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百年来文言、白话之间的消长起伏为线索,通过对于清末文字改革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民族形式论争等系列史实的清理,全面检讨书面语革新和文体建立上的成败得失,对于汉语书面语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言文一致、汉语欧化、新旧白话、新诗旧诗、标新立异等,有专章讨论。本书认为,打破白话文的体制,建立古今一体、白话和文言一致、亘古而常新的汉语生态,是母语教学刻不容缓的共识,也是高质量口语和书面语的必要条件。本书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精神状况,对于百年来中国的文脉,尤其是未来的写作走向,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评论。 李春阳 著 李春阳,又署春阳,字东君。文学博士,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治中国学术思想史、汉语修辞、中国传统画论兼及水墨山水的创作。作者视近代以来语言的变迁与文人画的变迁为完整的图景,以学术研究和中国画创作,尝试反思百年前的文学革命和美术革命遗产。著有《白话文运动的危机》(即出),《对称:春阳画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等。这本书读起来真是一场思想的冒险,作者对现代社会中文学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极为细致,尤其是对白话文运动之后,我们如何看待语言的演变和规范化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视角,解剖了语言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间的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语感”与“规范”之间永恒的拉锯战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早期白话文倡导者的一些书信和日记片段,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理想主义的火花。读到那些关于口语化表达如何被精英阶层“收编”和“改造”的论述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语言活力的流失与重塑的复杂过程。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旁征博引却不显晦涩,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对语言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并引发对自己日常用语习惯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语言生态的微妙变化和潜在的危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其文本的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超乎我的预期。作者似乎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中文书写形态的“简化”过程怀有一种近乎焦虑的关怀,这种焦虑并非是守旧的缅怀,而是一种对“表达潜能”是否被无谓消耗的深度质疑。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可读性”标准的变迁进行了近乎严苛的量化考察,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教科书和大众小说,揭示了标准化的代价——即多样性和表达张力的牺牲。尤其是在分析媒介转型对书面语形态的影响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那种对信息碎片化和情感扁平化的批判,笔力遒劲,绝不含糊。读到某个章节,作者引用了某位早期翻译家关于“精确性”与“通俗性”不可兼得的论断,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正是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警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语言惯例,并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放弃了更为深邃和多义的表达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历史回顾,而更像是一组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相互关联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新语言”的接受程度和执行差异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语言改革人物时所持有的克制与同情心。他没有将任何人简单地塑造成英雄或罪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熔炉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他们决策背后的时代困境和个人局限。书中对地域性语言差异在推广白话文过程中的“消亡史”的追踪,简直是一场温柔的考古。那些被边缘化的方言表达如何被主流书面语吸收、稀释,乃至彻底抹去的过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这种对“失落的语汇”的追寻,使得全书的基调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挽歌色彩,文笔优美,颇具文学史的韵味。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学术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随之而来的智力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在探讨语言“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与权力结构进行微妙的博弈时,展现了深刻的社会学视角。他将语言规范化视为一种社会控制的隐性工具,而非单纯的文化进步。书中对特定时期政府文件和官方话语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定义标准用语”来重塑民众的思维框架。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让我对日常接触到的官方叙事产生了新的警惕。此外,作者在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来阐释中文发展时,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持了本土叙事的完整性,又利用了国际视野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全书的论证链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绝非空泛的感慨,而是有扎实文本和历史事实支撑的深刻见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避开了对“白话文”本身进行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将焦点投向了这种文体在落地生根、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在悖论与外部压力。作者对“大众化”这一目标的反思尤其精彩。他指出,当追求极致的通俗易懂成为唯一标准时,语言的审美维度和对复杂情感的承载力是否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书中关于20世纪中期一些先驱作家如何在新旧语言形态之间寻求平衡的案例分析,充满了张力与诗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提出的那些开放性的问题,他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药方”,而是将后续的思考责任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引导式的结束方式,使得这本书读完后,那种“思辨的余温”久久不散,让人忍不住合上书本,抬眼看看窗外,思考自己正在使用的词语,是否已经失去了最初被赋予的全部重量与光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