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萧武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43.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868554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 本书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这一梳理和这一叙事是重要的,借助历史距离提供的透视,令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中肯的判断。 2.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新闻行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观点较为新鲜,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全新的视角。 3.本书从宏观角度切入,概要列数了前三十年“革命”为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展开所创造的各种条件,从中可以看到这些条件对于改革开放的制度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解释面向未来,解释意味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本书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欧美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重要的遗产,也是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萧武,1979年生,甘肃庆阳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现为观察者网新闻总监、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经略》网刊创办人之一,其研究兴趣包括历史、政治、边疆、三农等领域,擅长时政及历史评论。曾在《读书》《天涯》《经济导刊》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
目录 序 不只是正名/ Ⅴ **部分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01 中国改革的前提条件: 革命红利/ 005 改革的逻辑: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021 国家与市场/ 071 第二部分 基层社会的革命: 土地制度变迁与民族区域 治理/ 080 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意义/ 081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与土地制度变迁/ 092 包产到户与乡村政治秩序重构/ 112 基层重建: 从争夺领导权开始/ 130 第三部分 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从甘阳谈起/ 135 启蒙领袖出走/ 137 保守主义归来/ 148 通三统/ 164 三统与中国道路/ 177 文化与政治/ 187 第四部分 新儒家的“政治” 与“心性” / 196 新儒家与旧儒家/ 198 中国道路与儒家复兴/ 207 选贤任能与官僚主义/ 214 儒家复兴与阶层固化/ 222 乡土重建与儒家/ 228 基层重建与儒家复兴/ 233 儒家复兴意味着什么/ 239 后记/ 241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扎实严谨的注释和引文体系,这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严肃作品。我个人对史学著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充分性。在这本书中,作者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大量的原始材料被巧妙地引用和解读,使得观点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但有趣的是,尽管资料详实,全书的阅读体验却远非那种堆砌史料的呆板之作。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将海量信息提炼成清晰的论点,使得读者能够高效地吸收核心思想,而不会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它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迷宫,每条岔路都通向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引导人不断深入探索。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那种慢慢咀嚼文字、体会其中深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收获。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历史参照系”。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快速更迭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短期的波动之中,忘记了长期趋势的力量。而作者通过对过去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跨度的梳理,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稳固基石。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今天的局面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期积累和多方力量博弈的必然结果。书中对制度演进和路径选择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下,决策者们所面对的权衡与取舍,读来令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关于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度报告,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具耐心和宏观视野的方式,去审视和定位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坐标,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时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站在高处俯瞰历史的洪流,观察着时代的巨轮是如何一步步碾过旧的秩序,最终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图景。书中对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尤为精彩,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对后续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深思,那些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挣扎与历史的必然性交织的张力。特别是对某些长期存在的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剖析,更是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提供了极为深刻的洞察,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锐利。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想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史演变逻辑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理性审视角度,让人在纷繁的历史迷雾中找到方向感。
评分说实话,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述,没想到读起来却颇具可读性,就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毕生观察所得。作者叙事的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澎湃,描述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性瞬间;时而又沉静内敛,聚焦于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微观体验。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态度,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材料呈现出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克制而有力的文风,体现出一种成熟的历史观,它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试图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简化一切。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有所增加,更是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拓宽,对许多既往的认知进行了必要的校准和重估,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人持续回味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在政治权力中心的狭隘视野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作者擅长将宏观的政策变动与微观的社会反应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整个历史进程看起来更加立体和真实。你读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法令文件,马上就能感受到它们如何渗透到乡野村头,如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这种“由大见小,由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代入感。特别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论述部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严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作者早已预知了所有的发展路径,只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回顾和展示。对于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著作无疑是首选,它填补了我许多知识上的盲点,让过去零散的历史碎片终于找到了可以将它们组织起来的强力粘合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