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定价:25.60元
作者:张雪松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022267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忽略小事,埋下祸根种下隐患 注重小事。取得成功收获未来
教育孩子小事不小,一言一行影响孩子未来
言传身教事关重大,一举一动关系孩子成长
内容提要
作为父母,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给孩子英俊或美丽的外貌,但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在孩子的心理、性格、学习、习惯、能力、道德、处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来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倾向,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引导,那你就给了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
“三岁看老,起小看大”,强调的就是要从小培育孩子的善心与善行。从小不注意培育孩子的孝顺之心,及至长大成人,再纠正就很难了。 做大事必重细节,要成功必须注重积累,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事抓起。本书即从孩子的心理、性格、学习、习惯、能力、道德、处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来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倾向,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现代父母提供塑造孩子好习惯、成就孩子好品质的快捷方式。此书正是一本真正供给父母使用的教养好书。
目录
一、“强人”必须先“强心':补充孩子的心理营养
小心“你没商量”
帮助孩子告别“多动症”
不要让孩子嫉妒心过强
别让自卑感牵住孩子的鼻子
不可对孩子的自私放任自流
让孩子走出虚荣心的怪圈
消除孩子的猜疑心理
二、不要相信“树大自然直”:克服孩子的性格弱点
让你的孩子从小自信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鼓励孩子用勇敢代替胆怯
让孩子不再害羞
面对任性,不可心软
培养孩子的耐心
培养孩子要有主见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排除孩子的学习障碍
提升孩子的自学能力
不要让孩子养成作弊的行为
让孩子由“厌学”变成“喜学”
怎样对待孩子逃学
孩子不爱做作业
预防和纠正孩子偏科
用心“两”苦的“陪读”
四、改掉缺点,从小事做起: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给沉溺于网络的孩子搭建“防火墙”
当孩子过分迷恋电视时
不要一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
拖延的习惯要不得
让孩子从“骄傲”中走出来
让孩子免受的腐蚀
五、处理小问题,体现大智慧:重视孩子的能力训练
重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开启孩子的劳动意识
让孩子做事情不再是“分钟热度”
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启发孩子提问题
让孩子不再马虎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
给孩子灌输节俭观念
终结孩子的脏话
不能忽视孩子的偷窃行为
培养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
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不要让孩子缺乏“孝敬观”
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会孩子的处世之道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孩子也要具备合作精神
让孩子学会乐于助人
教育孩子懂得谦让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孩子需要有责任感
八、细节决定健康:纠正孩子的饮食误区
营养均衡不挑食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喝饮料不能代替饮水
孩子不宜吃的8类食物
莫让孩子“狼吞虎咽”
饮食有节,定时适量
吃好早餐尤为重要
“补偿式”晚餐不可取
九、祸患常积于忽微:预防孩子的运动伤害
不宜让孩子过早玩的几种运动
孩子不适合长期穿运动鞋
为爱运动的孩子补充营养有学问
锻炼的时间不宜在清晨
感冒锻炼如“抱薪救火”
刚睡醒不宜参加剧烈运动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舒展
运动后不宜马上洗冷水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晨的薄雾,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和力量,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抽丝剥茧,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坐在你身边,递上一杯热茶,然后不动声色地指出你可能忽略的那些关键的岔路口。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如何界定有效陪伴”的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化的时间表,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将注意力碎片化地散落在手机、家务和琐碎的焦虑中,从而错失了与孩子进行深度情感连接的黄金时刻。那种描绘,简直就是我周末日常的真实写照——身体在场,灵魂却在千里之外处理着工作邮件。更让我深思的是,书中提及的“预设式冲突”对孩子自主判断能力的扼杀。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保护孩子,避免他们跌倒,但实际上,我们剥夺了他们积累“安全失败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手足无措。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在于重新校准了我们做家长的“核心频率”,让我们从被动应激,转变为主动规划,确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未来的“自我负责”能力打地基,而非仅仅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那种细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会忍不住放下手机,去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并反思自己是否正将“未来”拱手让给“当下”的便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仿佛原本在迷雾中摸索的家长路,突然被一束强光照亮了方向。这种感觉,类似于你在阅读一本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时,对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育儿技巧,而是着重剖析了现代社会对“成功”的焦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育儿观。书中对于“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极其犀利,指出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自己作为父母的“面子工程”。那种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子,无形中设置了我们衡量自己和孩子成功的标尺,使得每一次日常的教育都带上了沉重的“绩效考核”色彩。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比如将“即时满足的教育”与“延迟满足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短期内看似有效的“强行干预”,如何长期损害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和抗挫折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教育的非线性”的阐述,承认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反复、倒退和不均衡,提醒我们不要被单一的、线性的进步图景所绑架。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且富有逻辑性,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不着急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引导读者从宏观视角审视每一次微小的决定,从而确保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为孩子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内在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是那种激情澎湃、鼓吹立即行动的“鸡血文”,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需要反复咀嚼的“心理地图”。它没有直接告诉家长“该做什么”,而是系统地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做”,从而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其中关于“微小失望的累积效应”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过去我总觉得孩子需要被保护,不能受任何委屈,看到他们有一点不顺心就赶紧去补救。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是那些看似无害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存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稍微遇到一点现实的阻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崩溃感。作者用精准的语言描绘了“保护的边界”,指出真正的爱,是放手让他们去经历那种可控范围内的“不舒服”和“挫败感”,并作为安全的后盾而非前置的清障者。这种叙事方式,极具代入感,让你不得不审视自己身上继承的那些“过往的创伤性教育模式”,并意识到自己正在如何不自觉地将它们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它提供了一种“自我疗愈式育儿”的路径,让我们明白,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偏差,才能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松弛而有边界感的成长环境。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绝非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书中对于“专注力培养”这一现代育儿热点的探讨,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落入“早教工具堆砌”的俗套,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外部刺激的过度饱和是专注力的最大敌人。这种观察极其精辟,它将矛头指向了我们成年人自己:是我们用永不停歇的信息流和碎片化任务,为孩子树立了注意力涣散的榜样。书中关于如何营造“心流空间”的建议,不是要购买昂贵的教具,而是强调环境的“低饱和度”和“时间块的纯粹性”。这种回归本质、拒绝消费主义陷阱的立场,在这个充斥着“快餐式教育产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的语言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论证过程层层递进,让人无法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段落,因为每一个论点都像是精心放置的基石,支撑着整体的理论大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修手册,它要求我们先从自身做起,成为一个心智成熟、节奏稳定的人,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心智锚点”,帮助他们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专注点。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是极其克制且富有远见的,它探讨的“小事”,实则是关于“时间观”和“价值排序”的宏大命题。我欣赏作者对于“效率至上”理念的温和反驳。在当下这个一切都追求快速反馈和即时可见成果的社会中,养育孩子恰恰是最反效率、最需要长期主义耐心的事业。书中分析了现代父母过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如何导致我们错失了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长期价值的积累。作者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了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亲子活动,比如一起慢悠悠地观察蚂蚁搬家,或者仅仅是躺在草地上看云的形状,是如何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好奇心和耐心这两颗至关重要的种子。这种对“慢下来”的深刻辩护,为深陷焦虑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和一种全新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投资,往往体现在那些无法量化、难以在短期内兑现的“情感储备”和“心智韧性”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育儿”从一项功利性的任务,重新提升回一种需要深度投入和哲学思考的生活艺术,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究竟想培养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我们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怎样的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