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表面组装技术(SMT)基础与通用工艺 |
| 作者 | 顾霭云 等 |
| 定价 | 79.0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219689 |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首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表面组装技术(SMT)生产线及主要设备、基板、元器件、工艺材料等基础知识及表面组装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设计(DFM);然后介绍了SMT通用工艺,包括每道工序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安全技术操作方法、工艺参数、检验标准、检验方法、缺陷分析等内容;同时结合锡焊(钎焊)机理,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焊接理论正确设置再流焊温度曲线,无铅再流焊以及有铅、无铅混装再流焊工艺控制的方法;还介绍了当前流行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 |
| 作者简介 | |
| 顾霭云,原公安一所副研究员,北京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委员。曾给多个企业做过SMT生产线建线和设备选型、SMT企业培训、以及清华大学的SMT工艺、无铅工艺及可制造性设计培训。 |
| 目录 | |
| 上篇 表面组装技术SMT基础与可制造性设计DFM 第1章 表面组装元器件SMC/SMD 1.1 对SMC/SMD的基本要求及无铅焊接对元器件的要求 1.2 SMC的封装命名及标称 1.3 SMD的封装命名 1.4 SMC/SMD的焊端结构 1.5 SMC/SMD的包装类型 1.6 SMC/SMD与静电敏感元器件SSD的运输、存储、使用要求 1.7 湿度敏感器件MSD的管理、存储、使用要求 1.8 SMC/SMD方向发展 思考题 第2章 表面组装印制电路板SMB 2.1 印制电路板 2.1.1 印制电路板的定义和作用 2.1.2 常用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 2.1.3 评估PCB基材质量的相关参数 2.2 SMT对表面组装印制电路的一些要求 2.2.1 SMT对印制电路板的总体要求 2.2.2 表面组装PCB材料的选择 2.2.3 无铅焊接用FR-4特性 2.3 PCB焊盘表面涂镀层及无铅PCB焊盘涂镀层的选择 2.3.1 PCB焊盘表面涂镀层 2.3.2 无铅PCB焊盘涂镀层的选择 2.4 当前国际先进印制电路板及其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 思考题 第3章 表面组装工艺材料 3.1 锡铅焊料合金 3.1.1 锡的基本物理和化学特性 3.1.2 铅的基本物理和化学特性 3.1.3 63Sn-37Pb锡铅共晶合金的基本特性 3.1.4 铅在焊料中的作用 3.1.5 锡铅合金中的杂质及其影响 3.2 无铅焊料合金 3.2.1 对无铅焊料合金的要求 3.2.2 目前有可能替代Sn-Pb焊料的合金材料 3.2.3 目前应用多的无铅焊料合金 3.2.4 Sn-Ag-Cu系焊料的佳成分 3.2.5 继续研究更理想的无铅焊料 3.3 助焊剂 3.3.1 对助焊剂物理和化学特性的要求 3.3.2 助焊剂的分类和组成 3.3.3 助焊剂的作用 3.3.4 四类常用助焊剂 3.3.5 助焊剂的选择 3.3.6 无铅助焊剂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3.4 焊膏 3.4.1 焊膏的技术要求 3.4.2 焊膏的分类 3.4.3 焊膏的组成 3.4.4 影响焊膏特性的主要参数 3.4.5 焊膏的选择 3.4.6 焊膏的检测与评估 3.4.7 焊膏的发展动态 3.5 焊料棒和丝状焊料 3.6 贴片胶粘结剂 3.6.1 常用贴片胶 3.6.2 贴片胶的选择方法 3.6.3 贴片胶的存储、使用工艺要求 3.7 清洗剂 3.7.1 对清洗剂的要求 3.7.2 清洗剂的种类 3.7.3 有机溶剂清洗剂的性能要求 3.7.4 清洗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思考题 第4章 SMT生产线及主要设备 4.1 SMT生产线 4.2 印刷机 4.3 点胶机 4.4 贴装机 4.4.1 贴装机的分类 4.4.2 贴装机的基本结构 4.4.3 贴装头 4.4.4 X、Y与Z/ 的传动定位伺服系统 4.4.5 贴装机对中定位系统 4.4.6 传感器 4.4.7 送料器 4.4.8 吸嘴 4.4.9 贴装机的主要易损件 4.4.10 贴装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4.4.11 贴装机的发展方向 4.5 再流焊炉 4.5.1 再流焊炉的分类 4.5.2 全热风再流焊炉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4.5.3 再流焊炉的主要技术指标 4.5.4 再流焊炉的发展方向 4.5.5 气相再流焊VPS炉的新发展 4.6 波峰焊机 4.6.1 波峰焊机的种类 4.6.2 双波峰焊机的基本结构 4.6.3 波峰焊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4.6.4 波峰焊机的发展方向及无铅焊接对波峰焊设备的要求 4.6.5 选择性波峰焊机 4.7 检测设备 4.7.1 自动光学检查设备AOI 4.7.2 自动X射线检查设备AXI 4.7.3 在线测试设备 4.7.4 功能测试设备 4.7.5 锡膏检查设备SPI 4.7.6 三次元影像测量仪 4.8 手工焊接与返修设备 4.8.1 电烙铁 4.8.2 焊接机器人和非接触式焊接机器人 4.8.3 SMD返修系统 4.8.4 手工贴片工具 4.9 清洗设备 4.9.1 超声清洗设备 4.9.2 气相清洗设备 4.9.3 水清洗设备 4.10 选择性涂覆设备 4.11 其他辅助设备 思考题 第5章 SMT印制电路板的可制造性设计DFM 5.1 不良设计在SMT生产中的危害 5.2 国内SMT印制电路板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2.1 SMT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举例 5.2.2 消除不良设计、实现DFM的措施 5.3 编制本企业可制造性设计规范文件 5.4 PCB设计包含的内容及可制造性设计实施程序 5.5 SMT工艺对设计的要求 5.5.1 表面贴装元器件SMC/SMD焊盘设计 5.5.2 通孔插装元器件THC焊盘设计 5.5.3 布线设计 5.5.4 焊盘与印制导线连接的设置 5.5.5 导通孔的设置 5.5.6 测试孔和测试盘设计可测试性设计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 5.5.7 阻焊、丝网的设置 5.5.8 元器件整体布局设置 5.5.9 再流焊与波峰焊贴片元件的排列方向设计 5.5.10 元器件小间距设计 5.5.11 模板设计 5.6 SMT设备对设计的要求 5.6.1 PCB外形、尺寸设计 5.6.2 PCB定位孔和夹持边的设置 5.6.3 基准标志Mark设计 5.6.4 拼板设计 5.6.5 PCB设计的输出文件 5.7 印制电路板可靠性设计 5.7.1 散热设计简介 5.7.2 电磁兼容性高频及抗电磁干扰设计简介 5.8 无铅产品PCB设计 5.9 PCB可加工性设计 5.10 SMT产品设计评审和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设计审核 5.10.1 SMT产品设计评审 5.10.2 SMT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设计审核 5.11 IPC-7351《表面贴装设计和焊盘图形标准通用要求》简介 思考题 下篇 表面组装技术SMT通用工艺 第6章 表面组装工艺条件 6.1 厂房承重能力、振动、噪声及防火防爆要求 6.2 电源、气源、排风、烟气排放及废弃物处理、照明、工作环境 6.3 SMT制造中的静电防护技术 6.3.1 防静电基础知识 6.3.2 国际静电防护协会推荐的6个原则 6.3.3 高密度组装对防静电的新要求 6.3.4 IPC推荐的电子组装件操作的习惯做法 6.3.5 手工焊接中防静电的一般要求和防静电措施 6.4 对SMT生产线设备、仪器、工具的要求 6.5 SMT制造中的工艺控制与质量管理 6.5.1 SMT制造中的工艺控制 6.5.2 SMT制造中的质量管理 6.5.3 SPC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简介 思考题 第7章 典型表面组装方式及其工艺流程 7.1 典型表面组装方式 7.2 纯表面组装工艺流程 7.3 表面组装和插装混装工艺流程 7.4 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 7.5 选择表面组装工艺流程应考虑的因素 7.6 表面组装工艺的发展 思考题 第8章 施加焊膏通用工艺 8.1 施加焊膏技术要求 8.2 焊膏的选择和正确使用 8.3 施加焊膏的方法 8.4 印刷焊膏的原理 8.5 印刷机金属模板印刷焊膏工艺 8.6 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因素 8.7 印刷焊膏的主要缺陷与不良品的判定和调整方法 8.8 印刷机安全操作规程及设备维护 8.9 手动滴涂焊膏工艺介绍 8.10 SMT不锈钢激光模板制作外协程序及工艺要求 思考题 第9章 施加贴片胶通用工艺 9.1 施加贴片胶的技术要求 9.2 施加贴片胶的方法和工艺参数的控制 9.2.1 针式转印法 9.2.2 印刷法 9.2.3 压力注射法 9.3 施加贴片胶的工艺流程 9.4 贴片胶固化 9.4.1 热固化 9.4.2 光固化 9.5 施加贴片胶检验、清洗、返修 9.6 点胶中常见的缺陷与解决方法 思考题 第10章 自动贴装机贴片通用工艺 10.1 贴装元器件的工艺要求 10.2 全自动贴装机贴片工艺流程 10.3 贴装前准备 10.4 开机 10.5 编程 10.5.1 离线编程 10.5.2 在线编程 10.6 安装供料器 10.7 做基准标志Mark和元器件的视觉图像 10.8 首件试贴并检验 10.9 根据首件试贴和检验结果调整程序或重做视觉图像 10.10 连续贴装生产 10.11 检验 10.12 转再流焊工序 10.13 提高自动贴装机的贴装效率 10.14 生产线多台贴片机的任务平衡 10.15 贴片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10.16 贴装机的设备维护和安全操作规程 10.17 手工贴装工艺介绍 思考题 第11章 再流焊通用工艺 11.1 再流焊的工艺目的和原理 11.2 再流焊的工艺要求 11.3 再流焊的工艺流程 11.4 焊接前准备 11.5 开炉 11.6 编程设置温度、速度等参数或调程序 11.7 测试实时温度曲线 11.7.1 温度曲线测量、分析系统 11.7.2 实时温度曲线的测试方法和步骤 11.7.3 BGA/CSP、QFN实时温度曲线的测试方法 11.8 正确设置、分析与优化再流焊温度曲线 11.8.1 设置佳理想的温度曲线 11.8.2 正确分析与优化再流焊温度曲线 11.9 首件表面组装板焊接与检测 11.10 连续焊接 11.11 检测 11.12 停炉 11.13 注意事项与紧急情况处理 11.14 再流焊炉的安全操作规程 11.15 双面再流焊工艺控制 11.16 双面贴GA工艺 11.17 常见再流焊焊接缺陷、原因分析及预防和解决措施 11.17.1 再流焊的工艺特点 11.17.2 影响再流焊质量的原因分析 11.17.3 SMT再流焊中常见的焊接缺陷分析与预防对策 11.18 再流焊炉的设备维护 思考题 第12章 通孔插装元件再流焊工艺PIHR介绍 12.1 通孔插装元件再流焊工艺的优点及应用 12.2 通孔插装元件再流焊工艺对设备的特殊要求 12.3 通孔插装元件再流焊工艺对元件的要求 12.4 通孔插装元件焊膏量的计算 12.5 通孔插装元件的焊盘设计 12.6 通孔插装元件的模板设计 12.7 施加焊膏工艺 12.8 插装工艺 12.9 再流焊工艺 12.10 焊点检测 思考题 第13章 波峰焊通用工艺 13.1 波峰焊原理 13.2 波峰焊工艺对元器件和印制板的基本要求 13.3 波峰焊的设备、工具及工艺材料 13.3.1 设备、工具 13.3.2 工艺材料 13.4 波峰焊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 13.5 波峰焊工艺参数控制要点 13.6 无铅波峰焊工艺控制 13.7 无铅波峰焊必须预防和控制Pb污染 13.8 波峰焊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3.9 影响波峰焊质量的因素与波峰焊常见焊接缺陷分析及预防对策 13.9.1 影响波峰焊质量的因素 13.9.2 波峰焊常见焊接缺陷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思考题 第14章 手工焊、修板和返修工艺 14.1 手工焊接基础知识 14.2 表面贴装元器件SMC/SMD手工焊工艺 14.2.1 两个端头无引线片式元件的手工焊接方法 14.2.2 翼形引脚元件的手工焊接方法 14.2.3 J形引脚元件的手工焊接方法 14.3 表面贴装元器件修板与返修工艺 14.3.1 虚焊、桥接、拉尖、不润湿、焊料量少、焊膏未熔化等焊点缺陷的修整 14.3.2 Chip元件立碑、元件移位的修整 14.3.3 三焊端的电位器、SOT、SOP、SOJ移位的返修 14.3.4 QFP和PLCC表面组装器件移位的返修 14.3.5 BGA的返修和置球工艺 14.4 无铅手工焊接和返修技术 14.5 手工焊接、返修质量的评估和缺陷的判断 思考题 第15章 表面组装板焊后清洗工艺 15.1 清洗机理 15.2 表面组装板焊后有机溶剂清洗工艺 15.2.1 超声波清洗 15.2.2 气相清洗 15.3 非ODS清洗介绍 15.3.1 免清洗技术 15.3.2 有机溶剂清洗 15.3.3 水洗技术 15.3.4 半水清洗技术 15.4 水清洗和半水清洗的清洗过程 15.5 无铅焊后清洗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由北京电子学会表面安装技术(SMT)委员会组织,共同策划、编辑的。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非常扎实。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那种深蓝色的主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很符合技术书籍的调性。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印刷的清晰度,里面的图表和公式排版得非常规整,线条锐利,即便是很小的字符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这对于阅读技术资料来说至关重要,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侧边翻阅时,能明显感受到书页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装订方面,感觉很牢固,无论是平摊在桌面上还是反复翻阅,都没有出现松动或脱页的迹象。这种对物理质量的重视,往往反映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质量的同等认真态度,让人对后续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仿佛提前就感受到了知识的重量。外壳的覆膜处理得很细腻,摸上去有一种哑光的质感,不仅提升了整体的高级感,想必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潮防污的作用,对于一本可能会经常被带到车间或实验室的工具书来说,这点非常实用。整体而言,这本实体书的质感,完全超越了我对一般教材的预期,光是捧在手上就已经觉得物有所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初看之下会让人觉得略微有些“硬核”,它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初学者而刻意简化的叙述,而是直接切入了行业内最核心的术语和逻辑框架。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并没有采取那种啰嗦的“拐弯抹角”的解释方式,而是直接用最精准的工程语言进行阐述,这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深入理解底层原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信息密度极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特别是当涉及到流程控制和良率分析的部分时,作者的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咬合般顺畅。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脑海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去反刍这些文字,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那些曾经模糊的“经验之谈”,在这里都被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找到了科学的依据。这种高阶的、直击本质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说明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感,它的组织方式非常符合一个完整技术体系的构建逻辑。开篇部分的引入部分并没有急于展示花哨的最新技术,而是非常扎实地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和焊接物理学原理入手,为后续所有工艺步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地基。随着章节的深入,内容层级清晰地从宏观的生产线布局,过渡到中观的设备选型和参数设定,再细化到微观的焊点成型和缺陷分析。我注意到,它不像某些参考书那样将不同主题随意拼凑,而是真正遵循了从“设计输入”到“成品输出”的完整生命周期进行展开,每章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跳跃感。作者似乎深谙技术人员的学习曲线,总能在关键技术点之前铺垫好必要的背景知识,使得读者在面对难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如同建筑蓝图般精密的章节划分和内容递进,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有条理,每学完一个模块,都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向上攀升了一个台阶,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罕见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许多理论书籍往往停留在高深的公式推导,让人望而却步;而一些实践手册又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指导。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讲解每一个核心工艺,比如回流焊的温度曲线控制时,作者不仅提供了标准的理论模型,还紧接着附带了“常见异常曲线及对应的物理成因分析”,这种直接将“是什么”与“为什么会出错”关联起来的叙述方式,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极具价值。我发现书中的案例选取也非常贴合当前行业的热点和难点,似乎能感受到作者长年累月在实际生产线上积累的“实战智慧”。即便是对于那些需要标准化操作规程的环节,作者也提供了不同情境下的优化建议,而不是僵硬的唯一解法。这种既仰望星空(理论基础),又脚踏实地的叙事风格,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蕴含着丰富行业经验的“工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严谨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这绝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出版物。首先,书中引用的标准和规范,似乎都经过了最新的核对,这在快速迭代的电子制造行业中尤为重要,保证了知识的时效性。其次,图示的质量极高,那些剖面图和流程图不仅绘制得清晰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功能性上达到了极致,每一条箭头、每一个标注都有其明确的工程学意义,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我甚至注意到,在提及一些特定设备的参数设置时,作者引用了行业内公认的最佳实践范围,而不是模糊的描述,这为实际调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参考基线。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部分做得极其详尽,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对于需要经常进行跨章节参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读者对书中所有信息的信任度,让人相信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点、每一个步骤描述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金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