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8月1日)
- 精装: 968页
- 开本: 16
- ISBN: 9787549567027
- 条形码: 9787549567027
- 品牌: 北京贝贝特
编辑推荐
1.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伟大的俄语小说”。
2. 苏联当局曾评价《生活与命运》“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本书在被“逮捕”抄没二十年后,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出版,引起巨大轰动。三十年来,《生活与命运》已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必读经典。
3. 《生活与命运》通过沙波尼什科夫家族在卫国战争时期的遭际,再现了斯大林时代整个苏联社会国家的全景,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苏联是怎么回事”。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纳粹灭绝营惨况的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在本书中以非凡的人道主义勇气,描绘了战争与极权碾压之下一个黑暗时代的心灵史诗。书中对战争毁灭性场面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反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4.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想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5. 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6. 格罗斯曼女儿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作者简介
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俄属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当过化学工程师,1930年代投身写作行列,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入选苏联国家作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红星报》战地记者随军四年,大量报道莫斯科、库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线战况,是揭露纳粹德国死亡集中营真相的人。战后发表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1964年格罗斯曼因癌症病逝。1974 年,在安德烈• 萨哈罗夫、弗拉基米尔• 沃伊诺维奇等人帮助下,手稿被拍摄在缩微胶卷上偷运出苏联。1980 年代初,《生活与命运》在欧美各国相继问世,1988年在苏联出版。
力冈(1926—1997),俄苏文学翻译家,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语专业,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翻译了《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近七百万字俄苏文学作品。
《巨流》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但听起来有分量的作者名字,例如:亚历山大·彼得罗夫] 译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但听起来专业的译者名字,例如:苏菲·杜瓦尔]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但听起来严谨的出版社名字,例如:远古思想出版社] 内容梗概: 《巨流》并非一部轻松的读物,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一次深刻的人性挖掘,一曲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思。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此处可虚构一个历史时期,例如:20世纪初期的动荡岁月]——下,社会各阶层人物在命运的裹挟下,所经历的挣扎、抉择与变形。它探讨的并非单一的故事线,而是由无数交织的生命轨迹编织而成的复杂织锦,展现了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并重塑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 故事的舞台设定在一个饱受战乱与变革摧残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旧有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如野草般疯长,而在这巨大的裂变中,人们如同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巨流之中,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或奋力挣扎,或随波逐流,或试图寻找一丝可以停靠的岸边。 小说的主线围绕着几个核心家庭和与之相关的各色人物展开。 在中心地带,我们看到了科学院院士伊万·伊万诺维奇的家族。伊万·伊万诺维奇,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此处可虚构一个科学领域,例如: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他曾以为,科学的真理能够超越人世间的纷扰,为人类带来光明。然而,当政治的狂潮席卷而来,他个人的纯粹追求变得越来越奢侈。他的女儿娜塔莉亚,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女医生,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后,开始对她曾经坚信的救赎之路产生怀疑。她努力在血腥的现实中维持自己的医者仁心,却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分辨是非善恶,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救赎的初衷。娜塔莉亚的未婚夫,年轻有为的工程师德米特里,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他相信技术能够改善生活,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然而,在工厂的日夜劳作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中,他逐渐被一种集体的狂热所吞噬,逐渐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洪流中一颗微小的螺丝钉,机械地运转着。 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则聚焦于商人家族的代表,奥列格·佩特洛夫。他的父亲曾是这个城市最大的绸缎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他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家族的荣耀也随风而散。奥列格,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富家少爷,被迫开始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他经历了饥饿、贫困和屈辱,也见识了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他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在人性的泥沼中保持一丝体面。他与一位曾经的贵族小姐叶莲娜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叶莲娜,在家族没落后,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在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生活。她曾经对生活抱有幻想,但现实的残酷让她学会了隐忍和坚强。在与奥列格的接触中,她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尊严的坚持,也重新燃起了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小说还穿插了众多小人物的命运。有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农民,有在政治斗争中被牺牲的知识分子,有在混乱年代中试图浑水摸鱼的小市民,也有在绝望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通人。每一个人物,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无论其选择如何,都在巨流的冲击下,展现出各自的坚韧、脆弱、爱恨以及对生存的执着。 《巨流》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度洞察。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在生存的压力下,善良可能被扭曲,良知可能被压抑,理想可能被现实碾碎。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完全熄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的互相扶持,在绝望中的微小希望,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永恒追求。 本书的语言风格大气磅礴,充满史诗感,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作者擅长运用意象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进程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交织,使得《巨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性追问。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体究竟能有多少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巨大的压力下,人性将走向何方?当昔日的信仰崩塌,我们又该如何寻找新的意义? 《巨流》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书。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命运,也同样承载着时代的重量,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它让我们看到,在命运的巨流面前,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方向,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漂流,去抵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海域。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深刻的问题,引发读者持续的思考和共鸣。它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