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主编的《中国近代戏曲史》反映了不同时期近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特点,突出了发展的主脉。全书综述为纲,统领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表演、戏曲音乐、舞台美术、戏曲教育与班社等部分,克服了传统戏曲史著作偏重论述文学剧本的不足,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特点。本书就史论戏,把近代戏曲置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剧烈变动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将“变革”的主线贯穿于近代戏曲百年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空白。
上卷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811)
序 王文章
序 余从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地方戏的繁盛与京剧的形成
第二节 晚清戏曲改良
第三节 西方戏剧的传人
第二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上)
第一节 梆子声腔剧种的兴盛
第二节 皮簧声腔剧种的繁荣
第三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下)
第一节 多声腔剧种的形成
第二节 古老剧种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祭祀仪式剧的延续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
第一节 西藏藏戏
第二节 黄南藏戏
第三节 蒙古戏、维吾尔剧
第四节 侗剧、傣剧、壮剧、吹吹腔和布依戏
第五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从案头文学向“场上之曲”转变
第二节 保守封闭向关注现实转变
第三节 京剧主要剧作的特点
第六章 行当体制与表演流派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繁荣
第二节 汉剧与末、净、生、旦、丑等行当体制
第三节 秦腔等梆子腔戏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第四节 京剧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第五节 表演流派的形成
第六节 女伶再度兴起
第七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戏曲音乐迈向近代
第二节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多声腔剧种音乐的融合及其变异
第八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
第一节 灯彩戏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第九章 民间戏曲班社与宫廷演出机构
第一节 戏曲班社与演出方式
第二节 主要戏班
第三节 宫廷演出
中卷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1912-1937)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戏曲改良的进展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戏曲论争
第三节 近代戏曲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 戏曲在台湾地区的流布
第二章 民间小戏的兴旺
第一节 秧歌戏
第二节 道情戏
第三节 二人台、二人转
第四节 花鼓滩簧戏
第五节 黄梅采茶戏
第六节 花灯戏
第三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川剧剧作家群
第二节 易俗社作家群
第三节 杨韵谱与奎德社
第四节 成兆才及其剧本创作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成就
第一节 生旦并重流派纷呈
第二节 王瑶卿与四大名旦
第三节 欧阳予倩
第四节 前四大须生
第五节 麒麟童与关东唐
第六节 武生、小生流派及其他
第七节 净、丑行流派及其他
第八节 汉剧的主要表演艺术流派
第九节 秦腔几位**演员的表演风格
第十节 川剧几位**演员的表演特征
第十一节 粤剧两大表演艺术流派
第五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戏曲音乐的变化
第二节 京剧音乐结构体制的完善
第三节 粤剧音乐的一场革命
第六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与发展
第一节 多种艺术形式对传统舞台的冲击
第二节 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景物造型的变革
第七章 戏曲班社与教育
第一节 演出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戏曲教育
下卷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1949)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近代戏曲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国统区的戏曲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艰难生存与斗争中的沦陷区戏曲
第四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戏曲改革
第二章 新兴剧种的勃兴
第一节 评剧
第二节 越剧
第三节 其他新兴剧种
第三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
第二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创作
第三节 近代戏曲学的建立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京剧表演的新流派
第二节 越剧编导制的建立和表演流派的形成
第五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传统与近代并存
第二节 从滩簧音乐到沪剧音乐的变化
第三节 越剧音乐
第四节 曲剧音乐的演化过程
第五节 评剧音乐的形成
第六节 楚剧音乐的形成
第七节 近代戏曲音乐小结
第六章 舞台美术
第一节 越剧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奎德社舞台演出状况
第三节 延安根据地的戏曲舞台美术
第七章 戏曲教育及其他
第一节 科班与学校教育体制并行发展
第二节 戏曲习俗
中国近代戏曲史大事记
参考文献要目
跋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我对中国近代戏曲的全新认知大门!我一直以为戏曲就停留在古代的那些经典剧目里,没想到在近代,它经历了一场如此波澜壮阔的变革。作者旁征博引,从清末的传统戏曲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到民国时期新剧、话剧的兴起,再到京剧、昆曲等传统剧种如何吸收西学、改良创新,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尤其是关于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如何将京剧推向世界,以及他们与时代背景下复杂政治、社会力量的互动,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戏曲发展的背后逻辑,探讨了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自我认同与重塑。读完第一卷,我才真正理解了“戏曲”这两个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评分当我拿到这套《中国近代戏曲史》时,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在近代发展的细微差异,比如京剧的京腔京韵如何风靡全国,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如何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都让我大开眼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剧本创作、表演艺术、音乐唱腔等具体艺术形式演变的同时,也始终将它们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比如,探讨了近代报刊杂志对戏曲评论的兴起,以及这些评论如何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和剧团的生存发展。那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到艺术,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让我对中国近代戏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充满激情的戏曲研究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谈。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之扎实,对学术观点的阐释之清晰,都让我叹为观止。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提出的独特视角所启发。例如,书中对“明星制”在近代戏曲界的出现及其影响的分析,以及对戏曲教育体系建立过程的梳理,都让我看到了近代戏曲在走向专业化、制度化过程中的努力与挑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穿插的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和轶闻趣事,这些细节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艺术家们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戏曲了解不多,甚至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是,《中国近代戏曲史》这套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讲述了戏曲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作者并没有回避戏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境,比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以及政治力量对戏曲的干预等等。正是因为作者的坦诚和深入,我才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近代戏曲图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戏曲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发展的艺术形式。
评分这是一套让我心潮澎湃的书。读它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舞台上传来的咿呀唱腔,看到演员们在灯光下的身影,感受到那个时代观众们的热情与期待。作者在梳理戏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观众在戏曲生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观众的构成、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书中关于戏曲商业化运作的探讨,以及不同时期剧团的经营模式,都让我看到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另一面。此外,作者对戏曲与电影、广播等新兴媒体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也让我惊叹于戏曲在近代社会中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
评分拿到《中国近代戏曲史》这套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次纯粹的知识性阅读,但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书中对戏曲艺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剖析,让我对戏曲的社会功能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近代戏曲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成为社会批判、民意表达乃至民族觉醒的重要媒介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曲中“政治腔”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艺术与政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戏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社会信息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近代戏曲史》这套书的内容之丰富、分析之深刻,让我数次掩卷沉思。作者在追溯中国近代戏曲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视角。书中对戏曲如何吸收、借鉴西方戏剧理论和表演技巧的论述,以及在“国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戏曲所扮演的角色,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开放与融合。作者对于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其影响的探讨,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阅读《中国近代戏曲史》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以其精湛的笔触,将近代中国戏曲的百态人生展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那些为了艺术而坚守、为改革而奋斗的戏曲人物所感动,也对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起伏跌宕的剧团命运感到唏嘘。书中对戏曲剧场空间演变、舞台技术革新以及服装、道具、化妆等细节的描写,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让我对舞台艺术的整体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部戏曲史,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画卷。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戏曲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性和张力的过程。作者在梳理近代戏曲史时,并没有采用一种单一的、宏大叙事的模式,而是细致地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轨迹。书中对于一些被忽视的戏曲形式和重要人物的挖掘,让我看到了近代戏曲史研究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探讨戏曲与社会思潮、政治运动之间关系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和辩证思维,这让我得以更客观地理解戏曲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近代戏曲史》,我才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将戏曲视为一个封闭的、自娱自乐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环境中进行考察。书中关于戏曲如何回应社会变革、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深入探讨,都让我看到了戏曲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剧目、表演实践时,所展现出的对艺术的敏感和对历史的敬畏,这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