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核安全设备鉴定 | ||
| 作者: | 王英 | 开本: | |
| YJ: | 5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3 |
| 书号: | 978711152327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设备鉴定概述
1.1设备鉴定的基本概念
1.2设备鉴定方法
1.3设备鉴定过程
1.4设备鉴定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1.5设备鉴定的发展
D2章设备使用条件及其影响
2.1概述
2.2设备使用条件
2.2.1使用条件的分类
2.2.2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
2.2.3设计基准事件条件
2.3环境或运行载荷及其影响
2.3.1概述
2.3.2温度
2.3.3辐照
2.3.4气压
2.3.5湿度、潮湿和水喷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学制剂
2.3.9振动和地震
2.3.10设备运行
2.4小结
D3章鉴定程序
3.1概述
3.2设计与执照申请基准
3.2.1设计准则要求
3.2.2执照申请
核安全设备鉴定
目录
3.3鉴定设备
3.3.1鉴定设备的标识
3.3.2鉴定样品的选择
3.3.3接口/辅助设备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标
3.3.6使用条件
3.3.7安装要求
3.4鉴定目标及要求
3.4.1鉴定寿命目标
3.4.2裕度
3.4.3验收准则
3.4.4老化机理评定
3.4.5维护和更换要求
3.5鉴定方法选择
3.5.1鉴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试验法
3.5.3分析论证法
3.5.4运行经验法
3.5.5组合法
3.6和缓环境和严酷环境
3.6.1和缓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6.2严酷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7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仪控设备鉴定
3.7.1设备特点
3.7.2鉴定要求
3.7.3EMC鉴定要求
3.8小结
D4章老化效应评估
4.1概述
4.2老化载荷、老化机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载荷和老化机理
4.2.2老化机理及其故障模式
4.3显著老化机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鉴定寿命
4.5.1鉴定寿命的确定
4.5.2和缓环境设备的鉴定寿命
4.5.3保持鉴定寿命/状态的EQ维护
4.5.4状态监测
4.5.5环境监测
4.5.6鉴定寿命的重新评价
4.5.7库存寿命
4.6小结
D5章抗震鉴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拟
5.2.3阻尼
5.2.4抗震类别
5.2.5抗震设计要求
5.2.6抗震等级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鉴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选择
5.4抗震鉴定程序
5.5型式试验法
5.5.1概述
5.5.2抗震鉴定试验步骤
5.5.3抗震试验装置
5.5.4试验试件要求
5.5.5安装要求
5.5.6测点布置要求
5.5.7抗震鉴定试验准备
5.5.8抗震试验方法
5.5.9试验评定
5.6分析法
5.6.1介绍
5.6.2动力法
5.6.3静力法
5.7分析与试验结合
5.7.1复杂大型设备
5.7.2相似设备的外推
5.8运行经验法
5.9鉴定文档
5.9.1型式试验法
5.9.2分析法
5.9.3运行经验法
5.10小结
D6章电磁兼容性鉴定
6.1概述
6.2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要求
6.2.1美国EMC标准和法规
6.2.2欧洲EMC标准和法规
6.2.3我国EMC标准和法规
6.3鉴定试验程序
6.3.1EMC抗扰度试验选择原则研究
6.3.2严酷度等级的选择
6.3.3抗扰度试验分类
6.3.4静电放电抗扰度
6.3.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6.3.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6.3.7浪涌(冲击)抗扰度
6.3.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6.3.9工频磁场抗扰度
6.3.10脉冲磁场抗扰度
6.3.11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6.3.12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跌落抗扰度
6.3.13谐波、谐间波抗扰度
6.3.140~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6.3.15传导发射
6.3.16辐射发射
6.4电磁兼容评估及实现
6.4.1EMC试验判据
6.4.2电磁兼容评估
6.4.3电磁兼容设计和故障诊断
6.4.4核安全设备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鉴定文档
6.5.1设备鉴定样机技术规范书要素
6.5.2设备鉴定大纲要素
6.5.3试验计划要素
6.5.4试验报告要素
6.5.5设备、系统关键EMC性能
6.5.6设备安装验收要素
D7章安全软件验证和确认
7.1概述
7.2软件V&V;标准规范
7.2.1IEC标准
7.2.2IEEE标准体系
7.2.3美国RG导则
7.3软件V&V;生命周期及过程
7.3.1软件分类方法
7.3.2安全软件V&V;生命周期
7.3.3软件编码
7.3.4软件测试
7.3.5可追踪性分析
7.4软件V&V;配置管理
7.5软件V&V;文档
7.5.1软件质量保证大纲
7.5.2软件V&V;大纲
7.5.3软件配置管理大纲
7.5.4软件V&V;报告
D8章机械设备鉴定
8.1概述
8.2鉴定目的
8.3机械设备分类
8.4试验件的选择
8.5鉴定步骤和方法
8.6基准试验
8.7老化试验
8.7.1辐照老化试验
8.7.2热老化试验
8.7.3湿热循环试验
8.7.4运行老化试验
8.7.5振动老化试验
8.8地震试验
8.8.1概述
8.8.2动态特性探查试验
8.8.3地震试验准备
8.8.4地震试验方法
8.9事故环境试验
8.9.1事故工况下的辐照试验
8.9.2事故工况下的环境试验
8.10鉴定试验后的功能试验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数学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运行经验法
8.14鉴定结论
8.15小结
D9章设备鉴定的质量保证
9.1核安全质量保证的特点
9.2设备鉴定中的责任
9.3设备鉴定要求的传递
9.3.1设计输入与设计输出
9.3.2标准要求的传递
9.3.3质量标准的传递与质量保证分级
9.4设备鉴定实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设备鉴定典型案例
10.1仪表和控制系统鉴定
10.1.1鉴定分类
10.1.2鉴定试验项目
10.1.3质量鉴定程序
10.1.4基准试验
10.1.5正常环境下J限值试验
10.1.6老化试验
10.1.7模拟事故工况试验
10.1.8安全级软件的验证和确认(V&V)
10.21E级交流电动机鉴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电池鉴定
10.3.1总述
10.3.21E级蓄电池鉴定要求
10.3.3使用条件
10.3.4老化
10.3.5鉴定方法
10.4电缆鉴定
10.4.1概述
10.4.2鉴定
10.4.3鉴定试验
10.5安全级干式变压器鉴定
10.5.1概述
10.5.2鉴定要求
10.5.3型式试验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发电机组鉴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发电机组鉴定标准
10.6.3工厂试验
10.6.4柴油发电机组鉴定试验
附录术语与定义
参考文献
这套书我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啃下来,着实是费了我一番功夫。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心里就暗暗打鼓,感觉要走一段崎岖的路了。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一点不花哨,这倒是符合它内容的调性,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追求视觉效果的书。翻开第一页,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感就让我敬畏有加,各种术语、模型、计算公式层出不穷,而且很多都不是我熟悉的领域,感觉像是重新回到了大学课堂,需要从头开始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设计基准事故”和“丧失全部安全功能”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这些极端的、概率极低的事件,并由此推导出一系列严苛的设计要求和验证方法,看得我冷汗直流,也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付出了多少心血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书里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虽然一开始看得我头晕眼花,但细细品味,又能发现其中蕴含的逻辑严密性和系统性,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滴水不漏,确保了万无一失。有时候,我会反复阅读同一章节,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宏观的安全理念,一步步分解到具体的设备要求,再到最终的鉴定流程,这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态度,让我对核安全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撰写一份关于高风险工业设施安全评估的报告而头疼,寻找一些权威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及时雨。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专业性很强,但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所探讨的理念和方法,其实有着更广泛的应用价值。书中关于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量化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设备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老化管理”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定期的检查、维护和适时的更换,来确保设备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其安全性能。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需要长期维护的精密仪器,虽然领域不同,但其背后的管理逻辑是相通的。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核安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责任、关于敬畏生命的教科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觉得这大概是一本讲解核反应堆如何工作的科普读物。结果翻开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关于“安全”的“安全”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确保“确保安全”的“确保安全”的书。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一开始让我有些跟不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围绕着“独立性”、“冗余性”和“多样性”这几个关键词展开,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核电站会有那么多重复的设备,以及为什么这些设备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原理。作者用非常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来论证这些设计原则的必要性,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数据支撑,让人不得不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独立核算”和“独立失效”的概念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在设计一套复杂的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意外情况,并采取措施防止一个环节的失效影响到其他环节。这种对“极端情况”的极致追求,的确是核安全领域独有的特色,也是它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料。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指南,充斥着各种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然而,当我沉下心来阅读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哲学思考。作者在探讨核安全设备鉴定标准时,不仅仅是在列举技术要求,更是在阐述一种“风险哲学”和“责任伦理”。他反复强调,核安全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力量之间的一场博弈,而鉴定就是这场博弈中至关重要的“规则制定者”。书中关于“设计裕量”和“保守原则”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在不确定性面前,人类是如何通过审慎和预见来降低风险的。作者没有回避核能的潜在危险,反而以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详细剖析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作者和这本书充满了信任。它让我明白,核安全设备鉴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法规要求,更是为了守护人类文明的未来,是一项承载着重大使命的任务。
评分我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过程确实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收获颇丰。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里面隐藏着许多关于“如何确保万无一失”的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测试与验证”的章节感到震撼。作者详细描述了各种严苛的测试程序,从零部件到整个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检验和模拟。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严谨,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核电站的建设周期会如此漫长,以及为什么它的建设成本会如此高昂。它让我明白了,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检验来铸就的。书中还提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从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到最终的退役,每一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安全要求。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认识到,核安全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努力。这本书让我对核电站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那些为保障人类安全而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