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這樣生活 | ||
| 定價 | 28.00 | |
| 齣版社 | 新星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10月 | |
| 開本 | 32 | |
| 作者 | 王踐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10 | |
| 字數 | 63 | |
| ISBN編碼 | 9787513323086 | |
前 言 / 1
第一章 認識生命
一、生死與無常 / 6
二、死後的世界 / 9
三、麵對死亡 / 11
第二章 人生實相
一、孤獨的心靈 / 18
二、脆弱的生命 / 20
三、後生一大事 / 22
第三章 娑婆世界
一、物質的泛濫 / 28
二、精神的荒蕪 / 30
三、諸受皆苦 / 33
第四章 認識佛教
一、佛陀應世 / 38
二、一代時教 / 40
三、三藏典籍 / 44
四、佛法傳播 / 45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 49
(一)業與業力 / 50
(二)業因果報 / 53
(三)三世因果 / 55
(四)業果可轉 / 59
二、六道輪迴 / 61
(一)心識不滅 / 62
(二)善與惡 / 63
(三)六道輪迴 / 65
(四)輪迴的證據 / 68
(五)地獄是必墮之處 / 69
第一章 認識生命
人類一開始便陷入智慧與愚昧矛盾衝突的睏擾中。無限的未知領域,如同宇宙空間那隱藏著無窮奧秘的黑暗,緊緊包圍著人類。無論文明如何進步,人類總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謎。
在所有的宇宙之謎中,難解,惱人,對個人和社會急迫的,是關於人類自身之謎:
我是誰?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安心立命之處何在?
人一死,是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
如果人死後不再繼續某種“生活”,那麼,生前的善惡還有多少意義?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後的世界,那麼,生從何來,死嚮何去?
??
一、生死與無常
對生死問題的解答,關係到每個人切身、根本的利益。因為我們從一生下來就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麵前,世間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成為虛飾。
當我們靜下心來關注這一事實的時候,我們的人生似乎陷入無底的黑暗之中。
我們在此世間一切的恐懼,都源自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人,無論他承認與否,都必然對此懷有直覺。從麵對危險時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屍體的心理,每個人不難體察自己意識深處盤踞的對死亡的畏懼。
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齣:
死亡恐懼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焦慮。
為什麼我們會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呢?因為我們的本能欲望是要活著,而死亡終將結束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來時,我們將被投入一無所知的深淵裏。
也許還有更可怕的事情:
我們會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平時,我們執著自己特殊的、獨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傢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財産、我的知識、我的技能??把安全建立在這些脆弱而短暫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頃刻間就將所有的一切一掃而光!我們所麵對的,將隻是赤裸裸的自己,一個自己也不認識的人,一個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時我們總以瑣碎的雜務填滿每一時刻,以保證自己不會單獨麵對這位陌生人。
原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的身份之下,一個浪漫的童話世界裏。被激情所陶醉,我們過於著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們悉心包裝自己,盡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維持得安全可靠。為此,我們花費瞭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災難將我們驚醒,即將來臨的死亡粉碎瞭我們的幻想,並把我們逐齣隱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態是享受人生,盡量忘記死。
然而,死卻不會忘記我們,且會突然襲擊我們。
或許有人說:“人人都會死,死不是什麼大不瞭的事,死自然不過瞭,我不會有什麼問題。”
從遠處眺望死而說死不可怕,正如在動物園眺望籠中的老虎,因為它不會加害我們。可是,如果我們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即將真正麵臨自己的死,猶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樣,隻一見,便雙腿癱軟瞭。
當今世界,自然災害、戰爭、盜賊、車禍以及各種頑癥比比皆是,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死亡的消息。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人命在呼吸間。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一氣不來,便屬隔世。
這就是佛在經中一再提到的“無常”。
佛曾問弟子:“人命有多長?”
一個弟子迴答:“人命在數日間。”
佛搖頭說:“你沒有悟道。”
第二個弟子迴答:“人命在飯食間。”
佛還是搖頭說:“你也沒悟道。”
第三個弟子迴答:“人命在呼吸間。”
佛說:“善哉善哉!你悟道瞭。”
本書包含九個章節。從揭示人生和生命的真相開始,介紹佛教對世界的認知,後落腳到追求幸福人生、做好關懷、建設和諧社會。幫助快節奏生活中煩惱的現代人找到心靈的安寜和歸宿。 |
佛恩居士多年來參與淨土宗係列叢書的編輯工作,將淨土宗法師們的講法潤校整理,編輯成書,計有數十種。所齣文字忠實於說者本意,精準穩靠,簡練明瞭,脈絡清晰,教旨暢達,有緣聞信者莫不安心起行。 |
王踐,法名佛恩,1968年生,山東威海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目前為淨土宗編輯部副總編。著有《走近佛教》《佛教問答》《佛教故事》等多部通俗入門讀物。佛恩居士多年來參與淨土宗係列叢書的編輯工作,將淨土宗法師們的講法潤校整理,編輯成書,計有數十種。所齣文字忠實於說者本意,精準穩靠,簡練明瞭,脈絡清晰,教旨暢達,有緣聞信者莫不安心起行。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智慧並非隻存在於書本的字裏行間,它更應該融入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為。書名中的“假如這樣生活”就充滿瞭想象的空間,它在邀請讀者去設想一種可能,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古今典籍及現實故事”的組閤,則讓這種可能性變得更加豐富和真實。我非常好奇,書中的故事是如何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煩惱聯係起來的。特彆是“淨土宗智慧”這一塊,我一直對其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它高高在上,難以企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卻又深刻有力的方式,嚮我展示淨土宗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實踐意義,讓我能夠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力量。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文字情有獨鍾,特彆是那些能在我迷茫時點亮一盞燈的書。從書名來看,《假如這樣生活》似乎就承載瞭這樣的使命。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那些“深奧偉大”的智慧。古今典籍的引入,讓我看到瞭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而現實故事的穿插,則讓這份智慧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讓我看到人生的不同麵嚮,理解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睏境其實有著解決之道。淨土宗的智慧,我雖然瞭解不多,但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超脫與平和,是現代人在喧囂生活中所極度缺乏的。如果這本書能引導我去感受那種“心安是迴傢”的寜靜,那將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發掘內心深處的平靜與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沉穩大氣,又帶著一絲古樸的韻味,仿佛預示著裏麵蘊藏著穿越時空的智慧。我尤其喜歡它將古今典籍與現實故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這一構思。讀史書總有種隔著距離感,讀故事又可能過於碎片化,但如果能將這些古老的智慧,用現代人能理解、能共鳴的故事方式講述齣來,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我期待著書中能像古人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而不是生硬地灌輸道理。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關於生死、關於苦樂、關於人生的真諦,能夠藉由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在我心中紮根,讓我能從中汲取力量,去麵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戰。特彆是“淨土宗智慧”這一塊,我一直對其充滿好奇,但往往覺得過於高深難以企及。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那將是莫大的收獲。我希望它能是一本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撫慰心靈的書。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很有分量,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其內容所帶來的厚重感。將“古今典籍”與“現實故事”相結閤,這個創意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常常在閱讀古籍時,感嘆古人的智慧,但有時又覺得它們離現實生活太遙遠,難以消化。而這本書似乎彌補瞭這一遺憾,它用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故事,將那些古老的智慧“翻譯”過來,讓它們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淨土宗智慧”的部分,我一直覺得它是一種非常智慧的生存哲學,能夠幫助人擺脫煩惱,獲得內心的平靜。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股清流,洗滌我內心的浮躁,讓我能夠以一種更豁達、更從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它不應該隻是讓我增長見識,更應該能夠觸動我的心靈,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生活本身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假如這樣生活》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生活。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生活智慧,是將古老的哲學思想與當下的現實緊密結閤。書名中“古今典籍”的運用,讓我看到瞭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而“現實故事”的加入,則讓這種智慧有瞭接地氣的溫度。我渴望在書中找到能夠引發我深刻思考的內容,特彆是關於“淨土宗智慧”的部分,我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超然物外,卻又充滿慈悲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本質,擺脫內心的執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為我揭示那些“深奧偉大”的智慧,讓我在閱讀的同時,能夠不斷地反思和成長,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更加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