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服是我们现在日常服装的起源,对夹克、裤子、帽子、领带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军服的变迁和传承,不仅反映了战争需求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尤其是男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图说世界军服历史5000年》看军服如何服从战争?如何**时尚潮流?200多张考证图,复原世界军服五千年史! 让我们跨越时空,领略帝王将相的军事才华和审美情趣!本书由辻元佳史,辻元玲子夫妻著。
[日]辻元玲子,插画家。辻元佳史之妻。1972年生于日本横滨。日本出版美术家联盟会员、日本理科美术协会会员。 [日]辻元佳史,战史、服饰史研究专家,诗人。1967年生于日本岐阜市。早稻田大学毕业。日本文艺家协会、日本笔会会员。著作有《西装=军服?!》(彩流社)、《毁灭全世界存活“自己”》(三一书房)、《赤坂江户城外濠迹》(思潮社)等。
前言 古典一词来源于海军
CHAPTER 1
夹克和裤子
1.1 罗马士兵和“蛮族”的服装
1.2 维京战士和*初的“西装”
1.3 “内裤走光”也不介意?
1.4 “护裆”和男性短裙的登场
1.5 “紧身棉衣”腹部越鼓越时髦?
1.6 兴起“碎布头时尚”的雇佣兵们
1.7 终于在瑞典军中出现了“军装”
1.8 波斯风格“西服”型军服的诞生
1.9 英国式西服诞生的瞬间
1.10 奥斯曼土耳其的影响及波兰翼骑兵
1.11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一一燕尾服及双排扣外衣的登场
1.12 奧斯卡的肩章是“小肩膀”?
1.13 袖口纽扣是拿破仑发明的?
1.14 副官肩带来自马缰绳?
1.15 轻骑兵的肋骨服=匈奴王阿提拉的军服?
1.16 勋章其实诞生于教会?
1.17 腓特烈大帝的防寒服装
1.18 英国花花公子也喜爱的普鲁士风格
1.19 “西装”的诞生
1.20 克里米亚战争与男人的服装
1.21 何谓男子汉的裤子
1.22 海军**的引进与纳尔逊提督
1.23 海军“Blazer”与军舰“Blazer”
1.24 维多利亚王朝的海军军官
CHAPTER 2
帽子、头盔、鞋类和领带
2.1 华而不实的头盔饰品
2.2 三角帽不是尖帽子
2.3 二角帽并非拿破仑专用
2.4 敬礼的礼节始于脱帽
2.5 各式各样的“土耳其风格”军帽
2.6 “警察叔叔的帽子”出现在德国
2.7 帝王穿红鞋?
2.8 在鞋**留名的两个将军
2.9 从伊丽莎白女王的围脖领到“克拉瓦特”领
2.10 当今领带的原型是暴走族风格?
2.11 **领带的意义
CHAP7ER 3
非西欧文明的军装
3.1 北美、印加和阿兹特克的战士们
3.2 中国的盔甲与成吉思汗的军队
3.3 日本的盔甲史与洋装
3.4 日本人与洋装的接触始于“军服”
CHAPTER 4
军服的现代化与**次世界大战
4.1 卡其色军服的时代
4.2 立领军服与西装款军服
4.3 **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市民的服装
CHAPTER 5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代
5.1 “**帝国”纳粹德国
5.2 迷彩服与华丽风一一德国将校军官的两个**
5.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的军服
5.4 实用型美军战斗服
5.5 轻便服装救了史蒂夫。麦奎因
5.6 现代军服与未来
作者后记
绘者后记
各国军衔对照表
军服的历史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每到一个重要节点,都会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来“定格”当时的服饰风貌。例如,它对拿破仑时代步兵制服的描述,色彩的饱和度、衣领的高度、以及肩章的繁复程度,都精确地烘托出那个时代对纪律和个人荣誉的极致追求。读到此处,我甚至能想象出阳光下那一片片刺目的红色和蓝色方阵列队时的恢宏场面。更妙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美观”,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设计对士兵心理的影响——那些挺括的制服如何培养出一种不屈服的战斗意志。这种将“外在形制”与“内在精神”完美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军事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战报,而是有温度、有个性的文化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运用也值得称赞,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虽然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极长,但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恰到好处的插图配比,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历史时期间切换焦点,而不会感到迷失。我特别喜欢那些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或兵种制服的“特写镜头”,那些对纽扣材质、刺绣工艺、乃至徽章尺寸的精确描摹,满足了军迷对细节的终极渴求。同时,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历史小故事和轶事,也为冰冷的制服注入了人性化的色彩,使得历史的厚重感被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所平衡。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既能让专家有所获益,也能让入门读者津津有味的精品力作。
评分这本关于世界军事服饰演变的著作,着实让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耳目一新。它并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考证和纯粹的图鉴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服饰的变迁与社会、政治、乃至技术的发展紧密地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不同文明在制服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探讨。比如,书中对罗马军团制服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皮革和甲片的材质上,更深入地阐述了其功能性设计如何服务于其严密的组织架构和战场纪律,那种“一望即知,令行禁止”的视觉冲击力,在文字描述中都跃然纸上。再看文艺复兴时期,盔甲从纯粹的防御工具,逐渐融入了贵族的审美元素,甚至开始体现家族徽章的华丽,这反映了战争形态从集体厮杀向个人英雄主义过渡的微妙变化。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让人透过那些布料、金属和颜色,看到背后隐藏的时代精神和权力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军装史”变得鲜活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一页页翻下去的深度读物。
评分作为一个对军事装备的细节控,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材料学和工艺进化上的着墨。许多关于特定时代军装变革的讨论,都不是空泛的宏观叙事,而是扎根于技术进步的土壤。书中细致描绘了染色技术如何影响军装的识别度(从早期的天然染料到后来的化学合成染料),以及工业革命后,标准化生产如何彻底改变了军装的供给体系和一致性。特别是关于防寒服饰的变迁,从简单的羊皮到后来的多层复杂结构,背后体现了后勤保障能力对军队战斗力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将“时尚”与“工程学”并置的讨论方式,非常新鲜。它让我明白,一件看似简单的军装,实际上承载了当时的化学、纺织、乃至管理学成就,绝非偶然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它没有固守着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当我读到关于东方游牧民族服饰演变的章节时,那种开阔感尤为明显。作者没有将这些服饰视为西方军装的“边缘”或“落后”,而是将其视为适应特定地理环境和作战方式的极致进化。比如,对匈奴或蒙古骑兵服饰的描述,重点突出了其轻便性、保暖性和对快速机动性的支撑,那粗粝的皮毛和实用的剪裁,与中世纪骑士的重装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代表了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巅峰。这种全球视野,让读者意识到,军事服饰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工具,不同的环境催生出不同的“最优解”。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无疑拓宽了我对人类文明适应性的认知,令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