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核安全設備鑒定 | ||
| 作者: | 王英 | 開本: | |
| YJ: | 59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 =CY部 | 齣版時間 | 2016-03 |
| 書號: | 9787111523277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設備鑒定概述
1.1設備鑒定的基本概念
1.2設備鑒定方法
1.3設備鑒定過程
1.4設備鑒定有關的法規和標準
1.5設備鑒定的發展
D2章設備使用條件及其影響
2.1概述
2.2設備使用條件
2.2.1使用條件的分類
2.2.2正常和異常運行條件
2.2.3設計基準事件條件
2.3環境或運行載荷及其影響
2.3.1概述
2.3.2溫度
2.3.3輻照
2.3.4氣壓
2.3.5濕度、潮濕和水噴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學製劑
2.3.9振動和地震
2.3.10設備運行
2.4小結
D3章鑒定程序
3.1概述
3.2設計與執照申請基準
3.2.1設計準則要求
3.2.2執照申請
核安全設備鑒定
目錄
3.3鑒定設備
3.3.1鑒定設備的標識
3.3.2鑒定樣品的選擇
3.3.3接口/輔助設備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標
3.3.6使用條件
3.3.7安裝要求
3.4鑒定目標及要求
3.4.1鑒定壽命目標
3.4.2裕度
3.4.3驗收準則
3.4.4老化機理評定
3.4.5維護和更換要求
3.5鑒定方法選擇
3.5.1鑒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試驗法
3.5.3分析論證法
3.5.4運行經驗法
3.5.5組閤法
3.6和緩環境和嚴酷環境
3.6.1和緩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6.2嚴酷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7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儀控設備鑒定
3.7.1設備特點
3.7.2鑒定要求
3.7.3EMC鑒定要求
3.8小結
D4章老化效應評估
4.1概述
4.2老化載荷、老化機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載荷和老化機理
4.2.2老化機理及其故障模式
4.3顯著老化機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鑒定壽命
4.5.1鑒定壽命的確定
4.5.2和緩環境設備的鑒定壽命
4.5.3保持鑒定壽命/狀態的EQ維護
4.5.4狀態監測
4.5.5環境監測
4.5.6鑒定壽命的重新評價
4.5.7庫存壽命
4.6小結
D5章抗震鑒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擬
5.2.3阻尼
5.2.4抗震類彆
5.2.5抗震設計要求
5.2.6抗震等級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鑒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選擇
5.4抗震鑒定程序
5.5型式試驗法
5.5.1概述
5.5.2抗震鑒定試驗步驟
5.5.3抗震試驗裝置
5.5.4試驗試件要求
5.5.5安裝要求
5.5.6測點布置要求
5.5.7抗震鑒定試驗準備
5.5.8抗震試驗方法
5.5.9試驗評定
5.6分析法
5.6.1介紹
5.6.2動力法
5.6.3靜力法
5.7分析與試驗結閤
5.7.1復雜大型設備
5.7.2相似設備的外推
5.8運行經驗法
5.9鑒定文檔
5.9.1型式試驗法
5.9.2分析法
5.9.3運行經驗法
5.10小結
D6章電磁兼容性鑒定
6.1概述
6.2電磁兼容標準和法規要求
6.2.1美國EMC標準和法規
6.2.2歐洲EMC標準和法規
6.2.3我國EMC標準和法規
6.3鑒定試驗程序
6.3.1EMC抗擾度試驗選擇原則研究
6.3.2嚴酷度等級的選擇
6.3.3抗擾度試驗分類
6.3.4靜電放電抗擾度
6.3.5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6.3.6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
6.3.7浪湧(衝擊)抗擾度
6.3.8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
6.3.9工頻磁場抗擾度
6.3.10脈衝磁場抗擾度
6.3.11阻尼振蕩磁場抗擾度
6.3.12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跌落抗擾度
6.3.13諧波、諧間波抗擾度
6.3.140~150kHz共模傳導騷擾抗擾度
6.3.15傳導發射
6.3.16輻射發射
6.4電磁兼容評估及實現
6.4.1EMC試驗判據
6.4.2電磁兼容評估
6.4.3電磁兼容設計和故障診斷
6.4.4核安全設備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鑒定文檔
6.5.1設備鑒定樣機技術規範書要素
6.5.2設備鑒定大綱要素
6.5.3試驗計劃要素
6.5.4試驗報告要素
6.5.5設備、係統關鍵EMC性能
6.5.6設備安裝驗收要素
D7章安全軟件驗證和確認
7.1概述
7.2軟件V&V;標準規範
7.2.1IEC標準
7.2.2IEEE標準體係
7.2.3美國RG導則
7.3軟件V&V;生命周期及過程
7.3.1軟件分類方法
7.3.2安全軟件V&V;生命周期
7.3.3軟件編碼
7.3.4軟件測試
7.3.5可追蹤性分析
7.4軟件V&V;配置管理
7.5軟件V&V;文檔
7.5.1軟件質量保證大綱
7.5.2軟件V&V;大綱
7.5.3軟件配置管理大綱
7.5.4軟件V&V;報告
D8章機械設備鑒定
8.1概述
8.2鑒定目的
8.3機械設備分類
8.4試驗件的選擇
8.5鑒定步驟和方法
8.6基準試驗
8.7老化試驗
8.7.1輻照老化試驗
8.7.2熱老化試驗
8.7.3濕熱循環試驗
8.7.4運行老化試驗
8.7.5振動老化試驗
8.8地震試驗
8.8.1概述
8.8.2動態特性探查試驗
8.8.3地震試驗準備
8.8.4地震試驗方法
8.9事故環境試驗
8.9.1事故工況下的輻照試驗
8.9.2事故工況下的環境試驗
8.10鑒定試驗後的功能試驗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數學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運行經驗法
8.14鑒定結論
8.15小結
D9章設備鑒定的質量保證
9.1核安全質量保證的特點
9.2設備鑒定中的責任
9.3設備鑒定要求的傳遞
9.3.1設計輸入與設計輸齣
9.3.2標準要求的傳遞
9.3.3質量標準的傳遞與質量保證分級
9.4設備鑒定實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設備鑒定典型案例
10.1儀錶和控製係統鑒定
10.1.1鑒定分類
10.1.2鑒定試驗項目
10.1.3質量鑒定程序
10.1.4基準試驗
10.1.5正常環境下J限值試驗
10.1.6老化試驗
10.1.7模擬事故工況試驗
10.1.8安全級軟件的驗證和確認(V&V)
10.21E級交流電動機鑒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電池鑒定
10.3.1總述
10.3.21E級蓄電池鑒定要求
10.3.3使用條件
10.3.4老化
10.3.5鑒定方法
10.4電纜鑒定
10.4.1概述
10.4.2鑒定
10.4.3鑒定試驗
10.5安全級乾式變壓器鑒定
10.5.1概述
10.5.2鑒定要求
10.5.3型式試驗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發電機組鑒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發電機組鑒定標準
10.6.3工廠試驗
10.6.4柴油發電機組鑒定試驗
附錄術語與定義
參考文獻
這套書我大概花瞭兩個月的時間纔啃下來,著實是費瞭我一番功夫。初拿到這套書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體量和嚴謹的排版所震撼,心裏就暗暗打鼓,感覺要走一段崎嶇的路瞭。書的封麵設計很樸實,一點不花哨,這倒是符閤它內容的調性,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追求視覺效果的書。翻開第一頁,一股撲麵而來的專業感就讓我敬畏有加,各種術語、模型、計算公式層齣不窮,而且很多都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感覺像是重新迴到瞭大學課堂,需要從頭開始理解。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設計基準事故”和“喪失全部安全功能”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這些極端的、概率極低的事件,並由此推導齣一係列嚴苛的設計要求和驗證方法,看得我冷汗直流,也為核電站的安全運行付齣瞭多少心血而感到由衷的敬佩。書裏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雖然一開始看得我頭暈眼花,但細細品味,又能發現其中蘊含的邏輯嚴密性和係統性,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滴水不漏,確保瞭萬無一失。有時候,我會反復閱讀同一章節,試圖理解作者是如何從一個宏觀的安全理念,一步步分解到具體的設備要求,再到最終的鑒定流程,這種深入骨髓的嚴謹態度,讓我對核安全有瞭全新的認知。
評分我花瞭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瞭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過程確實充滿挑戰,但同時也收獲頗豐。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裏麵隱藏著許多關於“如何確保萬無一失”的智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測試與驗證”的章節感到震撼。作者詳細描述瞭各種嚴苛的測試程序,從零部件到整個係統,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瞭反復的檢驗和模擬。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嚴謹,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核電站的建設周期會如此漫長,以及為什麼它的建設成本會如此高昂。它讓我明白瞭,安全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通過無數次的實踐和檢驗來鑄就的。書中還提到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從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運行到最終的退役,每一個階段都有嚴格的安全要求。這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讓我認識到,核安全不僅僅是某個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産業鏈條的協同努力。這本書讓我對核電站的安全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那些為保障人類安全而默默奉獻的工程師們緻以崇高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料。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指南,充斥著各種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公式。然而,當我沉下心來閱讀後,我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深厚的哲學思考。作者在探討核安全設備鑒定標準時,不僅僅是在列舉技術要求,更是在闡述一種“風險哲學”和“責任倫理”。他反復強調,核安全是人類智慧與大自然力量之間的一場博弈,而鑒定就是這場博弈中至關重要的“規則製定者”。書中關於“設計裕量”和“保守原則”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在不確定性麵前,人類是如何通過審慎和預見來降低風險的。作者沒有迴避核能的潛在危險,反而以一種直麵現實的態度,詳細剖析瞭可能齣現的各種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坦誠和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對作者和這本書充滿瞭信任。它讓我明白,核安全設備鑒定不僅僅是為瞭滿足法規要求,更是為瞭守護人類文明的未來,是一項承載著重大使命的任務。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是被它的標題所吸引,覺得這大概是一本講解核反應堆如何工作的科普讀物。結果翻開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它更像是關於“安全”的“安全”的書,一本關於如何確保“確保安全”的“確保安全”的書。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一開始讓我有些跟不上,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圍繞著“獨立性”、“冗餘性”和“多樣性”這幾個關鍵詞展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核電站會有那麼多重復的設備,以及為什麼這些設備要采用不同的技術原理。作者用非常詳實的數據和圖錶,來論證這些設計原則的必要性,每一個結論都有堅實的數據支撐,讓人不得不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獨立核算”和“獨立失效”的概念印象深刻,這讓我意識到,在設計一套復雜的係統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意外情況,並采取措施防止一個環節的失效影響到其他環節。這種對“極端情況”的極緻追求,的確是核安全領域獨有的特色,也是它令人肅然起敬的原因。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撰寫一份關於高風險工業設施安全評估的報告而頭疼,尋找一些權威的參考資料。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及時雨。雖然它的名字聽起來專業性很強,但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它所探討的理念和方法,其實有著更廣泛的應用價值。書中關於風險分析和不確定性量化的部分,給瞭我很多啓發。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更直觀地理解不同類型設備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模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老化管理”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定期的檢查、維護和適時的更換,來確保設備在長期的運行過程中依然能夠保持其安全性能。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很多需要長期維護的精密儀器,雖然領域不同,但其背後的管理邏輯是相通的。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核安全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持續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責任、關於敬畏生命的教科書,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深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