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数年对中国的文明复兴研究的论文和演讲稿。着重从中国道德体系建设、意识形态崛起,话语权建设以及知识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文明复兴。分析了道德解体现状、原因和道德重建;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状况和重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 要性;并从国际话语权和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两大重要方面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在文章结尾部分还附录了儒学与现代guo家建设的主题访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意义。 |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国际和东亚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guo家制度和社会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
序言
* 章:中国社会道德体系重建
节 金钱社会与文明不安全
1. 金钱是 的?
2. “命系 钱”的中国社会
3中国年轻 代金钱膜拜,谁之过?
二节 中国社会到了道德重建的时候
1.中国的GDP主义及道德的解体
2. 道德解体与中国人的生存危机
3. 道德解题的根源:是市场还是政治
4. 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二章: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崛起
节 新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从何而来
1. 新全球主义心态从何而来
2. 意识形态何以迅速变革
3. 中国应避免中西方意识形态冷战
二节 中国意识形态当代转型
1. 中国意识形态的两极化及其后果
2. guo家建构与执政党之间的张力
3. 为什么中国需要建设guo家意识形态?
4. 社会意识形态的崛起
三章: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节 中国的也可以是普世的
1.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还没有话语权
2. 中国 须提升国际话语权
3. 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 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
二节 中国外交的大变局与大抉择
1. 中国的抉择决定世界未来格局
2. 经济依赖不是和平的保证
3. 中国的选择
四章:从文明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
节 告别中国百年悲情
1.中国正发展新的文明因素
2.文明自信需配合政治自信
二节 包容使中国更强大
1.中华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
2.当今中国仍需要中学为主、西学为次
3.塑造中国价值需要找回三个传统
三节 中国文化体系重建
1. 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 种新的文化选择
2. 是什么阻碍了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3. 文化创新的三个解放
4 .新的文化选择
五章:儒学:能成为中国软力量的核心吗
1. 儒学与现代guo家建设
2. 东亚的儒家特征
3. 文明竞争与儒学的未来
中国文明从古代到近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是形成阶段,从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这个古典阶段,中国发展出了其基本观念和制度,后来成为其他东亚guo家和地区古典遗产的 部分。 二阶段是佛教时期(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其间在东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力量是大乘佛教,而各种本土的传统则存活在社会层面。 三阶段为新儒学时期,从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其中新儒学在新的社会与文化中占有领导地位,而佛教则在当时的群体基层中力求生存。 四阶段为近代以来,在这 时期,扩张中的西方文明冲击着东亚guo家,到今天这种冲击还没有中止。 从“对话”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很有意思。在 个阶段,对话主要是在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之间进行。应当强调的是,这些都是中国本土所产生的思想。在 二个阶段,对话主要发生在佛教、儒家和其他东亚guo家的本土传统之间。在这个阶段,佛教成为主体,但本土思想并没有消失。佛教和本土的各种思想处于互相调适时期。在 三个阶段,对话主要发生在新儒家和佛家之间。在这个阶段,本土文明尤其是儒学再次成为主体,这是新儒学的功劳。新儒学成功地把佛教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 部分。在 四个阶段,对话主要是在新儒家与西方文明之间。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冲击东方,东亚guo家对西方文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其经济数据和政治体制的表面,更需要深入其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而《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郑永年教授的名字,意味着其论述的深度和专业性,而“文明复兴”的议题,则触及到了中国最根本的身份认同和发展动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述“文明复兴”的内涵?是仅仅指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思想解放和道德重建?“新时代的中国道路”的“全面阐述”,则让我对这本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变局中的独特位置和战略选择,如何通过自身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发展范例。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具体路径和实践经验,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支撑起“文明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洞悉未来走向的权威指南,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货正版”的字样虽然很实际,但更让我瞩目的是“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这个内容本身。郑永年教授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视角和分析总是能够引发我的深度思考。而“文明复兴”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究竟何谓“中国的文明复兴”?它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重新找回其失落的文化自信,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独特的价值观?“新时代的中国道路”的“全面阐述”,更是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分析,例如中国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走出一条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道路。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的角色和作用,以及这些如何与“文明复兴”的主题相呼应。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崛起背后深层逻辑的视角,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坦白说,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时代的中国道路”这个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之处。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阐释和定位。郑永年教授作为一位深耕中国研究多年的学者,他的视角和分析往往能够超越表象,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逻辑。我非常想知道,在他的笔下,“新时代的中国道路”将如何与“文明复兴”的主题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书中对于“全面阐述”的承诺,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能够读到一些具体的、能够引发共鸣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论述。比如,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的新时代道路是如何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理念和策略的?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又是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的道路?在社会治理层面,我们又如何平衡发展与稳定,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复杂现实的全新视角,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文明复兴”这个关键词,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精神的深刻内涵。我非常好奇,郑永年教授将如何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又将如何论证当下中国所经历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复兴”?这种复兴是简单的回归,还是全新的创造?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用自身的文明成果去影响世界?书中关于“新时代的中国道路”的“全面阐述”,也让我看到了其深度和广度。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科技发展乃至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与演进。特别是“道路”这个词,它往往意味着一种选择和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情况复杂的国家,其道路的选择无疑是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让我们了解中国是如何在深刻的变革中,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拥抱时代前沿,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我对此抱有极大的探究欲望,希望能在书中找到思想的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普通读者,我对《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这本书的期待值实在是太高了。首先,作者郑永年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前沿的学术研究,他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往往直指核心,而且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而“中国的文明复兴”这个主题,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部分。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近现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如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其中必然伴随着文明的重塑与复兴。我非常好奇,郑教授将如何从宏观层面梳理中国文明的历史脉络,又将如何具体阐释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文化自信的回归,还是制度创新的突破?亦或是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还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书中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道路”的“全面阐述”,这“全面”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遐想,我期待着能从中读出一种系统性的、贯穿古今的、融汇中西的深刻理解,而不只是零散的观察和片段式的解读。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以及预测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框架?我对此报以最大的期盼,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