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一本优美、好读、丰富的书。它从林西莉学琴的经历和进入古琴文化世界的体悟写起,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这件乐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与诗歌音乐乃至与人的生活方式及命运的关系,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手笔。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中国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并到北大继续学习中文。与此同时,林西莉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古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师从古琴大师王迪。两人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得林西莉对古琴的掌握和理解都有了质的提高。
《古琴》几十年的古琴生涯,让林西莉对古琴的了解深入其中。直到现在,林西莉每周都会在家用六十年代老师们赠她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弹上一曲。
林西莉结合她几十年学琴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书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汉字王国》之后,又读了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的《古琴》。 我,一个土产本地人,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尤其热衷老巴赫的复调音乐,已经很难再接受单音音乐~ 林西莉,一位土产瑞典人,学习并弹奏古钢琴20年+lute鲁特琴6年,深厚德奥音乐修养,跨文化跨音乐体系,竟然会选择学习古琴,并且成为终生爱好,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到底为了什么呢?她肯定不是附庸风雅,难道是作为汉学家要全身心融入到所学文化中,去更好地理解此地古人的精神世界?更让我绝难望其项背的是,林女士一人至少会三样乐器,至少说四种语言,真的给跪了
评分##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出发读出一种乡愁。作者对于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解释的很好,如果没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六十年代初来北京只学了两年的古琴,写起书来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膜拜这位瑞典老奶奶……
评分##20170929 很好
评分三联旧版平装全彩印刷定价四49,中华书局精装新版定价188 。哎,中华书局这版价格贵得离谱啊!
评分###2018008#
评分##朴实无华又内容丰富的一本书。作者能认识那些大师,着实是幸运。面对近现代历史种种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分外可惜。同时,也让人有些羞愧,怎么应该为中国人常识性了解的古琴成了某种“出口转内销”的介绍性读本。感叹。
评分##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出发读出一种乡愁。作者对于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解释的很好,如果没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六十年代初来北京只学了两年的古琴,写起书来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膜拜这位瑞典老奶奶……
评分##《汉字王国》之后,又读了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的《古琴》。 我,一个土产本地人,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尤其热衷老巴赫的复调音乐,已经很难再接受单音音乐~ 林西莉,一位土产瑞典人,学习并弹奏古钢琴20年+lute鲁特琴6年,深厚德奥音乐修养,跨文化跨音乐体系,竟然会选择学习古琴,并且成为终生爱好,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到底为了什么呢?她肯定不是附庸风雅,难道是作为汉学家要全身心融入到所学文化中,去更好地理解此地古人的精神世界?更让我绝难望其项背的是,林女士一人至少会三样乐器,至少说四种语言,真的给跪了
评分##20170929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