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王爱虎编/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H】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王爱虎编/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工程
  • 专业英语
  • 王爱虎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工程技术
  • 英语学习
  • 9787564077099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欢声雷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77099
商品编码:26783849274
丛书名: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王爱虎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王爱虎编/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H】详细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工业工程专业英语

:39元

作者:王爱虎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64077099

字数:431000

页码:312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王爱虎编著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突出了对专业词汇的介绍,与普通英语的教学有很好的衔接;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工业工程的知识体系;兼顾了对基础和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在对工业工程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的同时,还重点对该领域新发展动态做了解读;突出了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对工业工程发展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大部分内容选自高水平国外刊物,有很强的前瞻性,有利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王爱虎编著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系统介绍了工业工程领域的概貌、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清晰地勾勒出工业工程的知识体系。
全书共6篇(24章),分别是:对工业工程的认识、基础工业工程、现代工业工程、丰田制造模式、工业工程前沿和工业工程展望。编者对每篇文章中的主要专业词汇和晦涩难懂的句子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解读,并结合文章内容和国内工业工程的管理实践提出了相关问胚供读者思考。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在书末还附有工业工程专业词汇汇总表。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既可以作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该领域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快速了解工业工程领域发展历程、内涵和趋势的专业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对工业工程的认知
CHAPTER 1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Century
1.1Introduction
1.2Quality in IE education
1.3Theory and practice
1.4Curriculum integration
1.5Role of the IE
1.6Ethics in education
1.7Curriculum assessment
1.8Conclusions
CHAPTER 2Real IE Value
2.1Introduction
2.2The name game
2.3Curriculum
2.4Other steps第一篇对工业工程的认知
CHAPTER 1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Century
1.1Introduction
1.2Quality in IE education
1.3Theory and practice
1.4Curriculum integration
1.5Role of the IE
1.6Ethics in education
1.7Curriculum assessment
1.8Conclusions
CHAPTER 2Real IE Value
2.1Introduction
2.2The name game
2.3Curriculum
2.4Other steps
2.5Expectations
2.6Future directions
2.7More challenges
CHAPTER 3Grand Challeng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the21st Century
3.1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3.2NAE grand challenges
3.3IIE council of fellows role for industrialengineering
3.4A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 plan for industrialengineering
3.5Futurizing the IE curriculum
3.6Summary and conclusions
第二篇基础工业工程
CHAPTER 4Operations Research
4.1Brief history
4.2Some OR accomplishments
4.3An outlook on a research agenda
CHAPTER 5Work-Measured Labor Standards
5.1Introduction
5.2Developing standard times
5.3Maintaining standard times
5.4Summary
CHAPTER 6Ergonomics
6.1The origin of ergonomics
6.2A system description of ergonomics
6.3The goal of safety
6.4The goal of productivity
6.5The trade-off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safety
6.6The goal of operator satisfaction
6.7Conclusion
CHAPTER 7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cent Progress in NextGeneration Factory Layouts
7.1Introduction
7.2Emerging trends in industry
7.3Next generation factory layouts
7.4Research challenges
CHAPTER 8Operations Management
8.1Celebration of history and accomplishments
8.2The challenges of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theresponse
8.3The departments history and current editorialmission
8.4The way forward
CHAPTER 9The Role of IE in Engineering Economies
9.1Introduction
9.2Engineering economics
9.3Step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9.4Analy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9.5Tools of engineering economy
9.6The potential of IE for the firm
CHAPTER 10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10.1Nature of system development
10.2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10.3Overlap, difference, and synergies
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
CHAPTER 11Concurrent Engineering
11.1Introduction
11.2The training philosophy
CHAPTER 12New Product Development
12.1Introduction
12.2What is the Front End?
12.3A well-engineered front-end process
12.4Balancing front-end explicitness andflexibility
12.5Diagnosing front-end activities
12.6Managing the transition
12.7Conclusion
CHAPTER 13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13.1Computer-aided design
13.2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13.3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13.4Networks
13.5Other key elements of factory automation
CHAPTER 14The Evolution of Simulation
14.1Introduction
14.2The early days
14.3Technical factors in simulation development
14.4Organizational factors
14.5Concluding summary
第四篇丰田制造模式
CHAPTER 15Classification of JIT Techniques
15.1JITs pure engineering elements
15.2Workers operations/activities as JITelements
15.3Japanese management-related elements of JIT
15.4Is the classification justifiable?
15.5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fication
15.6Lessons
15.7Summary
CHAPTER 16Industrial Engineering of the Toyota ProductionSystem
16.1Introduction
16.2Continuous material flow
16.3Holisticview of TPS
16.4Ancient rite of waste elimination
16.5Three pathways
16.6The Gilbreths four step approach
16.7Origin of the MOI2 process chart
16.8Contemporar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16.9Shigeo Shingo and the JMA
16.10Discussion
16.11Conclusions
CHAPTER 17Toyotas Practical Thinking Shared Among ItsEmployees-
17.1Introduction
17.2Literature review
17.3Research approach
17.4Conclusions
第五篇工业工程前沿
CHAPTER 18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8.1Introduction
18.2The research problem
18.3Th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QS
18.4Summary
CHAPTER 19Agile Manufacturing
19.1Introduction
19.2Agile manufacturing -- definitions
19.3Agile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andtechnologies
19.4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ilemanufacturing
19.5Summary and conclusions
CHAPTER 20Theory of Constraints
20.1Introduction
20.2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cepts ofTOC
20.3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CHAPTER 21Experimental Economies and Supply ChainManagement
21.1Introduction
21.2Why do we need an experiment?
21.3The beer distribution game
21.4Behavioral cause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21.5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bullwhip effect
21.6Conclusions and lessons for managers
第六篇工业工程展望
CHAPTER 22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BusinessOrganization Structures
22.1Introduction
22.2Early developments
22.3Computers in business
22.4Growth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businessorganizations
22.5Integrating computer architectures and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22.6The impact of computers on organizations
22.7Phases of the computerization inorganizations
22.8Linkages between computers and organizationalstructures
22.9Implications for emerging and futureorganizations
22.10Internet, stand-alone computers and smallbusinesses
CHAPTER 23The New 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Process Redesign.
23.1Introduction
23.2IT in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23.3Redesign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IT: fivesteps
23.4Defining process types
23.5Management issues in IT-enabled redesign
23.6Summary
CHAPTER 24Post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4.1Introduction
24.2Methods
24.3The history of work studies in IE
24.4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24.5Bringing work back into IE
Summar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Bibliography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现代工业工程实践:效率、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致力于优化复杂系统和流程的学科,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注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提升,更涵盖了服务业、医疗保健、物流、信息技术乃至社会公共服务等广泛领域。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工业工程的核心理念、关键方法和前沿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工程原理和管理工具,构建更高效、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系统。 第一部分:工业工程的基石与演进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大规模生产,再到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等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里程碑式的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效率和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管理的遗产: 探讨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则,包括时间与动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标准化工作方法(Standardized Work Methods)以及按劳计酬(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等,分析其在提高个体工人效率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例如对工人自主性的压制。 流水线与批量生产的革命: 聚焦亨利·福特(Henry Ford)引入的装配线(Assembly Line)和大规模生产模式,阐释其如何通过专业化分工、标准化零部件和流动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并深刻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 质量管理的觉醒: 介绍戴明(W. Edwards Deming)、朱兰(Joseph M. Juran)等质量管理先驱的贡献,包括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以及“PDCA循环”(Plan-Do-Check-Act cycle)等概念,强调质量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检验,而是贯穿于整个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持续改进。 精益生产的哲学: 深入研究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的核心理念,如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 JIT)、零浪费(Zero Waste)、持续改进(Kaizen)、看板系统(Kanban System)和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等。理解精益如何通过识别和消除非增值活动,实现高效、灵活和响应迅速的生产系统。 六西格玛的严谨: 探讨六西格玛(Six Sigma)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方法论,其“DMAIC”(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和“DMADV”(Define, Measure, Analyze, Design, Verify)等工具的运用。分析六西格玛如何通过减少变异、降低缺陷,实现卓越的质量水平。 系统思维的维度: 强调工业工程的本质是系统性思维(Systems Thinking)。阐述如何将企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动态交互,以及决策对整个系统产生的连锁效应。 第二部分:核心方法与工具 本部分将深入介绍工业工程师用于分析、设计和优化系统的核心方法和工具,这些工具构成了工业工程实践的“工具箱”。 建模与仿真技术: 离散事件仿真(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DES): 详解如何利用DES对复杂的生产线、服务系统、物流网络等进行动态建模和性能评估。介绍常用的仿真软件(如Arena, AnyLogic)的应用,以及仿真输出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探讨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非线性规划(Nonlinear Programming)等在资源分配、生产计划、排程优化等问题中的应用。介绍求解算法的基本原理。 排队论(Queueing Theory): 分析服务系统中的等待现象,学习如何利用排队模型(如M/M/1, M/M/c)来评估等待时间、队列长度、系统容量等关键指标,并指导服务资源配置。 数据分析与统计工具: 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 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均值、方差、概率分布等统计概念来理解数据特征。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 介绍如何科学地设计实验,以识别关键因素对输出变量的影响,实现高效的参数优化和问题诊断。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学习如何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预测输出结果,并理解输入变量对输出的影响程度。 流程分析与优化: 流程图(Flowcharts)与泳道图(Swimlane Diagrams): 教授如何绘制清晰的流程图,可视化工作流程,识别瓶颈和冗余环节。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详细介绍VSM在识别增值和非增值活动,以及优化整个价值流方面的应用。 工作要素分析(Work Element Analysis): 介绍如何将复杂的工作分解为基本要素,分析每个要素的时间和动作,寻找改进机会。 设施规划与布局设计: 物料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学习如何跟踪物料在车间或仓库中的移动路径,识别不必要的搬运和存储。 工作单元布局(Work Cell Layout)、流程布局(Process Layout)、固定位置布局(Fixed-Position Layout): 探讨不同布局类型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生产特点选择最优布局方案。 操作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 OR)工具: 简要介绍运筹学在设施规划中的应用,如最短路径问题、设施选址问题等。 第三部分: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 本书将重点关注工业工程在当前关键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示其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先进制造与智能工厂: 工业4.0与物联网(IoT): 探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如何赋能智能制造,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柔性化生产。 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 分析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Cobots)在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自动化系统集成。 增材制造(3D打印): 探讨3D打印在原型制造、定制化生产、复杂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潜力,及其对传统制造模式的颠覆。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优化: 全球供应链网络设计: 阐述如何设计和优化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平衡成本、服务水平和风险。 库存管理策略: 探讨经济订货批量(EOQ)、安全库存、ABC分类法等经典库存管理模型,以及动态库存控制策略。 仓储优化与自动化: 分析仓库布局、货架设计、自动化仓库系统(AS/RS)等在提高仓储效率中的作用。 运输优化: 介绍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等优化模型,以及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挑战。 服务系统工程: 医疗保健系统优化: 探讨如何应用工业工程原理优化医院运营,包括患者流程管理、手术室调度、床位分配、急诊管理等,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金融服务与呼叫中心: 分析如何利用排队论、流程分析等方法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呼叫中心资源配置,提升客户满意度。 交通运输系统: 讨论城市交通流量管理、公共交通调度、机场运营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应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程: 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介绍LCA如何评估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探讨工业工程如何支持循环经济模式,包括产品再设计、废弃物管理、资源回收利用等。 能源效率优化: 分析如何通过流程改进和技术应用,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风险管理与韧性建设: 关注如何在系统设计中考虑自然灾害、经济波动、公共卫生事件等潜在风险,构建更具韧性的系统。 人力因素与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工作环境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知识,设计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场所,减少职业伤害。 人机交互设计: 分析如何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交互方式,提升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和效率。 团队协作与组织设计: 讨论如何优化团队结构和协作方式,提升整体组织绩效。 第四部分:工业工程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新兴技术和全球挑战下的演进方向。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讨论AI和机器学习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业工程的预测、决策和自动化能力,例如智能调度、预测性维护、自主优化系统等。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应用: 介绍数字孪生如何通过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实体,实现更精准的监控、模拟和优化。 人机协同的深化: 预测未来人与机器人、AI系统之间的协作将更加紧密,工业工程师需要设计能够促进这种协同的系统。 伦理与社会责任: 强调工业工程师在技术应用中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如就业影响、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以及如何运用工程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广泛的福祉。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突出工业工程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系统性挑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严谨的分析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工业工程在塑造现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无论是寻求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管理者,还是渴望在工业工程领域深造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工业工程相关的项目,但总感觉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次听说有这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出版,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从最基础的词汇和短语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学术论文的阅读技巧。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包含了很多实际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工业生产场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而且,这本书的例句非常贴切,很多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表达方式,学习起来效率很高。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章节,内容非常详实,而且解释得很清楚,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理论稍显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工业工程师,一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的加速,我深感自身在英语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许多最新的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和国际会议的报告都是英文的,这成了我学习和进步的瓶颈。当我看到这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时,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汇,而是将这些词汇和短语放在具体的工业工程场景中进行讲解,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书中的对话和文章范例也很有代表性,很多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比如与外国专家沟通、阅读英文技术文档、撰写项目报告等。这本书帮助我打通了信息获取的壁垒,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进展,这对于我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简洁的风格,以工业工程的元素为主题,颜色搭配也很协调,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拿到手后,它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质感,印刷清晰,没有毛边毛刺,装订也很牢固,这一点对于经常翻阅的教材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保证书籍的耐用性。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外观和触感上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人充满期待去翻开阅读。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插画,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却精准地传达了工业工程的核心概念,比如流程优化、生产线布局等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编者在书籍设计上的用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在图书的制作工艺上一直有着很高的水准,这本书也不例外,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优质学术专著的预期。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优秀的学习资源都是英文的,这让我倍感困扰。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购买了这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它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基础的句子结构和常用表达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英语。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生动形象,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它提供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设计得很巧妙,能够巩固我所学的知识,并帮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对工业工程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老实说,我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专业英语”这几个字去的。我是一名在读的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平时阅读英文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面上关于工业工程的书籍不少,但专门针对专业英语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内容覆盖了工业工程的各个分支领域,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到人因工程、运营管理等等,几乎涵盖了我研究所需的方方面面。我最看重的是它在翻译和术语解释方面的严谨性,很多在中文语境下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有清晰准确的英文对应和解释,这对于我今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阅读国外前沿文献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模板和表达技巧,这对于我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大有裨益,能够避免很多低级错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