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中文A文學專題研究論文寫作指導》(第二版)
新大綱有哪些新要求?新的評分要點是什麽?
寫作的進度怎麽規劃?論文的封面怎麽安排?
反思會議如何開?反思記錄怎麽寫?
論文怎樣遞交?怎麽預估論文的得分?
《IBDP中文A文學專題研究論文寫作指導》(第二版)已經爲您准備好了答案!
本書是為寫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A文學專題研究論文的學生編寫的指導,旨在幫助學生開啟文學研究思路、掌握論文寫作方法。
權威依據:以專題研究論文大綱為指南,反映大綱的新變化與新規定,闡明專題研究論文的寫作要求和評分依據。
循序漸進:剖析論文寫作過程,規劃論文寫作步驟,由前期準備入手,對寫作給予具體指導,落腳於論文評估。
詳細講解:解析寫作的要點與難點,提供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提示可以利用的資源及幫助。
實例點評:收錄豐富的論文實例,配有具體的教師點評,啟發專題研究思路,展示論文寫作範本。
寫作演練:精心設計思考練習題目,緊扣論文寫作各個環節,啟發獨立思考,完善論文寫作。
董寧
中國山西大學語言文學學士、中國古典文學碩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啓新書院IBDP、MYP中文文學課程教師。曾擔任大學中文系講師、山西南洋國際學校副校長、悉尼大同中文學校校長等職。在香港李寶春世界聯合書院等國際學校任教多年,熟悉IBDP、IBMYP中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中國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經驗。
出版著作包括: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 (簡體上下冊) 中文A文學課程指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 (繁體上下冊) 中文A文學課程指導》、 《誠為才女紅顔寫心---陳端生《再生緣》中才女形象的塑造》(“TELENTED WOMEN ANDLESBIAN ADVENTURE”)(中英文雙語合集)。
作者:董寧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42728
版次:第二版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開度:16開
裝幀:平裝
頁數:224
准備篇
第1講 爲什麽要寫專題研究論文﹖
1.1 IB課程的需要
1.2 個人成長的需要
1.3 未來學習的需要
第2講 文學專題研究論文有何特點﹖
2.1 研究與寫作相互結合
2.2 什麽是“研究”
2.3 如何開展研究
2.4 嚴謹求實的研究態度
第3講 你的論文寫給誰看﹖
3.1 確定你的目標讀者
3.2 學術論文的語體要求
3.3 使用恰當的語氣
3.4 使用恰當的語調
3.5 使用專業的語言
第4講 寫作過程中誰能幫助你﹖
4.1 你會遇到哪些問題
4.2 論文的要求與規定
4.3 合理安排寫作時間
4.4 老師與學生的責任
第5講 如何研讀研究資料﹖
5.1 搜集來源可靠的資料
5.2 恰當分類和選用資料
5.3 養成邊研讀邊記錄的習慣
5.4 研究綜述的必要性
5.5 以深入閱讀促進研究
第6講 如何在寫作中引用數據﹖
6.1 第一手資料的引用
6.2 第一手數據的標注方法
6.3 第二手資料的引用
6.4 第二手數據的標注方法
第7講 如何選定研究論題﹖
7.1 選擇可行的論題
7.2 突出文體的特點
7.3 論題須恰當合適
7.4 兩種論題的類別
7.5 完成論題意向表
寫作篇
第8講 如何寫好論文的前言﹖
8.1 明確前言的內容要求
8.2 前言的寫作准備
8.3 從何開頭﹐如何立論
8.4 全面規劃﹐逐步完善
第9講 如何寫好論文的正文﹖
9.1 正文的寫作准備
9.2 規劃構建正文結構
9.3 寫好每一個分論點
9.4 寫好每一個段落
9.5 撰寫正文的提綱
第10講 如何充分論述自己的觀點﹖
10.1 從概括作品主題入手
10.2 增強辯證論述的強度
10.3 使用論證的策略和方法
10.4 發揮語言的論辯作用
第11講 如何寫好論文的結論﹖
11.1 結論的角色與作用
11.2 寫好結論的重要步驟
11.3 回應論文的論點
11.4 體現推理論述過程
11.5 重視整體結構安排
第12講 如何做好反思記錄﹖
12.1 明確寫作的目的
12.2 反思記錄的寫作要求
12.3 反思記錄的注意事項
12.4 掌握評分的標准
第13講 如何修改和完善論文﹖
13.1 修訂論文內容
13.2 修訂論文的語言文字
13.3 精益求精﹐完善書寫形式
評估篇
第14講 如何准備面試及回答問題﹖
14.1 面試的意義
14.2 面試的方式
14.3 面試的一般問題
14.4 如何准備回答
14.5 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15講 如何給你的論文評分﹖
15.1 論文評分要求
15.2 實際評分演練
附錄
附錄一 數字的書寫規範
附錄二 參考數據的注釋規範
附錄三 推薦閱讀書目
後記
相较于许多声称“保姆式教学”的资料,这本书更像是一位高水平的“教练”。它不会替你跑完全程,但会帮你把每一步的肌肉群都训练到位。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中文文学基础,但苦于无法将知识转化为高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研究论文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化的学术语境下,用中文进行有效且有深度的论述,这对于希望未来在中文研究领域深造的学生尤为关键。书中所体现的对IBDP体系的深刻理解,使得其提供的建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它不是一时的流行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收获的学术“常青树”,其对研究思维的塑造作用,才是其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版式和装帧来看,这本教材显然是为长期研习而设计的。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大量的图表和思维导图的穿插使用,极大地缓解了阅读长篇学术文字的疲惫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部分的处理,着墨不少但绝不枯燥。它不是那种冷冰冰地告诉你抄袭的后果,而是着重培养读者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如何进行负责任的研究。对于许多习惯于快速信息获取的年轻学子来说,建立起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至关重要。书中关于脚注和参考文献格式的指南,也做得非常详尽和人性化,考虑到不同学术社群的习惯,给出了灵活的建议,而不是僵硬的规定。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体现了编写者对中文A文学研究的尊重和严肃态度。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文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很多工具书要么理论说得天花乱坠,脱离了实际操作;要么就是纯粹的模板堆砌,缺乏思想的深度。然而,这本专著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福柯或巴赫特的理论,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翻译”成可以直接应用于中文文学作品分析的具体工具。比如,书中对于如何运用后殖民视角去解构一篇现当代小说,给出的步骤和示范,逻辑链条极其清晰,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范例分析,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引文的运用与整合”这一环节的强调,它指出引文绝非简单地粘贴和重复,而是一种有力的“证据展示”,如何选择、裁剪和解释引文,书中提供了非常精到的技巧。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让自己的分析更具说服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空泛地谈论“主题深刻”,而是能用文本的具体细节去支撑每一个论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学术气息的排版,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其内容的专业性。初次翻阅,我发现它对于研究论文的结构剖析极为细致入微,简直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清晰地指引着我们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逐步构建起一个严谨的学术论证。特别是关于“论点确立”和“文本细读”那几章,作者似乎深谙中文文学研究的难点,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我过去在写论文时总是徘徊在文献综述的泥潭里,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梳理框架,教你如何有效地吸收前人成果,并找到自己可以突破和贡献的空白点。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启发你“应该思考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指导,对于想要在IBDP中文A文学领域迈出坚实一步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身边,随时提醒我注意逻辑的连贯性和论证的深度,那种被指引的感觉,是其他市面上泛泛而谈的指导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精准和克制的,没有丝毫浮夸的辞藻,一切都为了高效地传达信息服务。它就像一位技术娴熟的工匠,耐心地向你展示工具的每一个零部件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在“论文修改与润饰”这一环节,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自我审查清单”,从宏观的论证逻辑到微观的语病检查,一应俱全。我尝试按照清单来审视我上一次的草稿,惊讶地发现自己遗漏了许多本应注意的结构性问题。这种从上到下的自我迭代的指导思路,远比单纯地请人修改要有效得多,因为它赋予了读者独立提升的能力。它教会你如何像编辑一样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作者。这种将“教学”融入“实践”的编排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写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