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文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
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利足也,而致里;假舟楫者,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仞之渊。木茎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思想的启迪,更在于其语言的魅力。虽然是古文,但译文的注释却极其详尽,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障碍,理解作者的原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方式。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讨论“天论”时,他区分了“天”的自然属性和“天”的利用价值,既承认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又强调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辩证思考,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如此高度,着实令人惊叹。 书中对于“劝学”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将学习比作“登高而招”,声称“人非生而知之者”,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书中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念,反复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些关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积累的力量,无论是知识还是品德,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我常常在遇到困难时,想起这些话,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荀子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这条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书中关于“礼”的论述,让我认识到,礼并非繁文缛节,而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作者并非将礼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强调了礼的功用性和适应性。他认为,礼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防止冲突,最终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这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书中对“法”的强调,也让我认识到,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法律是“君子”的行为准则,也是“小人”的约束。他强调了法律的公开、公正和严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我对书中关于“法后王”的解释尤为赞赏,这表明荀子并非只关注古代的贤王,而是强调以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经验为基础,来指导现实的社会治理。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现实的关照相结合的思路,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欣喜的古典著作之一。一开始抱着了解一下儒家思想的心态翻开,没想到荀子深邃的智慧和严谨的逻辑深深吸引了我。书中对“性恶论”的阐述,摒弃了简单化的道德说教,而是从人性本然出发,深入剖析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形成机制。作者并非一味地否定人性,而是强调了“化性起伪”的重要性,即通过后天的教化和礼法的约束,才能塑造出合乎社会规范的君子。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后王”的强调。荀子并非拘泥于古代的教条,而是以古代圣王为榜样,强调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他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道,遵循了事物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合理的制度和教化。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要积极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对“隆礼重法”的论述更是掷地有声,清晰地勾勒出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和谐、规范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荀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于“君子”人格的塑造,以及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天命”的批判,他认为“天”有其自然的规律,但“事在人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他对人性的剖析,对社会现象的解读,都显得如此精准和到位。例如,他对于“小人”的论述,并非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从其行为模式、思想根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关于“君子”的自省和修养,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让我们明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实践。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隆礼重法”的深层含义。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礼法的约束,社会将陷入混乱。但这并非悲观论调,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强调通过“性”与“伪”的辩证关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制度的建设,可以使人趋善避恶,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书中关于“兼爱”的批评,以及对“利”的辨析,都显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认为,真正的“利”并非一时的私利,而是符合长远利益的、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大义”。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荀子对“名实”的辨析。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否得当,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名”与“实”的统一。如果言语华丽但行为不端,那就称不上真正的贤德。这种对虚伪的批判,对实干的推崇,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意义。书中关于“君子”的定义,并非仅仅指那些拥有高官厚禄的人,而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为合乎道义的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