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正版!1944:龙陵会战 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余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上面的产品信息由天猫提供,仅作参考,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的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1944:龙陵会战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
作者或编译者: | 余戈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ISBN: | 9787108059819 |
定价: | 98元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7年08月 |
装帧及开本: | 平装-胶订16开 |
页数[仅参考]: | |
其他参考信息: | 早在2002年,军史专家郭汝瑰、黄玉章在其主编的《中抗日战争正面作战史》中,充分肯定中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巨大价值,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在长期以来为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和忽略的地位,尽管在美对日本开战前,中已独立对日抗战四年有余。即便是经由中率先倡导缔结对日军事同盟而*终形成的中缅印(CBI)战区,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与美英进行军事合作,赢得了该战场的巨大胜利,但仍然长期未得到来自盟邦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中缅印战区的战争,主要包括中驻印军暨中远征军的缅北、滇西战役,及英军收复其旧殖民地缅甸的战役。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对于后者的记述和评价远远在前者之上,以至于很多西方读者不知道在这一战场还有中的贡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使得战后美和民党政府均对该战场的军事合作采取了刻意冷落或贬低的态度。 新中成立后,由于大陆方面对于该战场情况不了解,加之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几乎处于“冷藏”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方面以开阔的政治胸襟,对于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赢得了广泛赞誉,但列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纯粹因为学术研究条件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于惯性思维,认为抗战中这段辉煌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政治误区。而民党方面基于岛内“去中化”思潮的压力,非但不敢宣扬自己在大陆的这段历史,反而对不明真相者对大陆方面的误读,狭隘地采取了暧昧态度,甚至予以迎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大陆***现役军人余戈潜心十余年,以独创的“微观战史”研究方法推出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就对这一政治“误读”予以了有力回应:既然“去中化”势力乃至“独”势力淡忘历史,那么就由大陆作家和大陆*好的出版社把书写、传播这段“中史”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中人民***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贺新城 《1944:龙陵会战》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束之作。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将作者的“微观战史”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对于战役、战斗的叙事则以“纪实文学”垄断市场。作为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战争,若无学术高度上的微观历史叙事,不仅是军事历史学术之缺憾,甚至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尴尬,如近年甚嚣尘上的对我军英模事迹细节的质疑之风,不管其隐藏的动机如何,首先是对战史研究领域缺乏微观研究著述的恶性反诘。由于种种原因,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quan wei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诚如杨奎松先生近期撰文所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已经捷足先登,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诚不为过。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战场战事——中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与反攻缅北的中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此战可谓我抗日战争中*为辉煌的胜利,对于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长期以来却不在中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认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余戈的聚焦一个战场深钻、吃透式的研究,才使得学界和社会有了在精确、细微的条件下观照这段历史的可能。该书中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内以往战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龙陵会战中因了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文艺》副主编 殷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