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天学真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晓原 著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古代天文学
  • 中国古代科学
  • 星象学
  • 历法
  • 天文历法
  • 传统文化
  • 科学史
  • 古代文献
  • 天人合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交大
ISBN:9787313172433
商品编码:27760868470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天学真原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2-01
作者:江晓原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7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31317243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本书自1991年初版以来,多次再版,成为海峡两岸科学史界和历史学界引用率很高而且影响广泛的著作。该版为2018新版,作者补充了新的序言,对内容进行了增订。

内容提要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专论,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天学”的政治属性、文化性质和社会功能——而所有这些都与现代的天文学毫无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长期被误解的现象,给出了全新而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80余种,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目录

contents 目录

2017 新版前言? /?001
2011 修订版前言?/?003
2004 新版前言? /?006
初版前言?/?009
2004 新版序? /?011
初版序? /?018


第一章 绪论? /?001
Ⅰ . 术语与概念 / 001
Ⅱ . 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 006


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008
Ⅰ . 神话:天地相通 / 008
Ⅱ . 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 010
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通的观念 / 010
乙 天命及其变化 / 011
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014
Ⅲ . 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 016
Ⅳ . 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 020

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 /?001
Ⅰ. 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 025
甲 在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 / 025
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 / 029
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 032
丁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 037
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 045
己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 051
Ⅱ . 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 056
甲 星占学家 / 057
乙 巫咸与巫觋 / 068
丙 巫觋与通天 / 073
Ⅲ . 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 081
Ⅳ . 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 088
甲 《诗 · 大雅 · 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 088
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 093
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 / 100
Ⅴ . 小结及余论 / 106

第四章 历: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109
Ⅰ . 历:性质之疑问 / 109
甲 历法 · 历谱 · 历书 / 109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 110
Ⅱ . 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 113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 113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 115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 119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 123
Ⅲ . 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 136
甲 历书之起源 / 137
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 / 156
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 / 168
Ⅳ . 历与两性及人体: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 169

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177
Ⅰ . 古代星占学概论 / 178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 178
乙 分野理论 / 184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 189
丁 所占之象 / 192
戊 占论之法 / 194
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 197
Ⅱ . 天学与政治运作 / 201
甲 王气 · 劝进 · 谋反 / 201
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 204
丙 军事决策 / 208
Ⅲ . 天学与道德教化 / 209
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 209
乙 史传事验 / 211
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 215
Ⅳ . 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 / 218
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 / 218
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 / 223
丙 天象与墓葬 / 225

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228
Ⅰ . 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 228
甲 背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 228
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 / 234
丙 旧话重提 / 238
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 / 242
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 / 243
Ⅱ . 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 244
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 / 244
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 / 249
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 / 258
Ⅲ . 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 267
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 / 268
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 / 270
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 276
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 / 281
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 / 284
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 / 291
Ⅳ . 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 294
甲 若干早期情况 / 294
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 / 298
丙 关于《九执历》 / 306
丁 关于《符天历》 / 309
Ⅴ . 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 312

综合索引? /?318
后记? /?328


《星辰的低语:古天文与宇宙观的交织》 本书旨在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早期认知、观测方法,以及这些认识如何塑造了古代文明的哲学、宗教和社会结构。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天文学史,而是一次深入古代思想深处的旅程,试图理解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他们的“天之图景”。 第一部分:地平之上的观测 第一章:肉眼所见的宇宙秩序 本章将从最朴素的观测视角切入。在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古代,夜空呈现出与今日截然不同的壮丽景象。我们将详述古代观测者如何识别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的基本运动规律。重点分析“永恒不变的星空”与“漫游的星体”之间的对比,这是早期宇宙观的基石。 恒星的方位与周期性: 讨论北极星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以及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观测如何确定季节的更替,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存亡。 行星的“迷踪”: 探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逆行现象,这种看似“反常”的运动如何挑战了早期的“完美天体”模型,并促使天文学家发展出更复杂的几何解释。 “流星”与“彗星”的恐惧与预兆: 分析这些不规则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谴”或“神谕”的社会心理影响,它们如何成为政治动荡或王朝更迭的象征。 第二章:工具的诞生与精度提升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测工具的进步。本章将侧重于描述早期的天文仪器及其设计哲学。 日晷与圭表: 重点研究这些时间测定工具如何与天体运动相结合,用于制定历法和校准季节。分析不同文明(如古埃及、巴比伦)在测量时间精度上的成就。 浑天仪与浑象: 探讨这些复杂的机械模型如何试图在三维空间中重现整个天球的结构。分析其在教学、演示和进行精确坐标定位方面的作用。 观星台的建筑学: 考察巨石阵、玛雅金字塔顶端以及中国古代观星台(如甘石房)的选址和设计如何体现了对特定天体现象的聚焦,揭示其背后的天文与祭祀目的。 第二部分:构建宇宙的模型 人类的思维倾向于寻找秩序,古代天文学家们试图用几何学来解释他们所观测到的一切。 第三章:同心圆的宇宙:地心说的确立 本章详细剖析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如何占据西方思想界数千年。这个模型不仅是科学理论,更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 完美的球体与匀速圆周运动: 阐述柏拉图学派对“完美”几何形状的偏执,以及它如何被应用于天体运动的描述。 本轮与均轮的叠加: 深入解析托勒密为了精确预测行星位置,引入的“本轮”(Epicycle)和“均轮”(Deferent)的复杂嵌套系统。分析这种模型在数学上的优雅(或复杂性)以及它在实际观测中的有效性。 天界与地界的划分: 讨论“天上”与“人间”的本体论区别,即天体由以太构成,运动自然完美,而地球则受腐朽和变化主宰。 第四章:东方世界的历法与数学 相较于西方对宇宙结构的哲学思辨,古代东方文明(尤以中国、印度为代表)在历法制定和天文观测记录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实用性和精确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 探讨中国传统中“天象与人事相关联”的核心思想。重点分析二十八宿系统在定位和时间划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指导朝廷的政治决策。 岁差的早期认识: 考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通过长期观测,记录下恒星位置的微小漂移,虽然其对精确度的理解可能不同于后世,但这种长期积累是宝贵的科学遗产。 印度天文学的三角学贡献: 简要介绍印度天文学家如何利用几何学和三角函数来解决观测中的复杂计算问题,及其对后续伊斯兰天文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宇宙观的社会与宗教意义 天文学在古代社会中从来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它是权力的象征、信仰的载体和时间的主宰。 第五章:神祇的舞台与政治的工具 本章探讨天体现象如何被神化,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这种神圣性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 巴比伦的占星术传统: 详细描述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特定星体的运行如何被解释为对国王或国家的吉凶预兆。分析占星术士在宫廷中的地位。 埃及的“马斯卡”(Ma’at)与天空的平衡: 研究古埃及人如何将天空的稳定秩序视为“玛阿特”(宇宙和谐与正义)的体现,以及法老通过模仿天体仪式来维护这一秩序的责任。 宗教仪式中的时间掌控: 分析祭司阶层如何垄断了对日月食、至点和分点的预测能力,从而在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权威。 第六章:从神话到科学的边缘 随着观测的积累,一些思想的火花开始挑战既有的宇宙模型,尽管它们多数被主流思想所压制。 希腊的“日心”尝试: 简要回顾阿里斯塔克斯提出的日心说概念,分析其为何在当时未能被广泛接受,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地心说中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恒星视差)的理性解释。 古人对“无限”的恐惧: 讨论古代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为何坚持认为宇宙是有限且封闭的,因为“无限”与完美、可理解的世界观相悖。 超越可见边界的猜想: 探讨一些零星的记载,涉及对“世界之外”的想象,这些猜想预示了哥白尼革命的某些哲学基础,即对现有范式的质疑。 结语:回望星空下的思维遗产 本书总结了古代文明在观测、建模和解释宇宙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早期的努力,无论最终被后来的科学发现所取代,都为人类积累了关于精确观测和系统性记录的宝贵经验。他们的宇宙观塑造了他们的伦理、艺术和对自身在万物中位置的认知,他们的星空,依然是我们理解科学思想起源的重要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宇宙起源和天体运行的古籍,简直是知识的海洋,初读时会有一种被拉回古代那种对未知世界敬畏的感觉。书中的逻辑推演,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能感受到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全是扎实的论述,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识和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它对“气”的哲学阐释,将物质与精神的联系描绘得既玄妙又合乎情理,那种宏大的世界观构建,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索。对于那些醉心于哲学思辨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珍宝,它不只是记载知识,更像是在传递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那种深沉的力量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妙极,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如同溪水汇入江河,最终奔流入海。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设定了一个较高的认知起点,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作者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反复强调和多角度论证,虽然在现代快节奏阅读中可能显得有些冗长,但正是这种重复和深入,才确保了其思想的深度得以沉淀。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那些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的穿插使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被理解”,兼顾了知识性与历史性。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古朴的书法和泛黄的纸张,仿佛能闻到历史沉淀下来的味道。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独特,它不像现代科学著作那样追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据,而是更多地采用类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这种“大象无形”的表达方式,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耐心去咀嚼。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意境中,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其实蕴含着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寓言集,引导读者去探寻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联系,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结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拓宽了,不再局限于线性逻辑,开始更全面地审视事物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传统典籍,我曾担心会因晦涩难懂而中途放弃,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自然运行秩序的惊叹和赞美。那种文风,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质朴,没有任何矫饰。作者的笔触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线条流畅却不失力度。特别是在描述季节更迭和星辰轨迹时,那种描绘出的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古人仰望星空时的那种震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复杂的宇宙哲学,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极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即便是对古天文学不甚了解的人,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秩序”与“和谐”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其韵味的著作。它不适合在通勤的地铁上快速浏览,因为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追踪作者那条漫长而精妙的论证链条。全书贯穿着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极度尊重,作者似乎把自己视为自然的谦卑记录者,而不是傲慢的解构者。书中的许多论断,虽然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支持,但其内在的自洽性和逻辑的完美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洽系统。阅读它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每读懂一小节,都像是点亮了一盏古老的灯塔,照亮了思维中的迷雾。对于寻求思想深度和文化溯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核心的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