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L 实时荧光PCR技术(第2版) 李金明 科学出版社 9787030498274

正版L 实时荧光PCR技术(第2版) 李金明 科学出版社 97870304982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明 著
图书标签:
  • 实时荧光PCR
  • qPCR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基因表达
  • 核酸检测
  • 实验技术
  • 李金明
  • 科学出版社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8274
商品编码:27608038434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实时荧光PCR技术(第2版)
作者 李金明
定价 11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98274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圆脊精装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分34章,系统阐述了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检测方法,包括临床PCR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临床PCR实验室的设计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临床PCR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及核酸提取,实时荧光PCR测定的数据处理,实时荧光PCR仪及其发展,临床PCR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校准,临床PCR检验的质量保证,病毒核酸检测的标准物质及其应用,以及各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G1、人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手足口病病原体、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沙眼衣原体、结核杆菌、奈瑟菌、幽门螺杆菌、肺炎支原体、刚地弓形虫、解脲支原体等实时荧光PCR检测及临床意义、EGFR基因、KRAS基因、BRAF基因、PIK3CA基因等实时荧光PCR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现代生物技术前沿:基因编辑与分子诊断的深度探索 书籍名称: 现代生物技术前沿:基因编辑与分子诊断的深度探索 作者: 钱文韬,张晓梅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38899123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临床检验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学生和技术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平台,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系统)的最新进展以及新一代分子诊断策略的实践应用。全书聚焦于当前生物技术领域最具革命性的两大方向,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验操作的实用性之间取得完美平衡。 第一部分:基因编辑技术的精细调控与应用拓展 (约 700 字) 第一章:CRISPR/Cas系统的演化与机制解析 本章系统梳理了从I型到VI型CRISPR/Cas系统的发现历程和分子作用机制。重点探讨了当前应用最广泛的Cas9系统(包括文斯基Cas9、高保真Cas9变体等)的工作原理,详细解析了sgRNA的设计原则、脱靶效应的识别与降低策略。引入了近年来突破性的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 BEs)和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s, PEs)的结构、功能及在单碱基替换和精准插入/缺失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工程化改造Cas蛋白(如nCas9的引入)来实现转录调控(CRISPRa/CRISPRi)的新途径,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更精细的工具箱。 第二章:非经典基因编辑与递送挑战 除了主流的CRISPR/Cas系统外,本章深入探讨了其他重要的基因编辑技术,如TALEN和ZFN的最新优化,以及RNA靶向编辑技术(如RESCUE系统)的应用场景。核心内容聚焦于递送系统(Delivery Systems)的工程化。详细比较了病毒载体(AAV、慢病毒)和非病毒载体(脂质纳米粒LNP、聚合物纳米复合物)在体内外递送效率、细胞靶向性和免疫原性方面的表现。特别是针对体内基因治疗的挑战,分析了如何通过表面修饰和配体偶联来增强递送的特异性,并讨论了CRISPR/Cas系统在体内(in vivo)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持久性控制策略。 第三章:基因编辑在疾病模型构建与治疗中的前沿实践 本章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如CRISPR/Cas9文库筛选)来鉴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抗性机制。在治疗方面,详细阐述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的临床前研究进展。此外,深入探讨了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如敲除PD-1、TCR工程化),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更精准的人源化疾病模型(PDX模型、类器官模型)以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 第二部分:新一代分子诊断策略与大数据整合 (约 750 字) 第四章:基于核酸检测的超灵敏化与快速化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超越传统实时定量PCR(qPCR)的局限,发展出更灵敏、更快速、更便携的分子诊断技术。详细介绍了等温扩增技术(如LAMP、RPA)的原理、优化策略及其在床旁(Point-of-Care Testing, POCT)诊断中的优势。针对微量样本的检测需求,本章深入解析了数字PCR(dPCR)的绝对定量原理、液滴生成技术(ddPCR)以及晶板技术(chip-based dPCR)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无创产前检测(NIPT)中的应用实例,强调其在极低频突变检测中的高分辨率。 第五章:宏基因组测序与微生物组分析 随着测序成本的下降,宏基因组学已成为感染病诊断和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工具。本章详细阐述了宏基因组测序(WMS)的数据采集流程、生物信息学分析管线(从序列比对到功能预测)。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WMS技术进行未知病原体的快速鉴定(“病原体发现”),以及在复杂微生物群落(如肠道、皮肤、土壤)中识别关键功能性菌群和代谢通路。内容涵盖了16S rRNA测序与全基因组测序的优劣对比,以及如何整合代谢组学数据以构建更全面的微生物-宿主互作模型。 第六章:液体活检中的多组学整合与生物信息学驱动 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是精准医疗的关键环节。本章深入剖析了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捕获和分析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外泌体(Exosomes)的最新技术。特别强调了表观遗传学标志物(如DNA甲基化谱)在早期癌症筛查中的潜力。最后,本章构建了分子诊断数据的大数据整合框架,讨论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处理高维度的测序数据,实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具有临床意义的诊断、预后和伴随诊断信息,推动分子诊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 总结与特色 本书特色在于其技术的前瞻性和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原理的阐述,而是将基因编辑的最新“魔剪”技术与分子诊断的“微观侦测”能力紧密结合,为读者理解和参与未来生物技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书配备了大量的流程图、关键实验步骤的详细说明以及前沿案例分析,确保读者能够掌握当前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最核心的技术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不错,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纸张质量摸起来手感很好,印刷清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拿到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目录的排版还是章节的划分,都显得井井有条,逻辑性很强。阅读过程中,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图表都有特别的标注,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和深入。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排版方式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能找到清晰的航线。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随时翻阅,无论是放在案头学习,还是外出研讨时携带,都非常方便,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便携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更像是一本结合了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经验的宝典。作者在阐述复杂原理时,总是能用非常精炼且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构建知识框架,这一点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的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实验设计和常见问题的深入剖析,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实战经验的结晶,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书中的案例分析贴近实际应用场景,让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有效的实验结果的,这种知识迁移的顺畅感,是很多理论教材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将“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新兴技术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上非常敏锐和及时。它并没有停留在经典的教学范式中,而是积极纳入了近几年PCR技术领域最新的突破和优化方法。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得以长期保持。尤其是一些关于数据解读和质量控制的章节,提供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方针,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技术体系得到了显著的巩固和拓展,对于未来一些前沿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前瞻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又不失温度,它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派的冷硬感。作者在讲解那些稍显晦涩的技术细节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引发思考的提问或者类比,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和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流程图和示意图的绘制水平极高,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描绘出了复杂的工作流程,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的步骤,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教学亲和力的优秀著作。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基于对科学出版社和作者专业领域的信赖,结果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技术知识闭环,从基础原理到高级应用,再到后期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没有明显的知识断层。对于需要撰写规范性实验报告或者准备相关认证考试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标准操作手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训练,教会你如何以最严谨、最可靠的方式去对待每一次的实验结果。能够拥有一本如此全面、可靠且具有深度参考价值的专业书籍,是每一位相关领域人员的幸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