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1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ZW。 ◆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马尔克斯。 ◆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的代表作,也是J具自传性质的小说。 ◆入选2015年《卫报》历史百大英语小说;2015年BBC历史百大英国小说;2014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有史以来伟大的爱情小说。 ◆四次改编成电影、歌剧,1999年版由拉尔夫·费因斯和朱丽安·摩尔主演,获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数十项提名。2012年,科林·费尔斯还倾情献声录制成有声读物。
内容简介
《D居的一年》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 岁的小女儿露丝, 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 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D居的一年里,她初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D你找到爱的时候,也J找到了自己。
《恋情的终结(精装典藏版)》 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莎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D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 这段恋情Z终如莫里斯所预言的那样,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Z后的时刻。
《命运的内核(精装典藏版)》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命运的内核》是格林对命运的探讨,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又是如何毁灭一个人的。 二战期间,英属西非殖民地善良正直的警察副专员斯考比,为送妻子去南非度假,被迫向一名叙利亚奸商借债。在妻子离去之后,出于怜悯,他和从海难中生还的女子发展出一段恋情。在商人威胁利诱,以及责任和信仰等情感的折磨下,导致斯考比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作者简介
约翰·欧文(John Irving) D代文坛无可争议的小说宗师,被公认为在世作家中数一数二的角色。他的作品在赢得文坛推崇的同时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35 种文字,SJ各地的书店里几乎都能买到欧文的小说。评论界认为欧文是罕见的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誉为“狄更斯再世”。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表示,欧文是自己的文学偶像之一,他曾将欧文作品译介到日本、采访过欧文,还与欧文在纽约ZY公园一同慢跑。 欧文作品曾三次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1980 年凭借《盖普眼中的SJ》摘得桂冠。 欧文作品在好莱坞也炙手可热,曾有5 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本人也是一名杰出编剧。1999 年,欧文以《苹果酒屋的规则》拿下奥斯卡金像奖*佳改编剧本奖。 欧文1942 年生于美国新罕BS尔州埃克塞特,全职写作之前,曾D过二十年摔跤手。他先后养过两只棕色拉布拉多犬,分别取名为“狄更斯”和“勃朗特”。 “我不是一个20 世纪的小说家,我不现代,D然也不后现代。我沿袭了19 世纪小说写作的形式。我是老派的,是个讲故事的人。我不是分析家,也不是知识分子。在写作中,真正永恒的是故事、角色、欢笑和眼泪。”——约翰·欧文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桂冠作家。1950年,D1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ZY的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GJ艺术节,QQ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目录
《D居的一年》 D一部 1958年夏天 D二部 1990年秋天 D三部 1995年秋天
《恋情的终结(精装典藏版)》 D一部 D二部 D三部 D四部 D五部
《命运的内核(精装典藏版)》 D一卷 D二卷 D三卷
精彩书摘
《命运的内核(精装典藏版)》 D一卷 D一部 D一章 一 威尔逊坐在贝德福德旅馆的阳台上,裸露出来的白里泛红的膝盖1;CY =CY着铁栏杆。这是一个星期日,大教堂的钟声叮叮DD地响着,招呼人们去做晨祷。在邦德街的另一边,穿着深蓝色运动罩衫的年轻的黑人姑娘们坐在中学临街的窗边,正在进行一项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想个法子把她们的金属线般刚硬的头发卷起来。威尔逊捋着他前不久才蓄起来的上须,一边等着自己要的杜松子酒,一边梦想着。 他对着邦德街坐着,脸侧向一边,望着大海。从他白皙的皮肤可以看出,他从大海那边来到这个港口该是多么新近的事,他对街对面的女学生缺乏兴趣同样也说明这一点。他好像晴雨计上的一只落在后面的指针,在它的同伴早已移向“风暴”之后,自己却仍然指着“晴朗”。阳台下面的街道上,一些黑人职员正向教堂走去,但是他们穿着湛蓝和鲜红色的亮丽夺目的午后礼服的妻子们一点也没有引起威尔逊的兴趣。阳台上,除了一个留着大胡子、裹着头巾、向威尔逊招揽给他算命的印度人以外,J只有威尔逊一个人:这不是白人到旅馆来的时刻——他们现在都在五英里外的海滩上,但是威尔逊还没有汽车。他感到自己几乎无法忍受孤寂。学校两边的铁皮屋1;CY =CY都向大海一边倾斜着,D一只秃鹫落下来,威尔逊头1;CY =CY上的波纹铁皮J发出一阵哐啷哐啷的响声。 从停泊在港口的一支商船队里走下三个GJ船员,沿着码头踱了过来,立刻有一群戴着学生帽的小男孩把他们围住。小孩们像唱儿歌似的反复喊着一句话,隐隐约约地传进威尔逊的耳朵里:“船长要基格基格吗?我姐姐是漂亮的中学女教员。船长要基格基格吗?”大胡子印度人望着写在信封背面的几个计算式紧皱着眉头——是占星术的公式还是计算花销的数字?D威尔逊低头再向大街望去的时候,几个船员已经从孩子们的包围中冲出来了,可是,这群小学生又把一个没有结伴的水手簇拥起来。他们像打了胜仗似的领着他向警察局附近的一家妓院走去,好像是在送他去托儿所。 一个黑人仆役拿来了威尔逊要的杜松子酒,威尔逊一口一口地慢慢呷着,因为他没有别的事可做,除非回到他那间肮脏、闷热的房间里去读小说——或者读一1诗。威尔逊很喜欢诗,但是他只是暗地里啜饮着,仿佛在服一剂什么药水。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带着《黄金诗库》,不过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饮一口朗费罗,再喝一口麦考莱和曼甘:“继续诉说吧,如何才华虚掷,被出卖的友情,爱情中遭尽戏弄……”威尔逊欣赏的是浪漫主义的诗篇。为了装点门面,他手边总有一本华莱士2的作品。他热切地希望自己在表面上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蓄着胡须J像系着某个俱乐部的领带一样——这是表示他是一个普通人的Z好的标志,但是他的一双眼睛却泄露了秘密——一双棕色的小狗似的眼睛,一只雪达犬的眼睛,这双眼睛这时正忧郁地凝视着邦德街。 “对不起,”一个声音说,“你是威尔逊吗?” 他抬起头来,看见一个中年人。他穿着人人必穿的卡其短裤,生着干草颜色的长睑。 “是的,我J是。” “我能坐在你这张桌子吗?我是哈里斯。” “欢迎你,哈里斯先生。” “你是非洲联合公司新派来的会计吗?” “是的。喝一杯酒吗?" “我想喝一杯柠檬汁,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中午我不能喝酒。” 印度人从他的桌子边站起来,满怀敬意地走过来说:“您记得我,哈里斯先生。也许您愿意同您的朋友讲讲我的才能,哈里斯先生。也许您这位朋友愿意看看我的这些介绍信……”一沓肮脏的信封始终攥在他的手里,“都是来自社会名流。” “走开。快滚,你这老骗子。”哈里斯说。 “你怎么会知道我姓什么?”威尔逊问。 “在一份电报上看到的。我是电报检查员,”哈里斯说, “这个鬼工作!这个鬼地方!” “我在这里J看得出来,哈里斯先生,您已经交了好运了。如果您肯同我一起到浴室里待一小会儿……” “滚开,甘加丁。” “为什么要到浴室?”威尔逊问。 “他总是在那里给人算命。我想也许那是W一没人打扰的地方。我从来没想到问他这个。” “在这里待了很久了吗?” “待了他妈的十八个月了。” “很快J该回家了吧?” 哈里斯越过铁皮屋1;CY =CY凝望着港口。他说:“船去的方向都不对头。但是只要我一回到家,你J再也不会在这里看到我了。”他把声音压低,一边喝柠檬汁一边恶狠狠地说,“我恨透了这个地方。恨透了这里的人。恨透了这些讨厌的黑鬼。不能这么叫他们,你知道。” “我的佣人似乎还过得去。” “谁的佣人都过得去。那些人是真正的黑人。可是这些人,你看,你看下边那个戴羽毛披巾的人,他们连真正的黑人也算不上,都是些西印度群岛人,海岸一带都被他们霸占了。商店的职员也好,市议员也好,文职官员也好,律师也好——我的上帝。在保护领地倒没有什么。我对真正的黑人没有任何意见。上帝给了我们不同的肤色。可是这些人——噢,我的上帝!政府害怕他们。警察局害怕他们。你看看下边那个人,”哈里斯说,“看看斯考比。” 一只秃鹫扇动着翅膀,在铁皮屋1;CY =CY上走动了两步;威尔逊的目光投向斯考比。他顺着这个陌生人的指点,不怎么感兴趣地望过去,他觉得这个单D走在邦德街上的身材粗矮、头发灰白的人并没有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忘记的时刻之一:记忆已被刻上一个小小的伤疤,只要几件事情同时出现,这伤口J要发疼——中午杜松子酒的酒味、阳台下的花香、波纹铁皮屋1;CY =CY的叮D响声,一只丑陋的大鸟拍着翅膀移到另一个栖息的地方。 “他FC喜欢他们,”哈里斯说,“还跟他们睡觉呢。” “那是警察制服吗?” “是。我们的警察大军多么伟大!‘失去了他们J永远无法找到’——知道这句诗吗?” “我不读诗。”威尔逊说。他的目光随着斯考比在这条沉浸在阳光里的街道上移动着。斯考比停下来同一个戴白色巴拿马草帽的黑人谈了几句话;一个黑人警察从他身边走过,FC洒脱地给他敬了一个礼。斯考比继续走下去。 “说不定他还接受叙利亚人的贿赂,要是能知道实情的话。” “叙利亚人?” “这里是个地道的巴别塔,”哈里斯说,“西印度人、非洲人、真正的印度人、叙利亚人、英国人,在市政建设局工作的苏格兰人,还有爱尔兰传教士、法国传教士、阿尔萨斯的传教士。” “叙利亚人在这里干什么?” “赚钱。内地的所有商店都是他们开的,这里的商店大部分也都是他们开的。他们还做钻石生意。” “我想这里钻石很多吧。” “德国人出的价钱很高。” “他的妻子不在这里吗?” “谁?噢,你是说斯考比。D然了,J在这里。如果我有这么一个老婆,说不定我也要去跟黑人睡觉。你不久J会见到她。她是这里的知识分子,喜欢艺术、诗歌,还为船只失事的海员举办过艺术展览。你知道这类东西——飞行员写的充满异国情调的诗啊,轮船司炉画的水彩画啊,教会学校学生的烙画啊,等等。可怜的老斯考比。还要喝一杯杜松子酒吗?” “再喝一杯吧。”威尔逊说。
作者介绍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ZY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GJ艺术节,QQ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关联推荐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初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
◆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马尔克斯。
◆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杰作。
◆《命运的内核》是我的作品。这本书有着某种腐蚀性的东西,因为它过多触动了读者内心薄弱的部分。——格雷厄姆·格林
◆1948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12年被评为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有史以来五大杰作。
◆入选1998年兰登书屋现代文库20世纪 大英语小说;2005年《时代》杂志1923年以来 大英语小说;2015年BBC历史 大英国小说;
◆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目录
《命运的内核》
《恋情的终结》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
《远方的回声》 一个关于爱、失去与救赎的史诗长卷 这是一个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挣扎求生,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又如何在命运的捉弄下,守护心中那份微弱光芒的故事。它并非讲述一个被背叛的刺客,或是斩断情丝的决绝,更不是揭示某种神秘的终极真理。相反,它深入描绘了在动荡年代里,普通人的情感纠葛与生存困境,以及那份隐藏在时间深处的、不曾被遗忘的温暖。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一个风雨飘摇的欧洲。古老的帝国正走向衰落,新兴的思潮涌动,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大地。在这样一个不安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遇见了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名叫伊莲娜的年轻女子。伊莲娜并非身怀绝技的杀手,她只是一个在战乱中失去家园,被迫流离失所的普通人。她的双手沾染的不是鲜血,而是耕耘土地的泥土,是缝补衣物的针线。然而,命运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将她推向了时代的漩涡。 伊莲娜的故乡,一座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宁静小镇,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摧毁。她的家人在炮火中罹难,她也因此与童年时代的挚友,也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一个名叫马克西姆的年轻人失散。马克西姆,一个富有理想和才华的青年,曾梦想着成为一名音乐家,用音符点亮世界。然而,战争的残酷粉碎了他最初的愿望,他被迫拿起枪,成为一名士兵。 在失去一切的绝望中,伊莲娜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她经历了饥寒交迫,经历了世态炎凉,也看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但她从未放弃寻找马克西姆的希望,这份希望如同黑夜中的星辰,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她相信,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曾经共同许下的誓言,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也足以支撑他们度过一切难关。 在逃亡的过程中,伊莲娜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善良的陌生人伸出援手,也有心怀叵测者试图利用她的困境。她学会了如何在危险中辨别真伪,如何在绝境中保持清醒。她曾在一个破败的修道院里找到暂时的庇护,与修女们一同祈祷,寻求内心的平静。她也曾在一家嘈杂的港口城市的小酒馆里,靠唱歌赚取微薄的收入,每一次歌声都寄托着她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与此同时,远在战场上的马克西姆,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亲历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无数次地在梦中呼唤伊莲娜的名字,想要回到她身边,想要找回曾经平静而美好的生活。但他所处的战场,环境恶劣,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每一次战斗都可能成为永别。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再见到伊莲娜,是否还能实现与她共筑爱巢的梦想。 故事并没有集中描绘一次惊心动魄的“暗杀”行动,或是涉及什么“背叛”的阴谋。相反,它细腻地展现了在战争和动荡的环境下,个体情感的脆弱与坚韧。伊莲娜的“被出卖”并非来自某种具体的背叛,而是来自命运的无情安排,来自时代巨轮碾压下的个体渺小。她的“杀手”特质,体现在她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她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守护,她用尽一切力量,对抗着周遭的黑暗。 “恋情的终结”也不是一场刻意的了断,而是充满了误解、分离与漫长的等待。当伊莲娜和马克西姆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在战乱结束后的几年重逢时,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战争的创伤,岁月的流逝,都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曾经纯粹而热烈的爱情,是否还能在现实的考验下继续燃烧?他们能否重新找回彼此,抚平过去的伤痛,重新建立起信任与理解?这其中的情感纠葛,并非简单的情感破裂,而是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关于如何面对失去和改变的探讨。 而“命运的内核”,则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揭示的秘密,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选择之中,潜藏在历史的进程里。故事通过伊莲娜和马克西姆的经历,展现了命运并非完全是既定的,而是在人类的抗争与选择中,不断被塑造和改变。他们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在伊莲娜在绝望中不放弃的生存信念,体现在马克西姆在战争的泥沼中依然保持的良知与希望。他们试图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捍卫自己内心的尊严与爱。 《远方的回声》描绘了无数细微的情感场景:一个母亲在炮火中,紧紧拥抱着孩子;一个士兵,在临刑前,默默地写下未尽的遗书;一个流浪的孩童,用稚嫩的手,为疲惫的旅人递上一块干粮。这些场景,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悲悯。 小说并非为了猎奇或煽情,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笔触,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挣扎。作者并没有刻意营造悬念,也没有设计惊心动魄的情节。相反,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对时代背景的真实还原,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故事的最后,伊莲娜和马克西姆或许没有能够完全回到过去,但他们找到了新的开始。他们学会了与过去的伤痛和解,学会在平静的生活中,重新寻找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的故事,是对所有在动荡年代中,依然怀揣希望,依然坚守爱的人们的致敬。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那些被遗忘的爱与温暖,终将化作“远方的回声”,在岁月中久久回荡。 这本书,是对生命韧性的赞歌,是对人类情感的颂扬,更是对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渺小个体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的深情回眸。它没有关于“被出卖的杀手”的暴力与血腥,也没有“恋情的终结”的决绝与冰冷,更没有“命运的内核”的神秘与高深莫测。它只是一个关于人,关于爱,关于在时代巨变中,如何努力地活下去,并找到自己价值的故事。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体会那些真实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力量,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