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摆脱过度养育,成为合格家长
推荐序二 及时牵手,适时放手
引 言 如何帮孩子踏入人生
PART1 焦虑不堪的当下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有一个预先确定的清单,那我们就是在铺就我们的道路,而不是他们的道路。
01 保证他们安全健康
02 给他们提供机会
03 为他们而存在
04 屈从于大学录取的军备竞赛
05 曾经的童年
PART2 为什么必须停止过度养育
总有一天他们得自谋生路,这一天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如果我们没有帮孩子和我们自己做好准备,那双方都会追悔莫及。
06 孩子们缺少基本生活能力
07 他们受到了心理伤害
08 他们成了“学习毒品”成瘾者
09 我们在破坏他们的工作前景
10 我们让自己备感压力
11 大学录取过程千疮百孔
PART3 如何培养孩子成人
我们对他们的养育,应该是从童年早期开始,以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方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在世间做一个成人。
12 另辟蹊径
13 让他们拥有更自由的时间
14 传授他们基本生活技能
15 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16 帮他们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
17 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18 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19 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名校
20 倾听他们的心声
PART4 敢于尝试不同的养育方式
我们不必等着看别人怎么做。为了成为好的榜样,我们需要把自我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他们有所助益的人。
21 恢复你的自我
22 做你想做的父母
后 记
注 释
致 谢
译者后记
一本具有挑衅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当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及危害,就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提出了另一套养育哲学。1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哪8种生活技能?20种糟糕的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如何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美国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 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为3~1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一整套养育观念及实用方法,助你摆脱过度养育陷阱,让孩子获得赢在未来的能力。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为人父母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给我那些空泛的说教,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场景,让我感觉作者就像是坐在我对面,亲切地跟我聊着天。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成年”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是那种一刀切的年龄划分,而是强调心智的成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比如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如何面对失败,都让我茅塞顿开。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放手”的艺术,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父母如何克制住想要插手的冲动,转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那段文字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既有不舍,又充满了对孩子成长的期盼。这种由内而外的细腻观察,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信任感。它不是强迫你改变,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你作为家长的认知水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焦虑地想为孩子铺平一切的父母,而是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和支持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与其说它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它是一部深刻的家庭关系哲学探讨。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即便是讨论一些看似枯燥的教育理论,也能被她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画面感。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规矩”和“自由”之间平衡的探讨。以往我总觉得两者是对立的,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它教导我们如何设立清晰的界限,同时又在这些界限内给予孩子最大的探索空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书页上写下自己的感悟,因为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管教”的困惑。比如,书中对于青春期叛逆的解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认为“不听话”的简单判断,而是深入到孩子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层面。这种深层次的剖析,使得书中的建议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引。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的同类作品大多是东拼西凑、观点陈旧。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不断延展的思维导图,每一个小节都像是新的切入点,但最终都能汇聚到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培养一个能独立面对复杂世界的个体。书中引用的跨文化案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并非只有一条“标准答案”。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责任感”的培养方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目前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语言风格上,它带着一种温和的坚定,既不谄媚迎合读者的焦虑,也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和智慧的口吻,与家长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升级”,对未来育儿的挑战有了更从容的心理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过程”的极端重视。它提醒我们,教育的重点不是结果——考了多少分,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孩子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品格、韧性和学习能力。作者对“挫折教育”的阐述尤其具有启发性,她不是鼓吹让孩子刻意去受苦,而是教导父母如何将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试着运用书中提到的“复盘”技巧,引导我的孩子分析一次考试失利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安慰,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孩子从被动接受批评到主动分析问题的转变,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成就感。此外,书中对于“情绪管理”的讨论也极其到位,它承认孩子拥有负面情绪的权利,并教授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而不是“压制者”。这种接纳一切的育儿观,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怀。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赋能”。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和鲜活的例子,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让你真正有动力去改变。它的章节划分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忙碌的家长,也可以随时抽取其中任何一小段来阅读,并立刻获得启发。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它深刻地剖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构建自我认知,以及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是如何成为他们内心世界的蓝图。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孩子,也强烈地呼吁父母进行自我审视和成长。它要求我们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的个体,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成熟。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教育理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健康、更有深度的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