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哲学乌鸦”黎鸣先生拷问历史之力作)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哲学乌鸦”黎鸣先生拷问历史之力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鸣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社会
  • 批判性思维
  • 黎鸣
  • 中国
  • 民族性
  • 愚蠢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0853
商品编码:26900919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哲学乌鸦”黎鸣先生拷问历史之力作)

定价:38.00元

作者:黎鸣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4370853

字数:280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1 世纪中国人应当怎样变得聪明起来
  “哲学乌鸦”黎鸣先生拷问历史之力作
  从人文思想层面解读“中国崛起”之迷思

  尼采: 我用一句格言就能戳穿一个大人物, 就像一支大头针钉在蝴蝶上一样。
  歌德: 每一种思想*初总是作为一个陌生的来客出现的。
  利希滕伯格: 在一只螃蟹看来, 一个朝前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
  司汤达: 我, 一个哲学家, 并不关心满桌的钞票, 而关心的是数钞票的人。

内容提要


本书是哲学家黎鸣先生反思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人学原理篇”、“追问历史篇”、“瞻望未来篇”和附录。在“人学原理篇”中,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由此引发元精神与三个世界性民族的种种哲思。在“追问历史篇”中,作者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在“瞻望未来篇”中,作者通过中西哲学的比较和中西传统文化的研究,剖析了各自的利弊,并站在哲学家的立场对中国文化提出了希冀。本书文笔犀利、深刻而真诚,充分体现了一个“哲学老顽童”的学术功底和思想力度。

目录


人学原理篇
1 文化人性的外衣
2 人性本善与本恶
3 人性原恶与原欲——永恒的实在
4 中西古代圣哲与人类元精神
5 人性禁忌与文化需求
6 圣哲的精神原则与现代人类的精神症
7 元精神与三个世界性民族

追问历史篇
8 为什么中国人如“一盘散沙”
9 为什么中国人难以合作
10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近代自然科学
11 为什么中国人的“中世纪”如此漫长
12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真信仰精神
13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真求知精神
14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只靠复兴传统来振兴民族文化
15 为什么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文明进步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弱的一根“弦”是什么
16 为什么中国文人难以承担现代知识分子的大任
17 为什么说中国文人“非常卑鄙”
18 为什么说中国人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19 为什么中国人孝而不忠
20 为什么中国人的祖国愈来愈庞大
21 为什么中国人的历史既悠久又连续
22 为什么中国人必须继续珍惜孝的精神传统
23 为什么中车文人需要深刻的反省
24 为什么中国人讲“礼”而不讲“理”
25 为什么中国人重做人而不重做事
26 为什么中国人欺善怕恶
27 为什么中国儿童多不听话
28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

瞻望未来篇
29 中国人,告别过去
30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一定町以在21世纪兴起
31 为什么说西方文化在21世纪会逐渐走向低落
32 为什么说21世纪人类进入道德真窄的时代
33 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
34 为什么说20世纪是西方哲学走向死亡的后历程
35 《巨变》人类向何方
36 从人学的观点呼唤人类的第三等级制

附 篇
37 天才黄金律
38 垂暮者的“童话”青春者的精神“n面”
——也谈使年轻人愚昧的“金庸热”
39 问题片论
40 在垃圾文字的环境中成长
——就少儿读物、少儿教育、人学和人性教育等问题答记者问
41 “不合时宜”的演讲
“思想狂徒”黎鸣(代跋)

作者介绍


黎鸣,当代哲学家,被思想界誉为“哲学乌鸦”和“思想狂人”。1944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现居北京。1981 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社会控制论、信息哲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著有《中国的危机》、《问人性》、《儒学的终结》、《人性与命运》、《西方哲学死了》、《发现中国历史》、《发明中国历史》和《创造中国历史》等十几部专著。

文摘


序言



《智者的凝视:文明基因的深层探寻》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总是坦途。无数曾经辉煌的文明,如同夜空中倏忽而逝的流星,留下了令人扼腕的叹息。是什么力量,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决定了文明的走向?又是什么样的基因密码,潜藏在深层文化肌理之中,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命运的轨迹? 《智者的凝视:文明基因的深层探寻》并非一本探讨个体智力高低或普遍性愚蠢的标签化读物。它是一次深刻而勇敢的文化溯源,一场对文明根源的哲学拷问。本书以“哲学乌鸦”黎鸣先生为引,借由他深邃的洞察力与不懈的求索精神,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塑造中华民族思维特质的深层力量。 本书并非以宏大的叙事铺陈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无处不在的文化基因。它试图解答的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共同编织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图谱,塑造了集体潜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代代相传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黎鸣先生,这位以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的学者,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轨迹有着深刻的反思。他关注的并非表面的历史现象,而是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决定着文明“向何处去”的根本性因素。本书正是汇聚了黎鸣先生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与犀利剖析。 深度解析文明的“内在动力” 《智者的凝视》首先要做的,是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认知。它不会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层层剥离文化的外衣,去探寻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书中将深入分析: 儒家思想的“双刃剑”效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对社会秩序、人伦道德的构建无疑贡献巨大。然而,书中也将审视其在某些层面上可能对个体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的抑制作用。例如,对“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的强调,是否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服从性的文化?“克己复礼”的教诲,在怎样的语境下可能演变为对个体情感和理性的压抑?本书将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向。它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试图剥离其被神圣化的外衣,还原其在历史语境下的真实力量与局限。 道家哲学的“消极”与“积极”: 道家思想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然而,当这种智慧与现实社会的挑战相遇时,又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本书将探讨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能导向一种“不作为”的消极心态,从而在面对变革与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但同时,也绝不忽视道家思想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其在艺术、哲学等领域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种辩证的分析,旨在展现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精神气质时的双重作用。 佛教的“入世”与“出世”: 佛教的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因果观以及对苦难的理解。本书将审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又如何为中国人提供了应对人生无常的心理慰藉。同时,也将探讨佛教的某些理念,例如“业报轮回”的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解决的积极性。它将考察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以及这种影响如何渗透到社会层面。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与“集体记忆”: 历史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经过选择、编织和解读的叙事。本书将关注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中,哪些价值被反复强调,哪些事件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这种选择性的叙事,如何塑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并对当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例如,对“盛世”的怀念,对“屈辱”的记忆,这些是如何被固化,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看待自身和世界的视角? 探寻影响思维模式的“隐性基因” 除了宏大的哲学思想,本书还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微观、更隐蔽的文化基因,它们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集体主义的“利弊共存”: 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文化传统在凝聚社会力量、应对共同挑战方面的巨大优势。但同时,也会审慎地探讨其可能对个体创新精神、独立判断以及承担个人责任所带来的潜在制约。书中将探讨,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基因会展现出其建设性的一面,又在何时可能演变为压抑个性的力量。 “人情”与“法治”的博弈: “人情”在中国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构成了社会运转的重要润滑剂。然而,当“人情”与现代化的“法治”精神发生冲突时,又会产生怎样的困境?本书将探讨,根深蒂固的“人情”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规则的敬畏。它将考察这种观念在历史上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与法治精神的持续互动。 “面子”文化下的心理机制: “面子”是中国人社交心理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尊严、声誉和价值感。本书将尝试解析“面子”文化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甚至可能导向某种程度的虚伪和形式主义。书中将剖析,这种对“面子”的看重,是如何在集体和社会交往中被塑造,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真实的自我表达和坦诚的沟通。 对“权威”的天然尊崇与“质疑”的缺失: 从家族到学校,再到社会,对“权威”的尊重似乎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持久的主题。本书将探讨这种对权威的尊崇,在历史上的合理性以及在现代社会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它将审视,在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权力结构下,“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哲学乌鸦”的拷问精神:挑战陈规,重塑认知 《智者的凝视》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哲学乌鸦”黎鸣先生的拷问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 对“历史合理性”的审视: 许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在黎鸣先生的视角下,都可能被重新审视其历史的偶然性与人为塑造性。本书将鼓励读者跳出“自然而然”的认知框架,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并尝试揭示那些被掩盖的历史选择与权力运作。 对“集体无意识”的解构: 一个人群之所以形成某种思维模式,往往并非个体自觉的选择,而是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引导。本书致力于将这些潜藏在集体心理深处的“幽灵”暴露出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有多少思维定势,并非源于理性思考,而是来自文化的传承与浸染。 对“理性”与“情感”关系的再思考: 在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理性与情感的界限有时会模糊。本书将探讨,这种模糊性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哪些方面带来了情感的丰富与人性的温暖,又在哪些方面可能阻碍了逻辑的清晰与决策的客观。 呼唤“自主性”与“原创性”: 最终,《智者的凝视》并非要将读者引入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而是希望通过深刻的自我认知,激发改变的可能。认识到文化基因的束缚,是为了更好地挣脱它们,去拥抱更具自主性、更富原创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民族的未来开辟新的可能。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宏观的历史维度和微观的文化基因层面,去理解中国人思维和行为的深层逻辑。它鼓励我们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从而有机会重塑认知,迈向一个更理性、更具创新活力、也更具人类普遍价值的未来。这是一次关于文明基因的深层探寻,一次对智者凝视的哲学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高强度智力对话。黎鸣先生的写作手法极其擅长设置“反常识”的论点,迫使你从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你所熟知的一切历史片段。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去查阅一些被我忽略已久的历史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节串联成一个宏大的批判性叙事框架的。这种“被驱动去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正是我认为一本优秀思想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去探究文化肌理深处的“病灶”。这种毫不妥协的求真精神,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浅薄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经验”与“现代困境”的桥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历史的循环往复,却不明白其内在的驱动力是什么。黎鸣先生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反复考察和深入剖析,揭示了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则有着某种深层的、难以摆脱的文化惯性在起作用。这种惯性,有时表现为对权威的过度依赖,有时则体现为对非理性信念的盲目服从。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关怀。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底色,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冷峻,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它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更像是一位长者对后辈发出的、基于痛苦经验的忠告。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此书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因为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甚至愤怒。然而,也正是在这种阅读过程中的起伏和挣扎里,我找到了久违的深度思考的乐趣。作者对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批判,是立体且多层次的,他没有将任何一个文化符号神圣化,而是将其置于理性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这种彻底的去魅过程,虽然残酷,却是实现真正思想解放的前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世界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一种微妙但持久的改变,看待旧有观念时,多了一层审视的距离感。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对于任何渴望真正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挑衅意味,让人不禁想探究作者究竟是以何种视角和论据来支撑如此大胆的判断。阅读的初始阶段,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气场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这位“哲学乌鸦”黎鸣先生,究竟是如何抽丝剥茧,剖析那些深植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思维定式与行为模式。他笔下的文字,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更像是一种带着批判性反思的哲学思辨。我尤其欣赏那种不畏前尘、敢于直面文化“痛点”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现实中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因素,却鲜少有人愿意深入挖掘内在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内省工具,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面对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根本问题。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深刻的疑问,让思考本身成为一场艰难而又必要的精神跋涉。这种挑战既让人感到不适,却又充满了知识上的兴奋感。

评分

初读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语言的犀利与逻辑的严密。黎鸣先生的文字风格犹如一把精准的外科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那些被历史烟尘和传统美德所掩盖的逻辑谬误。他似乎对概念的界定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清晰的定义之上,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异常坚固。我常常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回味某一句论断,感受那种思想的重量。这与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文化评论截然不同。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背景知识,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节奏。特别是当他探讨“群体性思维惰性”时,那种对数千年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思维桎梏的解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批评古人,更是对当下我们思维惰性的深刻警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