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 B N:9787530484708
定 价:98.00
作 者:[美]珍妮佛·塞拉瓦洛
作者国别:美国
出版时间:201804
发货状态:未知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图书公司:--
责任编辑:--
译 者:刘静,高静娴
开 本:--
装 帧:--
版 次:--
页 数:--
开卷分类:社科>教育> 教育其他
分享到:
查看发行联系方式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书作家、儿童读写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读写项目研究员珍妮弗·塞拉瓦洛精心总结常使用的300种阅读方法,全面支持阅读过程中重要的13个目标,满足不同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让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珍妮弗·塞拉瓦洛认为:“阅读方法往往将无形的阅读任务变得有形且可行。”在《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一书中,珍妮弗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及想要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父母可以找到: 13个阅读目标,为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孩子确立合适的阅读目标;300个阅读方法,为孩子提供分步指导,使其成为会读书的人; 详细的方法讲解,向孩子清晰明了地教授阅读方法; 个性化的使用贴士,适应孩子的个体需求,使阅读指导更具针对性; 简单好用的训练提示,轻松引导/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在家也能随时应用; 更多材料以供延伸阅读,加深理解,启发创意。
基本信息
书名:(TH)快速阅读-天提高5倍阅读速度【28】
定价:39.8元
作者:[日]继本圆香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1582526
字数:84000
页码:176
版次:TH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
技法让你获得凡“能力”,阅读瞬间保存长久记忆!
○有的放矢,准确诊断阅读习惯!
○一目十行,提高视线移动速度!
○过目不忘,长久记忆阅读内容!
○历久犹新,随心所欲调取记忆!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任何人都能够提高“5 度”进行阅读———诊断阅读方式的坏习惯
01 首先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
02 将快读“成果”拿到手的3 种阅读方法
03 速度按快慢排序:整体理解>精读>熟读
04 了解“记忆”的结构
05 长期不忘的“记忆”的特征是什么
06 “学会”所读内容的大前提是什么
07 “能够调取”的记忆状态是什么
08 记忆中重要的是“形象”
09 准确诊断你的阅读习惯
10 用快速阅读形象化处理“你的目标”
第二部分 改变“眼睛的使用方法”, 训练法———7 天掌握技巧
01 掌握快读的关键肌肉是什么
02 通过眼肌训练提高速度
03 通过眼肌训练拓宽视域
04 要达到快读,为什么需要视域的宽广度
05 【基础训练篇】的步骤
06 ①伸展眼肌,真好
07 ②训练阅读宽幅,拓宽视域
08 ③锻炼眼肌,提高速度
09 ④纵横无限,训练视线的移动
10 ⑤发挥视域的作用,进行模块式阅读
11 ⑥决胜单词量,认识模块
12 【实践训练篇】的目标
13 怎么也摆脱不了头脑中的默读
14 再提高一步,这就是“两行阅读法”
15 【实践训练篇】的步骤
16 ①通过漫画来屏蔽你的默读
17 ②用手指着读,大幅度地提高视线的移动速度
18 ③进一步提高单词量的阅读训练
19 ④掌握“整篇理解”
20 ⑤学会“精读”
第三部分 能够扎实“理解” 内容的快读法———极其有效的记忆诀窍
01 掌握诀窍,战胜“记忆”和“阅读”的困扰
02 高效率阅读,不可缺少“记忆力”
03 下面我们将开始有关“记忆”的训练
04 首先检测自己的记忆力
05 进行快读的记忆不同于对付考试的记忆
06 记不住的原因在于阅读方法
07 要让记忆“牢固”,放置一段时间很重要
08 记忆的“导入”,从形象开始
09 让单词“相关联”,调取记忆就会轻而易举
10 “相关联”的做法是进行必要的“相关分类”
11 将新旧记忆串联,使记忆更加牢固
12 记忆三步法:“导入”“固定”“活用”
第四部分 改变“大脑的使用方法”, 训练记忆力———在实际体验中3 天全掌握
01 【训练记忆力】的步骤
02 形象篇①通过漫画提高形象化能力的训练
03 形象篇②写出单词的训练
04 分类篇①使用联想总结记忆的训练
05 分类篇②用情节概括故事的训练
第五部分 后完成“快读与记忆力”———使其终挥作用
01 技巧的总结
02 检测快读法的效率
03 检测记忆法的效率
04 为了“终生享用”, 天天读书很重要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满怀期待,希望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一把能开启高效阅读之门的钥匙。然而,阅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它似乎更像一本理论大于实践的指南。书中大量的篇幅都用来阐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等宏观概念,这些固然有其价值,但对于迫切希望掌握具体技巧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空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可以直接在日常阅读中应用的“硬核”方法,比如如何快速筛选信息、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复杂文本的逻辑结构,以及针对不同学科阅读材料的定制化策略。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导论部分,为接下来的具体内容做了铺垫,但这个铺垫显得有些冗长和说教。如果能用更多生动的案例来佐证理论,或者直接给出“五步走”的操作流程,想必会更贴合大多数读者的需求。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去实践,比如进行“预读”和“扫描”,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步骤分解和针对性的练习材料,收效甚微,反而感觉比以前阅读更耗费精力,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偏向于教育心理学,而非实用的技能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配色,让人一翻开就有一种想要沉浸其中的感觉。然而,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并未能完全转化为阅读体验的顺畅。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有些跳跃,有时前一章还在讨论如何处理小说叙事中的情感线索,下一章就突然转到了如何分析科学论文中的实验设计,两者之间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和突兀。这种不连贯性使得我在试图建立知识体系时遇到了阻碍。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构建过程,比如先从基础的词汇和句子理解开始,逐步深入到篇章结构和宏观主题的把握,最后再探讨不同文体的应对之策。现在这种排列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穿行,虽然每一点都很精致,但找不到一条清晰的主干道。而且,书中引用的外部资源链接或推荐书目更新得不够及时,有些资料已经过时,这在快速迭代的知识领域中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希望后续再版时能及时更新这部分内容,以保证其时效性和指导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于通过大量阅读来吸收新知的人,我本想从这本书中寻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找到一个能将我过去零散的阅读经验系统化的框架。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给出的框架似乎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阅读场景的复杂性。例如,它强调保持绝对的专注力,并将一切干扰视为敌人。在现代社会,信息碎片化和多任务并行是常态,我们很难做到完全隔绝外部信息源。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应该是,如何在“有限的专注力”下,通过设置时间边界、使用番茄工作法配合特定的阅读目标,来最大化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书中对阅读速度的讨论也显得有些绝对,似乎速度越快越好。我更关心的是“有效速度”,即在保证信息吸收率和批判性思考的前提下达到的最高速度。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灌输一种“完美阅读者”的标准,而不是帮助我们这些“有缺陷的阅读者”在现实中不断优化。坦白说,我更需要的是一套能适应我当前工作节奏和认知负荷的“实用工具箱”,而不是一套高悬的道德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力求严谨,但整体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对初学者进行理论灌输,而非一位同行在分享心得和交流技巧。它过多地使用了学术性的术语和抽象的描述,比如“元认知监控的动态调整”这类词汇,虽然准确,但对于需要快速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门槛太高。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亲和力、更贴近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好是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个人反思来串联起各个技巧。比如,当讲解如何进行深度提问时,如果能展示一些具体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实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出开放性问题”的口号上,效果会好得多。此外,全书的案例选择似乎过于偏向经典文学或特定的学术领域,对于需要处理大量网络信息、商业报告或技术文档的读者来说,这些案例的迁移性较差,缺乏针对性。如果能增加不同文体、不同信息密度的文本处理实例,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会更广,也更能体现其作为“技能训练”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提供阅读策略方面,显得有些“一刀切”。它似乎假设所有读者都具有相似的认知起点和相似的阅读目的。然而,我每次拿起一本书,我的目的性都是极其明确的:有的是为了娱乐消遣,有的是为了获取某个特定知识点,有的是为了研究某个作者的写作手法。针对这三种不同的目标,我需要的阅读策略应该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虽然提及了“目的性阅读”,但并未提供清晰的“目的-策略”匹配矩阵。我希望看到的是,如果你的目的是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概貌,你应该采用A、B、C三种方法;如果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并内化其核心论点,则应侧重于X、Y、Z技巧。目前的结构,更像是一个堆砌了所有可能技巧的大杂烩,读者需要自己去梳理哪些技巧适用于哪种场景。这反而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担,与追求“快速”和“高效”的初衷背道而驰。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理论骨架很强,但“肌肉”(即具体的、场景化的操作指南)却显得有些单薄和松散,需要读者自行“补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