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出版时间2016.3月底
| ISBN:978-7-111-52197-6 | |
| 丛书名: 5G丛书 | |
| 条码书号: 9787111521976 | 作者: 陈鹏 |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上架日期:2015-12-21 | 出版日期:2015-12-1 |
| 页数:219 版次:1-1 | 装帧:平装 |
| 开本:16开 | |
| 读者对象:从事无线蜂窝通信领域的研发人员、系统设计人员,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 | |
定 价:¥49.80
序
前言
第1章 5G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背景
1.2 5G来了
第2章 5G需求
2.1 5G驱动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飞速发展
2.1.1 服务更多的用户
2.1.2 支持更高的速率
2.1.3 支持无限的连接
2.1.4 提供个性的体验
2.2 运营需求
2.2.1 建设5G“轻形态”网络
2.2.2 业务层面需求
2.2.3 终端层面需求
2.3 5G系统指标需求
2.3.1 ITU-R指标需求
2.3.2 用户体验指标
2.3.3 系统性能指标
2.4 5G技术框架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整体网络架构
3.1 5G核心网演进方向
3.1.1 软件定义网络
3.1.2 网络功能虚拟化
3.2 5G无线接入网架构演进方向
3.2.1 多网络融合
3.2.2 无线MESH
3.2.3 虚拟化
3.3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规模天线技术
4.1 大规模天线概述
4.2 大规模天线技术基础
4.2.1 传统MIMO技术
4.2.2 大规模天线技术的理论基础
4.2.3 大规模天线信道模型
4.3 大规模天线的挑战
4.3.1 天线的非理想特性
4.3.2 信道信息的获取
4.3.3 多用户传输的挑战
4.3.4 覆盖与部署
4.4 大规模天线技术方案前瞻
4.4.1 大规模天线的部署场景
4.4.2 大规模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
4.4.3 轻量化大规模天线的技术方案
4.5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异构网络部署
5.1 技术基础及标准演进
5.1.1 小区间干扰协调
5.1.2 协同多点传输(CoMP)
5.1.3 动态小区开关
5.1.4 数据信道的增强接收机
5.2 超密集组网技术方案前瞻
5.2.1 UDN应用场景
5.2.2 UDN的挑战
5.2.3 UDN的关键技术
5.2.4 UDN移动性管理
5.2.5 UDN性能分析
5.3 网络解决方案
5.3.1 热点、盲点识别和覆盖
5.3.2 物理小区标识管理
5.3.3 切换参数优化
5.3.4 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先进的频谱利用
6.1 概述
6.2 无线频谱分配现状
6.2.1 中低频段分配现状
6.2.2 高频段分配现状
6.3 增强的中低频谱利用
6.3.1 授权辅助接入
6.3.2 授权共享接入
6.4 高频频谱利用
6.4.1 高频信道模型
6.4.2 高频器件发展
6.4.3 高频组网性能评估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灵活的物理接入
7.1 技术基础
7.2 5G系统物理层的挑战
7.3 非正交多址技术
7.3.1 非正交多址的系统模型与理论界限
7.3.2 非正交多址的方案设计
7.3.3 非正交多址的应用场景与系统设计
7.4 灵活双工技术
7.4.1 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
7.4.2 频段使用规则
7.4.3 共存分析
7.5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7.5.1 全双工的技术原理
7.5.2 全双工的系统设计和应用场景
7.6 新型调制与编码
7.6.1 新型调制技术
7.6.2 新型编码技术
7.6.3 调制编码与软件无线电
参考文献
第8章 探讨与实践
8.1 机器间通信(M2M/MTC)
8.1.1 M2M市场规模与前景
8.1.2 M2M/MTC技术标准演进
8.1.3 M2M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8.2 设备间直接通信(D2D)
8.2.1 D2D技术概述
8.2.2 D2D标准进展
8.2.3 D2D终端中继技术探索
8.3 小结
参考文献
本书旨在为5G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提供尽可能详实的参考资料,主要介绍了5G系统概述、需求、网络架构以及潜在关键技术。全书 对5G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5G网络需求和指标进行介绍,并且从网络架构和接入技术两方面对5G潜在关键技术展开具体阐述,其中接入技术包括5G的热门研究方向: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高频应用、新型物理接入技术等,系统呈现了关于5G演进的思考。
本书适合作为从事无线蜂窝通信领域的研发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在技术研究开发时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提供的“实战”案例陈旧得像是从十年前的论文里扒下来的素材。在5G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讨论的案例还在津津乐道于早期试验网的瓶颈问题,对于最新的网络切片商用部署、边缘计算的实际落地挑战,乃至工业互联网集成中的安全协议更新等前沿话题,却避而不谈,或者只是草草带过几句。这让我严重怀疑作者对当前产业发展热点的敏感度。买技术书,图的就是一个“新”和“准”,这本书的案例时效性太差,就好比你买了一本最新的智能手机评测指南,结果里面介绍的都是上两代的机型功能,这让读者如何建立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力?读完之后,感觉知识储备停在了“半成品”阶段,急需再找几本近期的资料来补充这份时代脱节的空白。
评分我必须指出,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很多地方的术语翻译都显得非常别扭和生硬,明显是机器直译后未经专业人士润色的结果。有些关键的工程术语,在中文语境下有成熟的译法,但这本书里偏偏用了那些晦涩难懂、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直译词汇,导致理解特定技术细节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反推其英文原意,极大地拖慢了阅读节奏。举个例子,某个关于时延控制的章节,连续出现了好几个让人困惑的复合名词,每个都像是中文的“中式外语”,严重干扰了阅读的流畅性和信息的准确接收。对于一本面向国内读者的专业书籍来说,这种对基础语言质量的忽视,是对读者的极大不尊重。
评分我原本是满怀期待地想了解当前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接地气”的科普读物,结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想到的专业术语都一股脑地堆砌在了第一章,然后就戛然而止,留下一脸茫然的我。它更像是一份冗长、缺乏逻辑梳理的会议纪要集合,而不是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都停留在表层的定义,缺乏对底层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比如讲到波束赋形的时候,只是机械地罗列了公式和几个名词,完全没有结合实际基站部署时可能遇到的干扰问题进行说明,读起来干巴巴的,完全抓不住重点。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入门者来说,这种“云山雾罩”的叙述方式无疑是巨大的障碍,让人感觉作者并未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构建学习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厚重得像块砖头,拿到手里就感觉不是在翻阅知识,而是在进行一项体力劳动。装帧设计完全是上个世纪的审美,封面那粗糙的纸质和俗艳的色彩搭配,让人忍不住想问问设计师是不是对“科技感”有什么特殊的误解。更别提内页的字体选择了,黑白对比度高得让人眼睛疼,行距和字距更是挤压得像是要窒息一样,每翻开一页都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对抗这种糟糕的阅读体验。我真希望作者或出版社能意识到,一本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和它传达的内容同等重要。如果内容真的像宣传的那样深刻,也应该配得上更现代、更人性化的呈现方式。这种粗制滥造的感觉,极大地削弱了读者深入研读的兴趣,读了没几页,就想赶紧把它合上,仿佛被一种不愉快的触感所排斥。
评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松散得像是散落的珠子,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强,让人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地图。它似乎是把不同领域、不同深度的资料强行缝合在一起,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来串联起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整个脉络。比如,前几章还在详细讲解物理层编码的细节,突然间下一章就跳到了政策法规的讨论,然后下一部分又回到了某个子系统的性能评估。这种跳跃感使得读者在吸收信息时,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上下文切换,极大地增加了认知负荷。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技术难点逐步被攻破的教程,而不是这种东拼西凑的资料汇编。最终的结果是,我虽然看到了很多技术名词,但始终无法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5G系统架构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