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和平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精)》中他将资产阶级放在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大视野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和论述。 资产阶级无疑是中国近代的新兴阶级和主体阶级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化身,在它的身上包涵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化的发展程度,也铭刻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轨迹。对它在中国近代所处的状况,及其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所作的努力和所产生的作用、所经历的遭遇进行全面的考察,总结其发展经历、成长程度、正反作用、成败得失的基本状况、特点和经验教训,既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状况和性质;也有助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及其它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关系的**部整体性研究专著,研究视角和方式新颖,为已有研究成果所未见,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作为学术理论著作,学术研究价值很高。
虞和平编著的《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 (精)》为《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第二卷。
主要讲述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的关系。书 稿从实业救国对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经济法规的制定、资产阶级的政府经济决策参与、 商会的发展、中外丝商外交对中国丝业改良的作用、 太平洋会议对中国经济外交的促进及战时工厂内迁的 意义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经济 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分析细致,研究深入; 资料翔实。观点新颖.把资产阶级与近代中国经济与 社会的关系全面地呈现给了读者。
虞和平,浙江宁波人,1948年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76—201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5年起历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1997年评为中国社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现任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现代化史。迄今,已出版著作16种(含合著)、资料书6种、译著3种,发表论文123篇,共计自撰论著842万字。所著先后获有:**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奖三等奖;第六届**图书奖;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奖(2项):江苏省迎接党的“十六大”**读物一等奖。
第一章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潮流与经济民族主义
第一节 实业救国与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一、郑观应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和“商战”论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
三、实业救国论的理性化民族主义观念内涵
第二节 实业救国与经济民族主义行为
一、实业救国的理性化民族主义行为取向
二、收回利权运动与实业救国的**次高潮
三、实业救国的成效与理性化民族主义的现代化意义
第二章 资产阶级与清末民初的经济法规制定
第一节 资产阶级对制定经济法规的参与
一、参与清末时期经济法规制定
二、参与民国时期的经济法规制定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参与经济法规制定的效果
一、政府与商会的合作和互动
二、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的初步建成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政府经济决策参与
第一节 资产阶级对1912年全国工商会议的参与及其影响
一、工商会议上的工商界代表及其改革商政建议
二、工商会议与工商总长刘揆一的施政政策
三、农商总长张謇的经济政策与工商会议精神的体现
第二节 资产阶级对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参与
一、工商界对全国经济会议的参与
二、工商界对全国工商会议的参与
第四章 商会与近代商事仲裁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末时期商会商事仲裁制度的产生
一、商会的商事仲裁职责及其现代性
二、从商事裁判所到商事公断处
第二节 民国时期商会商事仲裁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一、商事公断处的法制化和普及化
二、商事公断处规则的修改
三、商事公断处的推广和作用发挥
第五章 资产阶级与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商会对实业教育的提倡和推进
一、商会对实业教育的思想认识
二、商会敦促政府和工商界发展实业教育
三、商会的兴学育才实践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商人的捐办大学活动
一、辛亥革命催生商人捐办大学的新平台
二、商人捐兴大学教育的动机和投入
三、商人捐兴大学教育的意义
第六章 资产阶级与清末民初民间经济外交的兴起
第一节 世界博览会的民间经济外交功能与中国人的认知
一、早期世界博览会的民间经济外交功能
二、19lO年前中国人对世界博览会经济外交功能的认知
第二节 资产阶级对世界博览会的参与及民间经济外交意义
一、南洋劝业会与民间经济外交的开端
二、巴拿马世博会与中国商人经济外交的进步
第七章 清末民初中美商会的互访和合作
第一节 中美商会和合作意向的产生
一、日本和美国商会代表团的来访
二、中美经济合作项目的提出
第二节 对平等互利**经济合作的寻求
一、中国商人的主观愿望
二、事与愿违的合作结果
第八章 中美丝商外交与中国丝业改良的起步
第一节 中美丝商外交的开始及其意义
一、中美丝商外交的缘起
二、中国丝商参加**次丝绸博览会的意义
第二节 中美丝商外交的进步和作用
一、第二次丝绸博览会与中美丝商外交
二、中美丝商外交对中国丝业改良的作用
第九章 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与商人经济外交的进步
第一节 太平洋商务会议的商人经济外交性质
一、太平洋商务会议的缘起
二、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商人的直接经济外交活动
第二节 中国商人参与太平洋商务会议的作用和意义
一、力图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
二、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的成效与影响
第十章 资产阶级与战时工厂内迁
第一节 上海工商界与工厂内迁
一、上海工商界与工厂内迁的发动
二、工厂内迁中工商界与政府的合作
第二节 工厂内迁的作用和意义
一、厂矿内迁与后方的工业建设
二、工厂内迁与资金内移及后方金融业发展
三、工厂内迁与后方商业发展
四、一次异常的工业化空间传动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充满智力挑战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论述严谨而深刻,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书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理论分析,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也让我的思考不断被激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旧思想观念冲突的章节,那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不同价值观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相互排斥或融合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冲突进行道德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长期影响。书中对教育、媒体等社会机制在转型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变革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我反复琢磨书中关于“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这对于理解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都至关重要。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认知边界的书,它迫使你去质疑既有的观念,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评分读完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掩卷沉思,心中思绪万千。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细的笔触,带领我深入探寻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后的驱动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内在逻辑,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层层剥茧,揭示了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所吸引,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标签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挣扎、以及最终的命运,都深深地烙印在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新旧势力的碰撞,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进行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对多方面史料的整合与辨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时代的洪流。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转型期社会肌理的独特视角,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颇有共鸣的书。尽管我不是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叙述方式却异常吸引人。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挖掘,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变革是如何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在个体的命运中留下印记的。书中关于城市发展和乡村变迁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不同遭遇,也让我思考了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痕与融合。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力图展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整个论证更加严谨和全面。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文化冲击与适应的部分,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困境的交织,至今仍能引发深思。这本书让我对“转型”二字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宏观的经济数据或政治变革,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变迁中,对自我身份、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评分一本沉甸甸的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我尤其喜爱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描绘,这些细节生动而真实,仿佛能够将我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书中关于经济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商业网络的构建,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转型期社会的生动图景。我反复品读书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交织的部分,那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新知的渴求。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连串事件的集合,更是无数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抉择。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变迁,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一个民族的命运。书中对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分配以及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更为隐秘的运行逻辑。我被书中关于一些地方性商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叙述所吸引,这些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剧烈变革中,依然顽强存在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与无奈,而是以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揭示了转型期的阵痛与牺牲。我深思书中关于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探讨,那其中充满了张力与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从中获得许多启发。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书,它让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审视当下,思考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