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 语言文学语文类刊物知识实用社会科学 咬文嚼字语言文化

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 语言文学语文类刊物知识实用社会科学 咬文嚼字语言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咬文嚼字
  • 语言文字
  • 语文工具书
  • 语言文化
  • 平装
  • 合订本
  • 2017年
  • 语言文学
  • 知识性读物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 语言文学语文类刊物知识实用社会科学 咬文嚼字语言文化
商品编号:26698170002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货号:9787532165414

具体描述

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本 

 

书名: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1-4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30000    

【定价】:40.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平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正文语种】:中文    

【作者简介】:《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编辑推荐】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7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全国知名的期刊,为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的合订本经过细致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    

 

【内容简介】: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合订本收录一年一度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十大差错,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热议。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2个月的杂志汇集成合订本时又经过了细致的修订工作。《咬文嚼字》合订本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前言/序言】

遵守规范 灵活应变

(序)

 

田小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规范。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制定,为我们今人做了楷模。正因为汉字的统一,使我们这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书面畅通交流的可能,亦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代典籍得以保存,代代相习相传,至今不泯。

 

规范是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守的基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已经过了18年。这是国家为语言文字规范第一次全面正式立法。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收8105字,这是新时代文字的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达99.98%,可见是精心制定的标准。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遵守语言文字的法则是我们公民的职责。

 

诚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少了提笔写字的机会。用拼音输入中文,与自己书写相比,又快又方便。但是,这不是给我们一个提笔忘字的理由。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也代表着汉语的最小的单位——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上面说到的8105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前前后后互相组合起来,就成了几万个词语。汉语的语素库储藏如此丰富,足以应付构建新时代需要的新词新语。

 

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中文程度越高,表达能力就越强,咬文嚼字的本事也越大。相反,掌握词语的数量不够,运用词语句式经常出错,疏忽咬文嚼字,中文程度就不高,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语文基本功的问题啊,电脑、手机都替不了你,也救不了你。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23年了。这么多年来,杂志自觉担当起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关心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从报刊杂志到名家名作,从广告制作到影视对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误用,提醒大家注意。这等于开设了一个语言文字“法庭”。据说,《咬文嚼字》要普查某年某月某日一些报纸上的差错时,各报主编、编辑便立时紧张起来呢!结果一公布,各报差错有实例分析,有数字见证,文字水平立见高下。虽然没有罚则,没有罚款,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各报纸改进文字水平,为读者作好榜样。我们为《咬文嚼字》严肃认真、毫不苟且的工作态度点赞。

 

也许有些年轻读者说,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不能把我们喜欢用的词语都“规范”了吧!说得没错,语言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显著,新陈代谢最快。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一定要借助新词语来表达。《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公布“十大流行语”,就是一种应变,应时代要求而变。把大家用的最多的热门词语统计出来,公布出来。像《咬文嚼字》编辑部2016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就有:“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刊于《咬文嚼字》2017年第1期)每一个流行语的来源用法都有详细说明。过几年再看看,也许有的就不流行了。

 

当然,网络词语也好,书报期刊上的新词语也好,带拉丁字母的字母词也好,各种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都要经过“约定俗成”的沉淀,都要经过时间老人的挑选。首先被屏弃的就是那些粗俗的污秽的词语,香港人说“讲粗口”,这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习惯的。我们不希望在“粗口”上标新立异,那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新鲜的反映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必定会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运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

 

值得注意的是《咬文嚼字》杂志在2017年全年12期都设有“华语圈”专栏。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各华语社区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令人开阔眼界,耳目一新!“华语圈”的作者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他们介绍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是当地语言生活的生动反映。有些社区词语内地也可以试试吸收。例如,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新马泰都普遍使用的“垃圾虫”一词,形象地比喻了不讲公共卫生的人。大人教育孩子常说:“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当垃圾虫啊!”孩子从小树立了不当“垃圾虫”的道德观念,一辈子受益。《全球华语词典》(2010,商务印书馆)、《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商务印书馆)都收录了“垃圾虫”这个社区词。应该说,“华语圈”专栏的设立,也是《咬文嚼字》杂志灵活应变的具体体现。

 

规范与应变本身就是我们语言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篇篇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既注重社会生活里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能够随时代的发展反映语言文字的变化,实属不易。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愿意将这本薄薄的杂志推荐给所有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里面很多的语言故事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我愿意将这本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对于语病的中肯分析,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提高出版物的文字素质;我愿意将这本薄薄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兴趣的朋友,包括华语圈的朋友,里面的文章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便增长了你的知识,培养了你的语感,提升了你的智商。

 

【读者评论】: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原以为《咬文嚼字》是语文刊物,与我关系不大。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见《咬文嚼字》,发现她是一本综合性的“小百科”,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本刊物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对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季春燕        

        

一次,语文老师对我说,看看《咬文嚼字》吧,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没过多久,便被她吸引住了。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已经在年级名列前茅了。《咬文嚼字》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培养了我的语文思维。        

——王一鸣        

        

《咬文嚼字》一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我每年都会买最新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搁在办公桌上,从创刊到现在已全部备齐。在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难题,工具书中又查不到,我就翻翻里面的文章,往往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殷宙昕        

        

        

我去年代表单位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编辑技能大赛,获奖了。要报告大家的是,获奖的“秘密武器”是《咬文嚼字》,许多考点都来自其中的文章。        

——张晓琳        


《文字的炼金术:洞悉语言之美与思想之深》 一、 引言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指引我们探索文字的奥秘,洞察思想的深邃。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特定年份出版物合订的流水账,更不是简单地堆砌零散的语言知识。它是一次对语言文字精微之处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人类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之间微妙关系的哲学性探求,以及一次对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价值与意义的现实性审视。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日常语言的表象,抵达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精妙结构,从而提升阅读的深度,拓展理解的广度,最终启迪思考的智慧。 二、 文字之惑:辨析与精炼 语言,是我们赖以交流、传承文化、构建世界的基石。然而,文字并非总是清晰明了、准确无误的。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新闻传播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词语的歧义、用法的偏颇、语义的模糊。本书的开篇,便是一场深入的“文字辨析”之旅。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汉字入手,探究其形、音、义的演变,理解字形背后的造字智慧,揭示音变带来的语义迁移。例如,为何“休”字既有“停止”之意,又有“休息”之意?“长”字在不同语境下又为何读作cháng或zhǎng?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可能导致理解的偏差。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词语。汉语的词汇量极其庞大,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提升表达准确性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剖析那些易混淆的词语,如“精通”与“精湛”、“深刻”与“深刻性”、“影响”与“作用”。我们不仅会给出它们的定义,更会结合具体的例句,展现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选择不当可能带来的语意失真。 在句子层面,我们关注语法结构的严谨与逻辑的清晰。病句的分析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揭示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逻辑矛盾等,并提供修改的范例。通过对病句的解剖,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表达规则,避免在写作和交流中出现类似错误。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文学语言常常追求艺术的感染力和思想的深度,这需要作者对文字有着精湛的驾驭能力。我们将分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作者如何通过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塑造鲜活的人物,传达深邃的思想。例如,杜甫诗歌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与“惊”,并非随意选取,而是饱含了诗人悲愤的心情;鲁迅小说中对白精炼而传神,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三、 思想的脉络:逻辑与深度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思想的容器。当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便能窥见其背后所承载的思想脉络。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便是探讨语言与思想之间的深度关联,以及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深刻的思想。 逻辑思维是思想清晰的保障。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语言的表达是否合乎逻辑,直接影响着思想的传递效果。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循环论证、滑坡谬误等。通过分析这些谬误,读者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和避免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出现逻辑漏洞。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和深化思想。这包括: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 许多重要的思想都始于对某个概念的清晰界定。本书将探讨如何精准地定义概念,以及概念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中是如何被丰富和发展的。例如,“自由”、“民主”、“平等”等概念,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论证的结构与力量: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社会评论,清晰有效的论证是说服他人的关键。本书将介绍不同的论证方式,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并分析如何构建严谨的论证链条,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 很多深刻的思想,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得以表达,从而赋予语言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广泛的联想。本书将分析文学、哲学、艺术中隐喻和象征的妙用,帮助读者理解语言的象征性力量。 反思与批判性思维: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更是反思和批判的工具。本书将鼓励读者运用语言进行自我反思,审视既有的观念,并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和信息。 四、 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实用与启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获取、理解和运用知识,变得尤为重要。本书的第三个重要维度,便是关注知识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生活。 知识的“翻译”: 许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往往是晦涩难懂的。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专业术语“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如何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技巧,更是连接不同认知领域、促进社会进步的桥梁。 实用性知识的解读: 诸如科学、技术、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知识的传播案例,展示其语言的特点,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指导我们的实践。例如,如何理解一份经济报告的分析,如何解读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如何运用法律条文维护自身权益。 教育与启迪: 语言文字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优秀的教育文本所具备的特质,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富有趣味等,以及它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非虚构类读物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知识融入故事,实现寓教于乐。 媒体的责任与影响力: 新闻媒体、科普读物、网络平台等,都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本书将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的语言特点,探讨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塑造认知方面的影响力,并呼吁从业者承担起传播真实、准确、有价值知识的责任。 五、 语言之魅:艺术与文化 除了实用性与思想性,语言本身也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将带读者领略语言文字的审美价值。 文学语言的魅力: 从古典诗词的炼字,到现代散文的意境,再到小说对话的精妙,文学语言是语言艺术的巅峰体现。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文学片段,分析其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意象美,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这些修辞手法如同语言的“调味剂”,能够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本书将深入解析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展示它们在不同文体中的出色运用。 文化意蕴的承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成语、每一个典故,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积淀,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解读成语的文化故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的演变与创新: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吸收新的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本书将关注语言的创新现象,如新词的产生、网络语言的兴起等,并探讨它们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六、 结语 《文字的炼金术》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它是一次对语言文字的深度探险,一次对思想的精妙雕琢,一次对知识的价值挖掘,以及一次对文化魅力的沉醉体验。本书的核心在于“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文字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思想的严谨求索,以及对知识的实用关照。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以及精准的表达力。当读者能够更好地“咬文嚼字”时,便能更清晰地洞察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自我,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最终,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星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原本只是打算随便翻翻,没想到瞬间就被那种逻辑的严谨性和论证的深度所吸引,完全停不下来。它不像那种浮于表面的文字游戏,而是深入到汉语词汇和俗语背后的历史根源和演变脉络。举个例子,其中对某个常用成语的考证部分,作者竟然能追溯到甲骨文甚至更早的文献记载,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语言考古。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拿出手机去查阅一些古代典籍的背景资料,这种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趣得多。文字的铺陈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幽默的讽刺,让你在会心一笑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正确使用词语”,更是“如何用更审慎、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表达”。这种对语言精度的执着,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碎片化表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和耐心,但只要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迎接你的将是知识的巨大回馈。那些复杂的引文和考据,初看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一旦理解了作者构建论证的底层逻辑,你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它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初期需要付出体力,但一旦登上顶端,眼前的风景是无与伦比的开阔。我尤其喜欢那些篇幅较短、观点犀利的杂文部分,它们像是一串串精准的冷箭,射中了当下文坛和媒体中那些故作高深却实则空洞的表达。这些文字的魅力在于它们的“真”,不矫饰、不迎合大众,只忠实于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热爱。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字、渴望提升表达精准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社会百态的视角——通过语言的裂缝。很多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其实都潜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口头禅和流行语之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新造词汇和网络热词的批判性审视,作者没有一味地排斥,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剖析它们诞生的社会土壤,以及它们对现有语言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分析角度,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浮躁之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些篇目,你会发现,每一次的争论、每一次的误解,很多时候都可以追溯到我们对某个词义的理解偏差上。它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隐藏在日常交谈中的语义陷阱。这哪里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刊物,分明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社会观察日志,只不过它的叙事载体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咬文嚼字”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简直就是对“合订本”这个词最忠实的诠释。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内涵,那种朴实的蓝灰色调,透露出一种沉稳的书卷气。我特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都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知识的厚度。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便内容如此密集,翻阅起来也颇为顺畅,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阅读舒适度,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拥挤。尤其赞赏的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份怀旧的韵味,让人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年代的文化气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态度的体现,光是捧着它,就觉得自己的品味都被提升了好几个档次。那种沉甸甸的、实在的阅读体验,是那些轻飘飘的电子书完全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雅件,彰显了主人对语言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

从实用性上讲,这本书的价值是持久的。与那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评论不同,它探讨的语言规则和文化现象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我习惯在写重要的报告或者进行严肃的文案创作前,把它放在手边,快速翻阅一下那些关于修辞、逻辑和用典的章节。它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语言“校对仪”,能立刻提醒我,我的表达是否过于随意,我的逻辑链条是否不够紧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内在的“语言洁癖”,让你对那些粗糙、敷衍的表达感到不适,从而驱动自己去寻找更精确、更有力量的词汇。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养成,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部陪伴我职业生涯中不断精进表达能力的“工具书”,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发凸显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