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設計基礎理論學:學習花的構成技巧、色彩調和、構圖配置 花艺插花技巧 港台繁体中文

花藝設計基礎理論學:學習花的構成技巧、色彩調和、構圖配置 花艺插花技巧 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磯部健司 著
图书标签:
  • 花藝設計
  • 插花
  • 花卉構成
  • 色彩調和
  • 構圖
  • 花藝技巧
  • 港台書籍
  • 設計理論
  • 園藝
  • 手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噴泉文化館
ISBN:9789869585552
商品编码:27870552912
开本:19x26cm
页数:14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ISBN:9789869585552
叢書系列:花之道
規格:平裝 / 144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了解植物?活用植物?學習植物的表現方式
透過豐富的範例&圖示?深入了解花藝表現要點
愛花&習花者必備教科書

  一般的「花藝設計的基礎」,常因不同的流派或協會而有所不同。每個人有各自的主張和對於美感的見解,讓花的世界更加繽紛有趣。但關於基礎的詮釋,卻存在著隔閡。那麼,有沒有共通的基礎理論呢?

  花職向上委員會,為了推廣花的共通知識,並且想將所得的知識和理論正確地傳達出去,因此撰寫了本書。本書以花職向上委員會的基礎科課程內容所構成,一個章節的內容相當於一次課程的內容。約總和了一至兩年分的內容。

  本書特別針對學習植物的基本表現方式。以六個章節:了解植物、什麼是非對稱、關於輪廓、花藝師的基礎知識、複雜的技巧、活用植物……來說明植物表現的姿態與造型。從花草生長的樣態從而學習自然界的表現技法,以從古至今的歷史花藝理論,融入東西方的美學比例,學習古典造型後,融會貫通加入自己的創意想法,進而創造出新的風格。

前言-------------------------------------------2
關於花藝造型?設計的理論-------------6
了解植物-------------------------------------------------7
植生式設計最基本的要點 植物的表現方式-----------8
現象型態的基本型------------------------------------------------10
現象型態的應用型------------------------------------------------12
生長(成長)式---------------------------------------------------14
生長式+組群式---------------------------------------------------15
解說
◎理論 節奏?植物的表現方式(現象型態)(植生式)
◎重點 配置?高低差?(植生式的)組合?代替焦點----------16
什麼是非對稱-------------------------------------------23
對稱平衡&非對稱平衡-----------------------------24
共同型態的植生式-----------------------------------------------26
傳統的植生式-----------------------------------------------------27
利用想像中的生長點所製作的植生式---------------------28
平行構成的植生式----------------------------------------------29
密集&擴散--------------------------------------------30
下方 密集&擴散----------------------------------31
簡單的非對稱---------------------------------------------------32
地面造型---------------------------------------------------------33
自由的非對稱-----------------------------------------------34
自然界的組群式-------------------------------------------35
解說
◎理論 非對稱平衡?對稱平衡?構圖?自然界的組群式
◎重點 古典型的三種組群式?比例?密集&擴散?重點-------36
關於輪廓-------------------------------------43
形狀&姿態------------------------44
半球型 兩種輪廓---------------------------46
高插型---------------------------47
平行構成------------48
骨架-----------------------------------49
插在高處的花------50
姿態的世界-------------------------------------------51
形狀的世界------------------------------52
兩種輪廓---------------------------------------------53
解說
◎理論 形狀?姿態
◎重點 吸水海綿?花藝刀?切花的管理(浸水)?解放輪廓-----54
花藝師的基礎知識-------------------------------61
調和?色彩?花束?配置?構圖-----------------62
平行的花束------------------------------64
螺旋的花束------------------------------65
色相的變化?色調的統一-------------------------66
色相的統一?色調的變化-------------------------67
色相的漸層?色調的統一-------------------------68
色相的統一?色調的漸層-------------------------69
質感型態----------------------70
集團式設計----------------------------------------71
節奏的單面型設計---------------------------------72
橫向展開的節奏的水平型設計--------------------73
季節的調和(內在的調和)----------------------74
表現的調和(內在的調和)----------------------75
解說
◎理論 色彩?統一&配置?構圖?插入順序?質感
◎重點 花束技巧?步驟(理所當然的事)?造型設計?表面的調和?內在的調和?焦點---76
複雜的技巧----------------------------------------91
交叉等現代技巧的基本-------------------------------92
交叉---------------------------94
利用交叉形成的作品--------------------------------95
互相交錯------------------------------------97
擴散=導回---------98
解說
◎理論 互相交錯?自然的交叉?植物的方向(相鄰素材)
◎重點 現代自然?Dutch and Flemish?導回效果----100
活用植物------------------------------------------107
植物的性格&動感----------------------108
植物的表現方式 自然風(了解內在)--------110
自然的造型藝術品--------------------------------112
其他的自然風-------------------------------------113
靜止&節奏--------------------114
以動感為主題---------------116
解說
◎理論 個性?性格?表情豐富?靜&動
◎重點 植物的表現方式(自然風)?靜止&節奏?與花器的關係?動感-------118
設計?造型的範例-------------------------------------129
花職向上委員會的設計師群----------------------------------142





现代都市景观规划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导论 ISBN: 978-988-17892-5-1 作者: 王建明,李慧芳 出版社: 城市文景出版社 页数: 680页(含大量图表及案例分析) 装帧: 精装 定价: NT$ 980 / HK$ 280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环境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现代都市景观规划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面对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环境压力与社会需求变革,我们迫切需要超越传统美学或单纯功能导向的规划模式,转向以生态韧性、社会公平和长期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综合性设计范式。 本书结构清晰,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个章节,层层递进,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技术,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 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石与时代语境(约150页) 本部分聚焦于确立现代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探讨当前城市发展所处的复杂环境。 第一章:从功能主义到生态理性:景观规划思想的演变 详细梳理了20世纪以来景观设计思潮的重大转折点,包括对现代主义僵化模式的反思,以及如何将生态学原理系统地融入城市空间设计。重点分析了“生态城市”、“韧性城市”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城市景观的契合 深入剖析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与城市宜居性、气候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相关的指标。探讨景观设计师如何在规划、设计和管理阶段,有效地量化和实现这些全球性目标。 第三章: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公平性与社会正义 讨论“绿色贫困化”现象(Green Gentrification)的成因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提出以“普惠性设计”为核心的社会公平规划原则,确保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 第四章:气候变化对城市景观的冲击与适应性规划 分析极端天气事件(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系统的威胁。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规划框架,强调预防性与响应性相结合的策略。 --- 第二部分: 生态系统服务与场地分析方法论(约180页)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地评估和利用城市场地的自然潜力。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ESS)的量化评估 区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详细介绍如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区域内的碳固存、水文调节和空气净化服务进行价值评估和空间映射。 第六章: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规划控制 介绍场地微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群落结构等关键生态要素的调查方法。重点阐述如何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划定不同强度的开发和保护管制分区。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廊道与景观连通性设计 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自然栖息地。内容涵盖最小阻力路径分析、生物屏障评估,以及如何通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网络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连通。 第八章:水资源管理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集成 详细阐述LID技术,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渗透铺装等在规划层面的应用策略。分析其在减轻城市洪涝风险和涵养地下水方面的协同效应。 --- 第三部分: 景观设计元素与可持续材料科学(约140页) 本部分侧重于具体设计元素的选择、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耐候性植被选择与本地化策略 强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且低维护需求的乡土植物的筛选标准。探讨引入“功能性植被群落”而非单一观赏物种的设计理念。 第十章:硬质景观的可持续性与生命周期评估(LCA) 对比传统建材(如混凝土、沥青)与再生材料(如再生骨料、透水材料)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介绍如何进行景观构筑物的生命周期评估,指导材料采购决策。 第十一章:城市土壤健康管理与修复技术 分析城市化对土壤的压实、污染和养分失衡问题。介绍非开挖土壤修复技术、有机质添加、以及微生物接种等在提升土壤生态功能方面的应用。 第十二章:光污染控制与夜间生态环境设计 探讨不当照明对城市野生动物行为(特别是昆虫和鸟类)的干扰。提出符合国际黑暗天空联盟标准的景观照明设计原则,平衡安全需求与生态保护。 --- 第四部分: 景观规划的综合实施与管理(约130页) 本部分关注规划方案落地实施的流程、跨部门协作及长期维护策略。 第十三章:多学科协作的项目管理框架 阐述景观规划项目如何有效整合城市规划、交通工程、水利部门和社区组织的意见。介绍利益相关者分析与参与式设计方法在项目初期的应用。 第十四章:韧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集成 探讨将生态系统视为关键基础设施的理念。案例分析了如何将公园绿地系统与地下管线系统、应急疏散网络进行耦合设计,以增强城市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 第十五章:景观资产的长期维护与适应性管理 强调景观规划并非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过程。介绍基于绩效的维护合同模式,以及定期监测生态指标(如水质、昆虫多样性)以指导后期干预措施。 第十六章:法规遵从性与规划审批流程优化 分析不同司法管辖区内,景观和生态设计方案在环境影响评估(EIA)和分区管制中的特定要求与审查重点。 --- 第五部分: 前沿趋势与未来展望(约60页) 第十七章:数字孪生与智慧景观监测 介绍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无人机遥感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创建高精度的城市景观数字模型,实现实时环境数据采集与动态模拟。 第十八章:基于人居体验的景观疗愈设计 探讨神经科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认知功能、压力水平的积极影响。规划“蓝色空间”(水景)和“绿色空间”(植被)的疗愈潜力。 第十九章:城市农业与景观生产力的再思考 讨论屋顶农场、社区花园等城市农业形式在食物安全、社区凝聚力和景观美学上的集成策略。 第二十章:全球视野下的景观规划案例比较研究 精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在海绵城市、生态恢复与城市更新方面的标志性项目进行深度剖析,提炼出可移植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适用对象 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从事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园设计与管理的一线专业人员。 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政策的政府决策者与研究人员。 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全球范围内的前沿案例,是理解和实践当代复杂城市环境挑战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平面設計師轉行到花藝領域的門外漢,我對“構圖配置”這一章節簡直是愛不釋手。傳統的構圖法則,如三分法、黃金分割、對稱與非對稱的運用,在這本書裡被完美地轉譯成了花藝語言。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空間感”和“負空間”的處理方式的論述。在平面設計中,留白是至關重要的元素,而書中清晰地指出了在三維立體的插花作品中,如何通過花材之間的間距和方向來營造視覺上的呼吸感和流動性,這是我之前在實踐中一直摸索卻不得要領的部分。書中還配備了大量的俯視圖、側面圖等不同角度的分析圖例,這些圖示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有效一萬倍。它讓我意識到,插花不僅僅是把花插滿花器,如何“不插”某些位置,如何引導觀者的視線流動,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這種結構化的思維訓練,極大地提升了我作品的整體規劃能力。

评分

我是在港台地區學習花藝的朋友推薦下購買這本繁體中文版的。整體裝幀和紙質印刷質量都非常出色,對於一本理論書籍來說,這點很重要,因為需要反覆翻閱和比對圖例。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提供了建立“設計語言”的工具箱,而不是單一的“操作手冊”。當我遇到一個新的花材組合挑戰時,我不再是從零開始試錯,而是可以回溯到書中關於“平衡點的確立”、“線條的動態平衡”等基礎原理層面去尋找解決方案。例如,在處理大型商業空間的裝飾項目時,書中關於“視覺重量分配”的章節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去設計穩定且富有氣勢的作品。總之,這本書成功地將藝術的直覺性與設計的科學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提供的不是技巧,而是思考方式的升級。

评分

我是一名資深花藝愛好者,嘗試過不少國內外的花藝書籍,但大多側重於風格的模仿或特定流派的展示,真正能深入探討“基礎理論”的實在罕見。這本《花藝設計基礎理論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對“色彩調和”的學術性探討。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紅配綠很好看,而是從光譜學、心理學層面,詳細剖析了冷暖色、對比色、近似色在花藝作品中的情緒傳達作用。書中特別提到了一套針對亞洲人審美的色彩搭配體系,這讓我豁然開朗,因為很多歐式風格的作品在我看來總有些過於張揚。作者似乎對東西方美學都有深入的鑽研,能將這些看似高深的理論用最直白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如何利用葉材的深淺綠來“錨定”主花,如何通過少量點綴色來提升作品的層次感和戲劇性。每讀一章,都像上了一堂專業的美術課,對色彩的敏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這對我後續的創作方向有著決定性的指導意義。

评分

这本厚厚的《花藝設計基礎理論學》簡直是為我這樣對插花藝術一竅不通的新手量身打造的入門聖經。我以前總覺得花藝就是把花隨意插在一起,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背後蘊含著如此深厚的學問和嚴謹的邏輯。書中對“花的構成技巧”的講解細膩入微,從單一花材的形態結構分析,到多種花材如何進行有機組合,都有詳盡的圖解和步驟說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線條感”的闡釋,作者巧妙地將建築學中的結構概念引入花藝,讓我第一次理解了為什麼有些作品看起來穩固而優雅,有些卻顯得鬆散無力。那些關於莖幹處理、花材支撐點選擇的描述,簡直就是技術層面的葵花寶典。我甚至開始留意路邊的野花,試圖用書中的理論去分析它們的自然之美,這讓我的日常觀察視角都變得豐富起來了。書本的排版也十分專業,大量的實例照片輔助說明,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操作,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視覺化的引導至關重要,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

评分

說實話,這本《花藝設計基礎理論學》的厚度和內容的深度,讓我有些“敬畏”。它絕非市面上那些譁眾取寵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學術專著,但幸運的是,它並沒有因此變得枯燥。文字風格非常嚴謹,邏輯鏈條清晰,幾乎沒有任何贅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風格演變”時所採用的歷史視角。它追溯了從古典歐式到現代日式花道的理論源流,讓我明白當下流行的各種風格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基於某些核心美學原則的創新與變奏。這種歷史的縱深感,讓我在進行創作時,能夠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作品在整個花藝譜系中的位置,避免盲目跟風。對於想要建立個人風格,而不僅僅是複製模板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種理論根基的打磨是無價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