性视野摸索新时代中国的大学之道。


章节目录:


第一章  道与路

1 做好改变的准备

2 大学的逻辑

3 政府、公众与大学

4 学者就是大学

5 关注各方利益需求

6 利益冲突

7 环境是周围的人

8 教育发展之路

9 守正与创新

10 中国大学的过去与未来

第二章  学与研

1 丢失的环节

2 卓越的学术从哪儿来

3 教授治学

4 强扭的瓜不甜——谈院系与学科设置

5 相信与期待——谈博士生导师遴选制

6 栽花与插柳

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库

8 家庭跟踪调查

9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第三章  授与育

1 东西方文化思想与教育变革

2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3 培养学术人才

4 营造教学文化

5 创新创业的启示

6 借船出海与走自己的路

7 “新工科”与“工程科学”

8 校园也是教育

9 共享与共赢

第四章  率与变

1 书记与校长

2 万事开头难

3 做校长还是当校长

4 志同道合

5 策略的选择

6 做主动的助手

7 矛盾是进步的阵痛

8 吃亏就是占便宜

9 挑战与变革

10 坚强与温情

第五章  言与行

1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2 醒得早,起得晚

3 大学是一个大家庭

4 说与做

5 坦诚直面问题

6 一方人孕育一所大学

7 大学的功利主义倾向

8 也说大学排名

9 讲好大学的故事



精彩文摘:

 

大学的逻辑

 

一些人觉得只要有了大楼、大师,就能够办好大学,实际并非如此。大学的规模虽然不大,所涉及的人和领域还是很复杂的。学者的个性与诉求、学科的变化与坚守、社会的期盼与抱怨、政府的支持与管理等等,都会对大学的管理产生影响。管理者既要把握办学规律,坚守大学基本价值,又要保持政治敏感性,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

 

大学内在逻辑

在重庆大学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大家对综合改革思路争论不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重要的,应当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切入点。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认为学术研究对学校也很重要。当然主管人事、学工的副校长也不甘落后。大学的职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大学在创造新知、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大家争论的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大学这些职责之间有什么关系,*核心的职责是什么?理解这些问题和大学的逻辑,对做好大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大学内在逻辑的有关问题。*初,我们把大学与企业进行对比。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获得*大收益。当然,学生与一般意义上的客户不同,大学与企业也不完全一样。大学要面对性格和志向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创造力决定了大学的发展状况。大学的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指挥教师和学生,只能通过制度、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大家的共识,引导大家将个人学术发展的理想与学校的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企业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大学的情况。例如,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大学追求的是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输出的是毕业生和学术研究成果。大学需要聚焦学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完善人事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水准的学术研究。

当我们想了解一所大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些表象,也就是大学的影响力。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就会看到大学更深层次的状况。在大学逻辑图中从上至下的过程,就是我们由表及里观察大学的过程。大学的影响力有两个方面,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前者主要体现大学对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贡献,后者主要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必须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学术支撑,也必须产生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因此,大学的影响力既来自于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包括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贡献。实际上,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毕业生的状况,因此,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们在社会上都很有成就,学校的影响力就被成百倍地放大了。因此,我们说毕业生的贡献是学校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这就涉及学校内部运营体系的状况了。运营体系中的各个因素之间也有逻辑关系,下层因素是对上层因素的支撑。例如,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需要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和合理的学科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则需要完善的人事体制、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大学治理构架等等。这个大学逻辑图是简洁明了的,虽然不可能涵盖影响大学的所有因素,但*主要的都考虑到了。

 

大学的核心使命

了解大学的内在逻辑对把握学校发展脉络是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是学校*核心的使命。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长远声誉*重要的来源。习近平*书记一再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是很难显著提升的,那我们也很难自称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大学而言,学术研究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学术研究的水准决定了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也决定了支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大学的学术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是高水准学术队伍的保障,这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逻辑还告诉我们,人才培养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还涉及教师队伍、服务支撑、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工作本身,而要将之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集全校之力,以教育改革为牵引,推进各领域的综合改革。在*近开展的本科教育改革中,我们更加关注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范围自由选课,打破了院系界限,调动了院系和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使教学改革真正见到了成效。

在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中,一个普遍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过去二十年,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准提升很快,科研经费、学术论文都增长了十倍左右,很多领域的研究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有的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准。但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的教育模式变化并不大,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中国大学的这种状况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也制约了国家人力资源水准的进一步提升。

在大学的逻辑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学校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还是支撑服务等,都是为了学生的培养。对于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例如,学者总会把自己的学术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学者*重要的利益诉求。院系既关注学生的教育成长,也关注学者的学术发展。但院系是从本专业角度,有选择地支持老师和学生诉求的。从大学的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教师在大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学校的所有使命和任务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并非院系和教师的天然选择,必须要利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等措施,引导教师和院系的价值取向。因此,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重要也是*困难的任务。本科教育改革*核心的问题,是建立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体制机制。

 

大学需要的协同

大学是高度依赖个人创造性的学术机构。我们可以把大学比作一个齿轮箱。齿轮箱是用来调节转速或转换方向的。一般的齿轮箱动力从一端输入、另一端输出,主动轮和从动轮泾渭分明。但大学却很不一样,每一个齿轮都是一个独立的动力源,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能动性。如果大家运动方向不协调、相互掣肘,齿轮箱就无法输出任何动力。如果大家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输出的动力就会成十倍或成百倍地增强。

人是大学的*宝贵资源,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成为一所杰出的大学,必须要有杰出的教师和学生,也必须有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人们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杰出的人往往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倾心专注、清心寡欲的;有玲珑剔透、能言善辩的;有愤世嫉俗、争强斗胜的;有传统守成、中庸平稳的。对于那些性格秉性和细枝末节的事情,我们要宽容;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要用学术规范去评判;而对教师道德操守、学校办学方向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则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杰出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宽松的氛围和合理的制度文化,既能使各类人的内在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也能使大家在共同价值观引导下,和睦相处、各尽其美、相得益彰,为学校发展和国家强盛一起工作。习书记曾阐述过大学的这些特征,他讲道:“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价值观在这里碰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

中国大学的发展和崛起,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们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善,大家对学校发展方式还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务,一些是日常事务,还有一些是突发事件,这都占用了很多时间。一位美国大学校长曾讲,大学校长至少要用20%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更长远的事情。中国大学体制性的问题更多,改革发展任务也更重,我们应当花更多的时间,认真研究办学规律,研究大学的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在无序中实现导向,在差异中形成共识,在多任务中实现平衡。


==========================================================================================================

基本信息:


书名:《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作者:知识实验室  编著  

定价:78.00元

开本:32

ISBN:978-7-5473-1271-1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编辑推荐:


学问深处,是勇往直前的赤子之心;从容背后,是无问得失的家国情怀。

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追逐梦想的路途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青年学子花费宝贵的时间去阅读——

这本书有“不负少年”的激扬,有“挥斥方遒”的快意,有不辜负青春岁月的范本。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有梦想、坚守自我的人去阅读——

这本书里的学者不仅脚踏实地靠近了梦想,实现了梦想,且走得比想象得还远。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生活在迷茫、焦虑中的人去阅读——

位学者的人生智慧都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平和、从容、坚韧、倔强,为你添能加油。


内容简介:


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越自我、改变世界的20个人生指路牌

5h阅读=听200h北大教授的讲座=20种人生指南

从青年学子到北大教授,从普通人到*领时代的大家,路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本卓越人生的真情书,2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深度访谈合集,细听他们真情讲述人生的起落、治学的心得、教育的理念、情感的际遇等,其中不仅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奋斗精神。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有的只是在幕后做事情,有的则愿意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在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的路途上,无一不是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无论你正在追逐梦想、砥砺前行,还是在迷茫、焦虑中徘徊,本书中北大教授们的回忆与思考都将令你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李咏梅、毛利华、杨震、吕植、陈春花、张海霞、谢灿、黄岩谊、刘富坤、陈江、李四龙、丁宁、韩茂莉、柳彬、邓宏魁、张立飞、张海滨、朱孝远、裴坚、徐凯文等。

知识实验室源于上海知到知识公司。有不凡的教育技术专家团队,十年服务于大学学分课,懂教育、懂技术、有创新、有效率。深知,道法自然、术无止境,打开边界,才能共创未来。



章节目录:


第一章确信的力量

陈春花:实践的信仰,理论的自信

毛利华: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徐凯文:人心、人性,远比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复杂

李四龙:问学佛教大世界

杨震:赤子的骄傲

 

第二章  于信仰中自我安顿

吕植:山水岁月

丁宁:美是信仰

韩茂莉: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谢灿:寻找生命的方向

朱孝远:追寻精神的契合

 

第三章  仰望星空,*越极限

黄岩谊:从零开始没什么大不了

邓宏魁:生命要像种子一样不断生长

刘富坤:力做天下先

李咏梅:相遇在*好的时光里

张海霞:人生就是不停地拨开关

 

第四章  专注当下,改变未来

陈江:知识折叠

张立飞:遇见地质学

裴坚:科学不是永远正确的

柳彬:我的数学人

张海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精彩文摘:

  

紫杉醇将我变成举世瞩目的新星,1996年我又完成了抗癌药埃博霉素的首次全合成,1998年完成了抗神经毒素Brevetoxin A的首次全合成。等我做完这三个复杂天然产物,我觉得我已经领悟了合成化学。那个时候“人类基因组”即将解密,当时“化学基因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哈佛大学的施莱伯(Schreiber)教授,讲人类基因组解密之后,两万多个基因如果能被有效调控,人类就不会有疾病的困扰了。当时我一听,觉得这才是我的梦想。

1994年做完紫杉醇后,我开始骄傲起来。好多次教会请我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一次我开玩笑说:“上帝,你就别挂在那儿啦,也不干活!下来干活吧,像我一样。” 

不到半年,在一次实验过程中不幸发生了爆炸,当时我重度烧伤,达到30%以上,在医院昏迷了近两周。从医院出来之后,我全身的皮肤全移动了,因为30%的烧伤我需要植两次皮。*一次是拿下我身体30%的皮用来保护我身体被烧伤的部位,防止感染,而第二次植皮才用于治疗。

当时医生说我要截肢,我问截几个肢,他说可能截我的右手。我想了一下,说没有右手的话,有左手还可以活。后来有一天我的身体出现了感染,医生就说可能要截双肢。当时我想了半天,不知道没有双手的人该怎么生活,我说那我就不活了。然后医生说,这就看造化了。多亏我身体好,要是身体不好就活不下来了。 

烧伤病人治疗上与一般的病人不同,烧伤病人不能输液,因为一输液就水肿。为了避免水肿,烧伤病人需要输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让你脱水。那个高浓度生理盐水的脱水过程真叫人难熬,我的嘴和舌头当时干得像锯锉一样。

起初的四周时间,我因为全麻醉移植后太痛,基本上都是在做梦,梦见在水里或者是在冰窖里,就是想喝水。我太太那时候天天给我拿纸蘸水点在嘴唇上。因为身体素质很好,到*后恢复过来,胳膊也没截。恢复期间他们也很佩服我,医生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说我还想回实验室,他说我得配合他,因为我做实验要用我的手。 

当我手背上的皮肤刚愈合时,他为了不让手背结痂,就用胶带把手掌和手指头缠成拳头状,缠到一定的时候他一使劲,把关节上所有的皮重新打破,血都喷了出来,整个纱布、胶带全是血。就这样,他让我手指的关节部位又复活了。

有个德国的女护士,我很感激她。她每次给我做处理的时候,把皮撕开之前她就先哭了,说:“你不是想回到实验室吗?求你忍住,对不起、对不起。”很多时候,我总是忙着安慰她,忘了一些痛。 

当时胳膊是三度烧伤,胸和脸是二度烧伤,耳朵都烧没了,后来做了几次手术才得以恢复。很多人不相信我有这样的经历,我跟别人讲这个的时候,他们就让我好好编,我跟他们说这是我受过的磨难。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