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腐朽黑暗、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污官吏的卑劣丑恶刻画入木三分,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周进、马二先生、杜少卿、范进、匡超人等众多的艺术形象,成为讽刺小说的典范。
《儒林外史》原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将近两百个人物 。作者吴敬梓有意假托故事发生在明代,但实际上展示的却是一幅18世纪 的清代社会的风俗画。《儒林外史》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反映 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扭曲的、 丑恶的灵魂,活画出了一群知识分子可笑、可悲又可鄙的形象,深刻揭露 和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罪恶,进而讽刺和批判了整个封建 制度和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使人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已不堪救药,同时 作者也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
吴敬梓,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因为跟随到各处做官的父亲而有机会获得了官场内幕等大量见识。父亲去世后,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无意获取功名。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致使家产卖尽,至1754年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不过,*有名的是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由多个生动的故事连缀而成,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制、封建礼教和腐败事例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中国文学***杰出的作家之一。《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王冕
周进
范进
严监生和严贡生
马二先生
匡超人
杜少卿
公祭泰伯祠
王玉辉
四贤
这部书,简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世情的微妙。初读时,只觉得那些科举路上的酸腐与得意,不过是古人生活的琐碎片段,但随着情节的深入,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比如那位一心想攀附权贵,却又时时自视甚高的士子,他的言行举止,那种小心翼翼的揣摩和不合时宜的自夸,读来让人既想叹息又忍不住莞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实在是入木三分,无论是描述某人请客时的排场,还是私下议论时的酸言酸语,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张力与人际纠葛。它不像正统的史书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智慧。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泛黄纸张上淡淡的墨香,感受到那些人在功名利禄面前的挣扎与放纵。这种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单纯的叙事层面,它更像是一部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让我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存哲学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段落,细品之下,无不暗含着对虚伪和矫饰的无情嘲讽。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像有些古典小说那样铺陈冗长,而是像一连串精彩的短篇故事串联而成,每一章都像一颗独立的珍珠,但串起来又形成了一条华美的项链。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文学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不会感到晦涩难懂。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人物的刻画,那种地域性的语言习惯和阶层差异被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有的人贪婪市侩,有的人清高孤傲,有的人憨厚可掬,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又矛盾的社会群像。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很多时候,矛盾的激化并非源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误解、嫉妒与攀比,这种对“小人物的悲喜剧”的精妙呈现,才更显得真实可信,让人在读完捧腹大笑之后,心中又能泛起一丝丝难以言喻的酸楚,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古典白话文的典范,它流畅、自然,毫无雕琢之气,却又充满了老辣的幽默感。阅读体验非常畅快,很多地方我都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对白和犀利的点评。它不是那种让你需要查阅大量注疏才能理解的“高冷”作品,而是像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那些江湖轶事和官场秘辛,语气里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这种叙事口吻,成功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那些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读起来依然充满现实意义。那些夸张的场景描写,初看或许觉得有些夸张,但仔细一想,在人情世故的复杂运转下,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人性深处的逻辑。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谈。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虽然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正面主角”去高举道德的旗帜,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真性情的推崇和对虚伪矫饰的鄙夷,是极其明确的。那些真正懂得生活、安于本分的隐士或乡绅,尽管在科举的洪流中显得不合时宜,却在作者的笔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热衷于功名利禄、逢迎拍马的人,往往越是潦倒或丑态百出;而那些看似不事生产、随性而为的人,反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尊重。这种价值取向的微妙倾斜,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它并非直白的控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引导读者自行去衡量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体面”,引人深思。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所营造的那种“群像戏”的氛围,它没有将笔墨集中于少数几个大人物身上,而是像用一个巨大的广角镜头,扫过整个江南的士绅阶层和周边社会。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从乡间土豪到落魄文人,从市井小民到小官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和一套说辞。这种多视角的切换,使得全书的张力十足,信息量巨大。它不是一部简单的讽刺小说,而是一幅极其丰富的社会风俗画,细节之繁复,人物之众多,令人叹为观止。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巧妙铺垫或伏笔,足见作者构思之精妙,布局之宏大。它成功地将世俗的喧嚣与人性的幽微之处,编织成了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民间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