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潘建伟,张丰兰,张立中,朱晓俊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1795574
字数:310000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牧区的全面发展指标、协调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分解细化,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针对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仍然较弱等问题,提出了实现牧区职能的转变,保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意见。
目录
1 国外发展观的演进与启示
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3 中国牧区发展观的演变与反思
4 牧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 牧区宏观调控
6 牧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7 牧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8 牧区区域协调发展
9 建立牧区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附件:内蒙古模式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了《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之前对牧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粗犷的草原风光和淳朴的牧民生活,而这本书则从一个非常宏观且细致的经济社会学角度,展现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牧区在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分析了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维护边疆稳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充分发挥牧区的独特优势,使其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书中还关注了牧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进展,以及这些进展对提升牧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些宏观层面的发展时,并没有忽视微观层面的个体体验,而是将国家政策、区域发展与牧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这类书籍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但《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却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我被书中关于牧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精彩论述所吸引。作者没有将牧区文化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而是积极探讨了如何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独特资源。比如,书中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传统节庆活动以及民族服饰等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文化自信”在牧区发展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牧区自身的文化价值,才能找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避免盲目模仿和同质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牧区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本《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我被书中关于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论述深深吸引。书中详细分析了在传统放牧业面临资源约束和市场波动的情况下,牧区如何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作者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分析了其如何能够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将传统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的可能性,例如开发牦牛肉、羊绒等高端产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未将这些发展视为孤立的经济活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对牧民技能培训、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周全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牧区的经济发展绝非简单地“养殖”和“销售”,而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评分这本《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对牧区的生活和经济模式知之甚少,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这片广袤土地上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社会运作。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牧区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如何与现代经济接轨,探讨了商品化、市场化对传统牧业的影响,以及新兴产业(如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为牧区带来的新机遇。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态经济学”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牧区发展中面临的环保挑战,反而积极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如何通过发展绿色旅游,带动了当地牧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改善了草场植被。这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思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此外,书中关于牧区居民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以及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论述,也让我对牧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变迁的写实。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领域比较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这本《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牧区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家庭和氏族组织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牧民的社会关系、家庭经济决策乃至于个人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人口流动、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牧区的社会肌理。书中还探讨了城镇化对牧区人口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趋势下,更好地保障牧民的权益和生活质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区自治”和“社会资本”在促进牧区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牧区自身的力量在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