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速OFDM水声通信技术为主线,内容涉猎广泛,概念原理阐述清楚,逻辑性强。从OFDM水声通信各关键技术的原理阐述到OFDM水声通信接收机的设计方法以及OFDM 水声MODEM的研制;从单用户的MIMO-OFDM到多用户MIMO-OFDM水声通信的设计应用;从OFDM的中继传输到OFDM网络编码以及水声测距与定位。通过学习本书可以加深对OFDM水声通信相关原理及系统设计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水声通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周胜利,王昭辉 著;胡晓毅,任欢 译 Shengli Zhou(周胜利)教授,IEEE Fellow。1995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同时担任无线通信研究实验室(WCRL)主任和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USWN)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声通信和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传感器网络、无限定位和目标追踪。现任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 和 IEEE Trans. On Signal&nbs;等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一段时间了,封面设计简洁,那种深海蓝和白色的交织,还挺有技术感。我当初是冲着那个“水声通信”的关键词去的,毕竟在水下无线通信这个领域,了解一些基础理论还是挺重要的。不过,真正翻开书,我发现它的内容更偏向于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构建。比如,对于信道估计和均衡那几章,涉及了大量的矩阵运算和复杂的统计学概念,坦白说,对于一个主要关注系统实现的工程师来说,光是啃下这些基础框架就已经花费了我不少精力。书中对各种多径效应的建模非常详尽,这一点我很欣赏,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如何用数学语言精确描述水声信道的时变特性。然而,如果读者期待看到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不同水下环境下的系统部署经验分享,可能会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生的教材,旨在打牢理论根基,而不是一本快速上手的工程实践手册。整体感觉是,它为理解水声信道特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书中的指引相对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好,阅读体验本身是加分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调制方案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对传统的PSK和QAM在水下环境下的性能衰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到了一些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非常新颖,和我在其他水声通信的参考资料中看到的传统FFT方法有所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介绍完这些先进的信号处理工具之后,作者并没有花足够的篇幅去论证这些工具在实际部署中会带来多大的增益,或者说,它们在计算复杂度上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使得我对这些高阶技术的实用性产生了疑问。就好比,作者展示了一把非常锋利的瑞士军刀,但没有告诉你在徒手攀岩时,它最适合用来切割哪种绳索。我希望书中能加入更多关于硬件实现难点、实时性约束下的算法裁剪策略等“工程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可行”的层面。这可能也是很多偏理论书籍的通病,但对于工程人员而言,这些“灰色地带”往往比纯粹的数学推导更具价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某些核心概念的阐述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特别是关于多普勒频移对同步性能影响的章节,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从物理现象到数学模型,再到最终算法改进的完整逻辑链条。这部分内容极大地帮助我校正了过去在理解多普勒对相干解调冲击时的几个关键误区。然而,阅读体验上,我发现书中的符号定义有些不够一致,在不同的章节,同一个物理量有时会用不同的希腊字母表示,这在快速阅读和交叉引用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需要频繁地翻回前面的章节去核对定义。另外,书中对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水声信道反演,似乎只是浅尝辄止地提了一句,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考虑到如今水声通信领域的发展速度,引入一些最新的跨学科思想,即使只是作为展望,也能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更上一层楼,避免给人一种“理论上很扎实,但时代感稍弱”的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对保守,它采用了标准的从基础原理到具体技术实现的线性叙事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优点,因为它保证了知识的层层递进,不会让人在没有前置知识的情况下被高深的概念淹没。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噪声源建模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频率下的环境噪声和人为噪声的特性,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这对于设计合适的接收滤波器至关重要。不过,这种过于平稳的叙事节奏,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略显冗长。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大胆地跳出传统框架,用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比如直接从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出发,然后倒推所需的理论工具。另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集中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经典文献,虽然经典重要,但缺乏近五年内水声通信领域在数据传输速率、抗干扰能力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引用,这使得全书的视野显得有些受限,不够“与时俱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解开一个精密的机械锁,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找到正确的齿轮啮合点。作者在解释那些涉及到时域和频域变换的章节时,使用了大量的图示辅助说明,这极大地减轻了纯文本阅读带来的抽象感,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信号在不同处理阶段的变化。例如,书中对周期延展和循环卷积的描述,通过动态图的静态呈现,变得清晰易懂。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跳过了网络协议层的讨论。水声通信的挑战不仅仅在于物理层的信号传输,如何构建一个可靠、高效的水下传感器网络(WSN)同样是一个核心议题。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锁定在了如何把一个比特准确无误地传送到接收端,而对于多个节点之间的协作、路由选择、能量受限下的数据分发策略,则完全没有涉及。因此,如果读者想了解完整的“水声通信系统”——而非仅仅是“水声信道中的信号传输技术”——这本书显然无法提供全貌。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重要的地基,但上层建筑的构建则需要读者自行去其他领域寻找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