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图录卷
定价:190.00元
作者:刘恩伯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075171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03kg
编辑推荐
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古代文物图录卷”由刘恩伯撰著。
内容提要
刘恩伯(1931-)河北唐山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51—1954年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和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1954—1966年在北京舞蹈学校、中国舞蹈家协会工作。1976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民间舞蹈和古代舞蹈文物的学习研究。曾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责任副主编,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舞蹈词典》主编。在中外书刊上发表过《中国舞蹈艺术》、《汉族民间舞蹈》、《敦煌壁画与舞蹈》等百篇论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中国民间舞蹈词目的主要撰稿人。个人或与人合作出版的主要专著有《中国舞蹈艺术》、《汉族民间舞蹈介绍》、《敦煌舞姿》、《北京节令风俗和歌舞》、《中国古代舞蹈文物图典》、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恩伯(1931-)河北唐山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51—1954年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和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1954—1966年在北京舞蹈学校、中国舞蹈家协会工作。1976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民间舞蹈和古代舞蹈文物的学习研究。曾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责任副主编,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舞蹈词典》主编。在中外书刊上发表过《中国舞蹈艺术》、《汉族民间舞蹈》、《敦煌壁画与舞蹈》等百篇论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中国民间舞蹈词目的主要撰稿人。个人或与人合作出版的主要专著有《中国舞蹈艺术》、《汉族民间舞蹈介绍》、《敦煌舞姿》、《北京节令风俗和歌舞》、《中国古代舞蹈文物图典》、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它所包含的信息量,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压力。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将枯燥的历史文献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并辅以大量的文物图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各个阶段的梳理,逻辑清晰,脉络分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朝代舞蹈特点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在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时,作者不仅提到了佛教传入对舞蹈风格的影响,还深入分析了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舞蹈的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舞蹈形式。书中对“乐舞”的探讨,更是让我认识到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文化景观。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曹操《观沧海》中舞蹈想象的描述,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作者通过对曹操时代社会风貌的解读,以及对当时可能存在的舞蹈形式的推测,将这一历史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将历史、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无疑大大提升了本书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它更像是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刻探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例如,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祭祀舞蹈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舞蹈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的宗教角色。那些敬天祈福、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不仅是简单的肢体表达,更是古人与神灵沟通、表达情感、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纹饰,以及历代文献中关于祭祀仪式的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勾勒出了商周时期复杂而神秘的祭祀舞蹈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巫舞”的描述所吸引,那种人神共舞、超凡脱俗的境界,让我对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敬意。此外,书中对民间舞蹈的描绘,如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健舞”和“软舞”,也展现了舞蹈艺术的蓬勃生命力及其与普通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舞蹈,或诙谐幽默,或活泼矫健,或柔美婉约,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舞蹈并非仅仅是娱乐,更是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原来舞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之前对古代舞蹈的认识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传说和戏剧表演中。但通过阅读《中国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图录卷》,我才意识到,舞蹈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宫廷的典礼庆典,到军队的操练表演,再到民间的节日娱乐,几乎无处不在。作者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朝代的舞蹈发展脉络,并着重强调了舞蹈在礼仪、政治、军事、宗教以及日常娱乐中的功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中舞蹈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大舞”的程式化和等级化,以及它在巩固统治、教化民众方面所起的作用。书中引用的《周礼》、《礼记》等文献,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严谨而庄重的舞蹈规范。而到了汉代,舞蹈的娱乐性和表现力则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书中对“百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代艺人在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融合。我甚至可以通过书中的描述,想象出那些热闹非凡的市井表演场景,感受到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舞蹈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古代中国。
评分我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认知确实非常浅薄,甚至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古代舞蹈就是端庄、缓慢、程式化的。但《中国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图录卷》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充满力量、技巧和情感的舞蹈形式,它们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古代舞蹈的想象。例如,书中对汉代“角抵”的介绍,虽然它更偏向于一种搏击表演,但其中蕴含的动作和节奏,以及它所展现的力量感,已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舞蹈”有了紧密的联系。而书中对唐代“健舞”的描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代舞者们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艺。那些“披须眉、执兵刃”的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的阳刚之美,与我们今天对女性舞蹈的印象截然不同。作者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和对文物细节的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舞蹈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不同社会功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古代舞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吸纳着各种文化元素,展现着不同的艺术魅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传承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文化长河,而舞蹈,就是这条长河中最璀璨的浪花之一。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梳理了舞蹈的形制和发展,更是着重探讨了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例如,书中对古代舞蹈中“人神合一”的理念的解读,让我理解了舞蹈在早期文明中作为一种沟通天地、表达敬意的神圣仪式。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舞蹈又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世俗情感和生活内容,成为表达喜怒哀乐、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礼”与“乐”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舞蹈是“礼”与“乐”结合的重要媒介,它既有规范性的要求,又有情感的宣泄。这种将舞蹈置于更宏大的文化框架下进行解读,使得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连接,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承中的一份子。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中国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图录卷》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理论与实物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将古代文献中零散的舞蹈记载,通过对壁画、陶俑、石刻等文物的细致解读,赋予了这些抽象的文字以具体的形象。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汉代画像石和魏晋壁画中的舞蹈场景的分析。书中收录了大量清晰的文物图片,每一幅图片都附有详细的解读,从人物的服饰、发髻,到肢体的姿态、表情,乃至整个画面的构图和意境,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记得有一幅汉代画像石,上面描绘了众人起舞的场面,作者通过对其中人物手势、脚踏的细微观察,推断出这可能是一种具有驱邪祈福意义的集体舞蹈。这种将考古发现与艺术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说服力。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对着书中的图片,试图还原出那些古老舞者们的动作,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纯粹文字叙述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千年,亲眼见证了中国古代舞蹈的演进历程。
评分在阅读《中国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图录卷》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文物”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在这本书之前,我将文物仅仅看作是冰冷的、静止的历史遗物。但通过作者对大量文物图片的细致解读,我才发现,这些文物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舞蹈基因和文化密码。书中所收录的各种壁画、雕塑、陶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古代舞蹈最直接、最生动的史料。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物细节的描绘,例如人物的眼神、手臂的弯曲度、身体的重心转移,以及服装的飘动感,为我们还原了那些早已消失的舞蹈动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唐代壁画中舞蹈场景的分析,那些飞天女子的曼妙舞姿,轻盈飘逸,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壁画中的细节,分析了唐代舞蹈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它如何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这种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读懂”文物,如何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了,感觉像是走进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座巨大宝库。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从文字的描绘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宫廷、在庙宇、在市井中翩跹起舞的身影。书中的内容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壁画、雕塑的解读,将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舞蹈形式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例如,关于商周时期乐舞的描述,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诸多篇章,并结合考古发现的乐器和舞蹈纹饰,细致地勾勒出当时乐舞的原始形态和宗教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九部乐”和“散乐”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们在汉代宫廷和民间音乐舞蹈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融合、演变,为后世的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古乐,看到那些程式化的、充满力量感的舞蹈动作。而对于唐代乐舞的论述,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书中对《霓裳羽衣舞》的追溯,虽然史料有限,但作者通过对相关壁画、记载的梳理,进行了极富想象力和学术严谨性的推测,让这个传说中的舞蹈不再仅仅是缥缈的传说。此外,书中对宋代杂剧、元代戏曲中舞蹈元素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旨趣的变化。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厚重而充满魅力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舞蹈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脉络,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在行文中,常常会将舞蹈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如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先秦时期舞蹈的论述,作者分析了当时舞蹈如何与宗法制度、政治权力相互交织,以及“乐舞”在早期社会秩序建立中的作用。那些庄重、肃穆的祭祀舞蹈,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更是维护社会等级、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而在谈到唐代舞蹈时,作者则强调了其开放、包容的特点,以及它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繁荣昌盛、自信开放的缩影。书中对“胡旋舞”、“柘枝舞”等异域舞蹈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唐代宫廷和民间的流行,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多元融合。这种将舞蹈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的方法,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也更加深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更加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古代的舞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如此丰富多彩的发展。我以前总以为,舞蹈就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但这本书告诉我,舞蹈在古代中国,与政治、宗教、军事、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紧密相连。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舞蹈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在介绍周代舞蹈时,他详细分析了舞蹈如何作为礼仪的一部分,用于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的秩序。而在描述汉代舞蹈时,作者则着重介绍了舞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如“百戏”的表演,不仅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和观赏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唐代宫廷舞蹈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壁画、文献的分析,展现了唐代宫廷舞蹈的辉煌与繁荣,以及其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盛世王朝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那些在华丽宫殿中翩跹起舞的舞者。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