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套装全四册)《远去的精神担当》《孤独与容忍》《存信仰而安宁》《不默而生》

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套装全四册)《远去的精神担当》《孤独与容忍》《存信仰而安宁》《不默而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人生
  • 哲学
  • 文化
  • 思想
  • 散文
  • 回忆录
  • 精神世界
  • 国学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211345
商品编码:26760914588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从民国走来的后一代大师,深情叙述他和他那个时代的脚步。
寒苦的农民家庭出身,受家族光耀门楣的期待,通过私塾学习,走出山东,一步步走进高学府,走入中国以及世界学术殿堂的一生。平实地叙述苦难与辉煌、大我与小我,力量和柔情,孤独与容忍,无奈和抗争。   内容简介 《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套装共四册)》主要辑录了季羡林先生追忆师友之文。
他在从寒门布衣走向学术泰斗的漫长道路上,结识了胡适、陈寅恪、朱光潜、赵元任、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曹禺、胡乔木等人。
他们博古通今,中西合璧,继往开来,不仅学问功底深厚,在德行上更是渊亭岳峙,堪称一代学人之楷模。
他们的画像构成了一轴长长的中国近代文化名人画卷,虽然远去,值得纪念。在季羡林的笔下,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师、名人,而是温厚亲切的师长,是各有性格的文人学者。《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套装共四册)》通过季羡林亲述不一样的大师,缅怀那一代学人为学做人的崇高精神。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学者、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精通混合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生前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交流史、佛教研究和比较文学等领域都有很深造诣。曾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一生著作等身,有《季羡林文集》(全24册)《季羡林全集》(全30卷)等多部文集刊行于世。 免费在线读

回忆陈寅恪先生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密特(Waldschmidt)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茫,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说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覆。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美国兵先攻占哥廷根,后来英国人来接管。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高学府来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十年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看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1946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香港,回到了上海。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从上海到了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南京。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了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一次短途旅行。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决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几瓶酒在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一个“0”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已经非同小可了。


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的游人和蜜蜂。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篯等,知道先生爱花。现在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自己说,有些东西还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而且在那种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人命微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我们想请先生散一散心,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先生显然兴致极高。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愉快的时刻。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从法币改为银元券,又从银元券改为金元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身。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胡先生尊重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介绍王静庵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北京汽车极为罕见,北大只有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介不取的狷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在这三年内,我同寅恪师往来颇频繁。我写了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首先读给他听,想听听他的批评意见。不意竟得到他的赞赏。他把此文介绍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这个刊物在当时是具性的刊物,简直有点“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威风。我自然感到受宠若惊。差幸我的结论并没有瞎说八道,几十年以后,我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用大量的新材料,重申前说,颇得到学界同行们的赞许。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除了对一位明史专家外,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陈师也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褒贬的话。先生的盛德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从来不攻击年轻人,差堪媲美。
时光如电,人事沧桑,转眼就到了1948年年底。解放军把北京城团团包围住。胡适校长从南京派来了专机,想接几个教授到南京去,有一个名单。名单上有名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走,陈寅恪先生走了。这又成了某一些人探讨研究的题目:陈先生是否对共产党有看法?他是否对国民党留恋?根据后来出版的浦江清先生的日记,寅恪先生并不反对共产主义,他反对的仅是苏联牌的共产主义。在当时,这也许是一个怪想法,甚至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然而到了今天,真相已大白于天下,难道不应该对先生的睿智表示敬佩吗?至于他对国民党的态度,明显地表现在他对蒋介石的态度上。1940年,他在《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这一首诗中写道:“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高楼。”吴宓先生对此诗作注说:“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按即“看花愁近高楼”这一句。寅恪师对蒋介石,也可以说是对国民党的态度表达得不能再清楚明白了。然而,几年前,一位台湾学者偏偏寻章摘句,说寅恪先生早有意到台湾去。这真是天下一大怪事。


到了南京以后,寅恪先生又辗转到了广州,从此就留在那里没有动。他在台湾有很多亲友,动员他去台湾者,恐怕大有人在,然而他却岿然不为所动。其中详细情况,我不得而知。我们国家许多领导人,包括周恩来、陈毅、陶铸、郭沫若等等,对陈师礼敬备至。他同陶铸和老革命家兼学者的杜国庠,成了私交极深的朋友。在他晚年的诗中,不能说没有欢快之情,然而更多的却是抑郁之感。现在回想起来,他这种抑郁之感能说没有根据吗?能说不是查实有据吗?我们这一批老知识分子,到了今天,都已成了过来人。如果不昧良心说句真话,同陈师比较起来,只能说我们愚钝,我们麻木,此外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1951年,我奉命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广州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准备将所有的重要发言稿都译为英文,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我到岭南大学寅恪先生家中去拜谒。相见极欢,陈师母也殷勤招待。陈师此时目疾虽日益严重,仍能看到眼前的白色的东西。有关领导,据说就是陈毅和陶铸,命人在先生楼前草地上铺成了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碧绿与雪白相映照,供先生散步之用。从这一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对陈师尊敬之真诚了。陈师是极富于感情的人,他对此能无所感吗?
然而,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解放后不久,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批完了《武训传》,批俞平伯,批完了俞平伯,批胡适,一路批,批,批,斗,斗,斗,后批到了陈寅恪头上。此时极大规模的、遍及全国的反右斗争还没有开始。老年反思,我在政治上是个蠢才。对这一系列的批和斗,我是心悦诚服的,一点没有感到其中有什么问题。我虽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在我灵魂深处,我真认为中国老知识分子就是“原罪”的化身,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旦批到了陈寅恪先生头上,我心里却感到不是味。虽然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没有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愿意厚着面皮,充当事后的诸葛亮,我当时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我毕竟没有行动。现在时过境迁,在四十年之后,想到我没有出卖我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够对得起老师在天之灵了。


可是,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二十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五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我们虽非亲属,我却时有风木之悲。这恐怕也是非常自然的吧。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看样子离开为自己的生命画句号的时候还会有一段距离,现在还不能就作总结;但是,自己毕竟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人命危浅之际,不想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我身历几个朝代,忍受过千辛万苦。现在只觉得身后的路漫长无边,眼前的路却是越来越短,已经是很有限了。我并没有倚老卖老,苟且偷安;然而我却明确地意识到,我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我的悲剧不在于我不想“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自己现在承担的或者被迫承担的工作,头绪繁多,五花八门,纷纭复杂,有时还矛盾重重,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负荷量,超过了自己的年龄。这里面,有外在原因,但主要是内在原因。清夜扪心自问:自己患了老来疯了吗?你眼前还有一百年的寿命吗?可是,一到了白天,一接触实际,件件事情都想推掉,但是件件事情都推不掉,真仿佛京剧中的一句话:“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此中滋味,只有自己一人能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呢?我虽遭逢过大大小小的灾难,像“十年浩劫”那样中国人民空前的愚蠢到野蛮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灾难,我也不幸——也可以说是有“幸”身逢其盛,几乎把一条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自己赶上了许多意外的机遇。我只举一个小例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股神风,吹出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族类。知识分子有很多特点。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是一个“穷”字,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在精神方面,是考试多如牛毛。在这里也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例子俯拾即是,不必多论。我自己考了一辈子,自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月有月考,季有季考,还有什么全国通考,考得一塌糊涂。可是我自己在上百场国内外的考试中,从来没有名落孙山。你能说这不是机遇好吗?


但是,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人帮助,一个人会是一事无成的。在这方面,我也遇到了极幸运的机遇。生平帮过我的人无虑数百。要我举出人名的话,我首先要举出的,在国外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另一个是教吐火罗语的老师西克教授。在国内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冯友兰先生,如果没有他同德国签订德国清华交换研究生的话,我根本到不了德国。一个是胡适之先生,一个是汤用彤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提携的话,我根本来不到北大。后但不是少,是陈寅恪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一条治学的道路,也同样是来不了北大。至于他为什么不把我介绍给我的母校清华,而介绍给北大,我从来没有问过他,至今恐怕永远也是一个谜,我们不去谈它了。


我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但是,我对他们四位,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师友怎样“报”呢?专就寅恪师而论,我只有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我深深地感激广州中山大学的校领导和历史系的领导,他们再三举办寅恪先生学术研讨会,包括国外学者在内,群贤毕至。中大还特别创办了陈寅恪纪念馆。所有这一切,我这个寅恪师的弟子都看在眼中,感在心中,感到很大的慰藉。国内外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者日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将日益发扬光大,这是毫无问题的。这是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大的愉快。


然而,我仍然有我个人的思想问题和感情问题。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漠,这个空漠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1995年12月1日


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智慧的流淌,宁静的力量 一、 关于“精神担当”的回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独立的风骨 《远去的精神担当》所呈现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动荡年代里,对知识分子“精神担当”的深刻反思与不懈追求。书中,他以一位亲历者、观察者的身份,勾勒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巨变中,如何权衡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为民族的未来发出独立的声音,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这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警醒。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精神担当”的内涵似乎变得模糊,甚至有些被消解。季羡林先生提醒我们,真正的精神担当,不是随波逐流,不是迎合潮流,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原则,勇于表达真知灼见,即使这声音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会招致非议。 书中,我们能看到他如何剖析那些曾经被视为“脊梁”的知识分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光荣与失落。他并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对任何个体做简单的评判,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他笔下的“担当”,是一种内化的力量,一种对真理的敬畏,一种对社会良知的责任,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独立思考的风骨。 他质疑那些空洞的口号,批判那些被权力异化的学术,呼唤一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和回归本源的学术精神。他强调,知识分子的担当,首先在于对学术本身的忠诚,在于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在于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社会进步贡献绵薄之力。这种担当,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写作、每一次的教学中。 《远去的精神担当》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缩影,也映射出我们当下的迷思。它促使我们反思,在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如何守护内心的纯粹与清明;在面对不公与偏见时,如何发出理性的声音,不失独立的风骨。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我坐标,承担起生命意义的启示录。 二、 孤独的沉思与宽容的智慧:在宁静中体悟人生至味 《孤独与容忍》是季羡林先生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度探索,是对人生境界的一次温情描摹。他坦诚地剖析了“孤独”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并赋予了它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意义。他认为,真正的孤独,并非全然的寂寞,而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空间,一种沉淀思绪、反思人生的契机。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被外界的声音包围,害怕独处,害怕与自己面对面。然而,季羡林先生却告诉我们,只有在“孤独”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才能看清自己的欲望,才能寻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他并不回避孤独带来的偶尔的失落,但他更看重的是,孤独所赋予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笔下的孤独,是智者的孤独,是思想者的孤独,是一种源于深刻洞察而产生的超然。这种孤独,不是对世界的排斥,而是对世界的审视,是一种在人群中也能保持内心独立,不被外界干扰的从容。他分享了自己与书为伴,与思考为伍的日常,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平和与达观。 与“孤独”相伴而生的是“容忍”。季羡林先生认为,容忍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超越小我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观点、行为方式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会让我们感到不适。这时,如果一味地苛责、排斥,只会加剧矛盾,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 而“容忍”,则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对他人差异性的尊重。它不是软弱,不是迁就,而是一种力量的体现,一种成熟的标志。懂得容忍的人,往往能看到事物更广阔的一面,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化解冲突,增进和谐。季羡林先生在书中,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了无数关于容忍的故事,它们或许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强调,容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当我们能够容忍他人的不同,也就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容忍,贯穿于他对文化、对历史、对人生的观察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越狭隘的视野和深厚的同情心。 《孤独与容忍》所传递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它教我们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在差异中看到和谐的可能性,在孤独中发现生命的丰盈。这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境界,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澄澈,获得长久幸福的钥匙。 三、 信仰的力量与内心的安宁:在坚守中寻得生命的根基 《存信仰而安宁》是季羡林先生对“信仰”这一人生至关重要命题的深情阐述。他以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试图为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困惑,提供一份温暖的指引。他并非狭隘地定义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而是更广义地探讨,当一个人心中拥有某种超越物质的、能够支撑其精神的力量时,所能获得的安宁与力量。 在物质主义泛滥、价值取流失的当下,许多人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失落。季羡林先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并深信,一种稳固的“信仰”是抵御生命风浪的坚实锚点。这里的信仰,可以是对某种价值的坚守,可以是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可以是爱与责任的承诺,也可以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探索。 他指出,没有信仰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容易随波逐流,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裹挟,最终迷失方向。而拥有信仰,哪怕它微小,哪怕它并非宏大叙事,也能为个体提供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一种抵御诱惑的定力。 他以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了信仰如何在人生的低谷给予力量,如何在人生的巅峰保持清醒。他并不鼓吹某种普适性的信仰模式,而是鼓励每个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支点,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是能够真正滋养灵魂的,是能够让一个人在孤独时感到充实,在困顿时看到希望的。 《存信仰而安宁》所描绘的,并非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对一种真实可触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季羡林先生用他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宁,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顺遂,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源于我们对自身使命的承担,源于我们对某种超越自我的价值的追寻。 他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的实践中,去培养和巩固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还是对家人朋友的关爱,这些都可以成为滋养信仰的沃土。当我们的内心拥有了这份坚实的力量,我们便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从而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四、 生命的自在与无声的耕耘:在平凡中体悟不朽的价值 《不默而生》是季羡林先生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另一重深刻体悟。它并非主张喧哗与张扬,而是强调一种“不默而生”的生命姿态——即使在寂静无声之中,生命依然在以其独特的方式绽放,以其绵延的价值影响着世界。 “不默而生”,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尊重,是一种对内在生命力的肯定。季羡林先生并非一个追求名利、声张显赫的人,他的生命,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无声的耕耘”之中。他默默地研究学问,默默地写作,默默地教书育人,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沉默”的付出,却为学术界、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不总是需要通过声嘶力竭的呐喊来证明。很多时候,生命的伟大,恰恰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致入微的努力之中。就像一棵树,它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吸收阳光雨露,最终却能为大地带来绿荫,为世界贡献氧气。 《不默而生》所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生命态度。它鼓励我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专注于自己的热爱,用真诚和勤奋去浇灌生命的种子。即使我们并非站在聚光灯下,即使我们的声音并不洪亮,但只要我们坚持耕耘,生命的力量终将显现。 季羡林先生笔下的“不默而生”,也包含着一种对生命内在自在的肯定。他认为,生命本身就具有其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不需要外在的评价来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特色,即使这种精彩并不被所有人看见,即使这种特色并不符合主流的审美。 他鼓励我们,放下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节奏,去体验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感。这种“自在”,是一种精神的解放,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平和的力量。 《不默而生》所传递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价值的来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之歌,或许并非激昂的乐章,而是一曲宁静而悠长的旋律,在无声无息中,却能触动人心,启迪灵魂,留下不朽的印记。 结语 《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套装全四册)集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人生晚年,对学术、人生、精神、信仰等一系列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与温情表达。这四本书,宛如四盏智慧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如四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它们不讲大道理,不空谈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传递出最深刻的人生智慧。 这套书,是给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渴望寻得精神支撑,渴望拥有内心宁静,渴望理解生命真谛的读者的礼物。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看见沉静的力量;在喧嚣的背后,听见智慧的回响;在平凡的日子里,体悟生命的自在与不朽。阅读这套书,是一次与智者对话的旅程,更是一次与自我心灵深度和解的契机。它将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从容,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般的静谧感。他的人生清话系列,仿佛是一扇扇打开的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智者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这一次,我拜读了《远去的精神担当》,字里行间流淌着先生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深眷恋与惋惜。他笔下的那些名字,那些故事,都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一个个孤寂的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用笔尖书写着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化传承的责任。这种“精神担当”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先生用平实而充满感情的语言,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理想、对责任的思考。他没有刻意渲染苦难,也没有煽情歌颂,而是以一种淡淡的叙述,将那些伟岸的身影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担当”,以及这份担当在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中所承载的重量。这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一种沉甸甸的期许,也让我对当下社会中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孤独与容忍》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心灵鸡汤”。我一直是个不太能独处的人,总觉得一个人待着就浑身不自在,但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本小书,我才明白,孤独并非可怕的洪水猛兽,而是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条必经之路。先生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将孤独描绘成一种境界,一种能让你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机会。他分享了自己留学海外的经历,那些远离故土、举目无亲的日子,他如何学会与孤独为伴,如何在寂静中寻找内心的力量。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对“容忍”的解读。他认为,容忍不是软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的豁达。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殊不知,多一份容忍,就能少一份烦恼。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内心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浮躁,让我学会静下心来,拥抱孤独,也学会以更宽广的心胸去包容他人。读完之后,我竟然开始期待独处的时光,享受那种不被打扰的宁静,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了。

评分

《存信仰而安宁》这本小书,是我近来读到的最能触动灵魂的作品。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迷失,追逐着名利,却丢失了内心的安宁。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里,用他一贯的质朴语言,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他探讨了“信仰”的意义,不是那种宗教式的虔诚,而是对某种价值、某种精神的坚守。他认为,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人生道路上,拥有自己的信仰,就像拥有了一个锚,让你在风浪中不至于漂泊不定。先生分享了他对学术的“信仰”,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无限热爱,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从未放弃。他笔下的那些治学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真正的风骨。而“安宁”,则是信仰所带来的馈赠。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仰,便不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扰,内心的波澜也会渐渐平息。他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宁,源于内心的强大,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珍视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仰”,渴望获得内心的那份宁静。

评分

《不默而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觉醒”感。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以一种更为直接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他不再是娓娓道来,而是用一种更具力量感的文字,呼唤我们“不默而生”。“默而生”或许是许多人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没有留下印记,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先生则鼓励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要有所作为,要让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学习、关于创造、关于贡献的思考,这些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他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和实践。我尤其被他关于“热爱”的论述所打动。他说,唯有热爱,才能让你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这种热爱,可以是对于事业的投入,可以是对于生活的激情,也可以是对真理的永恒追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我的人生,是“默而生”还是“不默而生”?我是否足够勇敢地去表达,去创造,去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它像一声响亮的号角,激励着我去打破 complacency,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

读季羡林先生的这套《人生清话》系列,如同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智者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这次我最想分享的是,先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通透”。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却始终能保持一种平和与淡定。在《远去的精神担当》里,他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唱挽歌,却不带一丝怨尤,而是带着对他们坚守的深深敬意;在《孤独与容忍》里,他将孤独化为一种艺术,将容忍视为一种境界,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存信仰而安宁》里,他以“信仰”为引,点拨我们寻觅心灵的归宿,获得真正的安宁;而在《不默而生》里,他则以一种更为激昂的语调,呼唤我们勇敢地活着,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多少,而在于活出怎样的自己。读完这套书,我仿佛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获得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滋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美好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