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核安全设备鉴定 | ||
| 作者: | 王英 | 开本: | |
| YJ: | 5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3 |
| 书号: | 978711152327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设备鉴定概述
1.1设备鉴定的基本概念
1.2设备鉴定方法
1.3设备鉴定过程
1.4设备鉴定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1.5设备鉴定的发展
D2章设备使用条件及其影响
2.1概述
2.2设备使用条件
2.2.1使用条件的分类
2.2.2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
2.2.3设计基准事件条件
2.3环境或运行载荷及其影响
2.3.1概述
2.3.2温度
2.3.3辐照
2.3.4气压
2.3.5湿度、潮湿和水喷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学制剂
2.3.9振动和地震
2.3.10设备运行
2.4小结
D3章鉴定程序
3.1概述
3.2设计与执照申请基准
3.2.1设计准则要求
3.2.2执照申请
核安全设备鉴定
目录
3.3鉴定设备
3.3.1鉴定设备的标识
3.3.2鉴定样品的选择
3.3.3接口/辅助设备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标
3.3.6使用条件
3.3.7安装要求
3.4鉴定目标及要求
3.4.1鉴定寿命目标
3.4.2裕度
3.4.3验收准则
3.4.4老化机理评定
3.4.5维护和更换要求
3.5鉴定方法选择
3.5.1鉴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试验法
3.5.3分析论证法
3.5.4运行经验法
3.5.5组合法
3.6和缓环境和严酷环境
3.6.1和缓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6.2严酷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7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仪控设备鉴定
3.7.1设备特点
3.7.2鉴定要求
3.7.3EMC鉴定要求
3.8小结
D4章老化效应评估
4.1概述
4.2老化载荷、老化机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载荷和老化机理
4.2.2老化机理及其故障模式
4.3显著老化机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鉴定寿命
4.5.1鉴定寿命的确定
4.5.2和缓环境设备的鉴定寿命
4.5.3保持鉴定寿命/状态的EQ维护
4.5.4状态监测
4.5.5环境监测
4.5.6鉴定寿命的重新评价
4.5.7库存寿命
4.6小结
D5章抗震鉴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拟
5.2.3阻尼
5.2.4抗震类别
5.2.5抗震设计要求
5.2.6抗震等级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鉴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选择
5.4抗震鉴定程序
5.5型式试验法
5.5.1概述
5.5.2抗震鉴定试验步骤
5.5.3抗震试验装置
5.5.4试验试件要求
5.5.5安装要求
5.5.6测点布置要求
5.5.7抗震鉴定试验准备
5.5.8抗震试验方法
5.5.9试验评定
5.6分析法
5.6.1介绍
5.6.2动力法
5.6.3静力法
5.7分析与试验结合
5.7.1复杂大型设备
5.7.2相似设备的外推
5.8运行经验法
5.9鉴定文档
5.9.1型式试验法
5.9.2分析法
5.9.3运行经验法
5.10小结
D6章电磁兼容性鉴定
6.1概述
6.2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要求
6.2.1美国EMC标准和法规
6.2.2欧洲EMC标准和法规
6.2.3我国EMC标准和法规
6.3鉴定试验程序
6.3.1EMC抗扰度试验选择原则研究
6.3.2严酷度等级的选择
6.3.3抗扰度试验分类
6.3.4静电放电抗扰度
6.3.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6.3.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6.3.7浪涌(冲击)抗扰度
6.3.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6.3.9工频磁场抗扰度
6.3.10脉冲磁场抗扰度
6.3.11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6.3.12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跌落抗扰度
6.3.13谐波、谐间波抗扰度
6.3.140~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6.3.15传导发射
6.3.16辐射发射
6.4电磁兼容评估及实现
6.4.1EMC试验判据
6.4.2电磁兼容评估
6.4.3电磁兼容设计和故障诊断
6.4.4核安全设备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鉴定文档
6.5.1设备鉴定样机技术规范书要素
6.5.2设备鉴定大纲要素
6.5.3试验计划要素
6.5.4试验报告要素
6.5.5设备、系统关键EMC性能
6.5.6设备安装验收要素
D7章安全软件验证和确认
7.1概述
7.2软件V&V;标准规范
7.2.1IEC标准
7.2.2IEEE标准体系
7.2.3美国RG导则
7.3软件V&V;生命周期及过程
7.3.1软件分类方法
7.3.2安全软件V&V;生命周期
7.3.3软件编码
7.3.4软件测试
7.3.5可追踪性分析
7.4软件V&V;配置管理
7.5软件V&V;文档
7.5.1软件质量保证大纲
7.5.2软件V&V;大纲
7.5.3软件配置管理大纲
7.5.4软件V&V;报告
D8章机械设备鉴定
8.1概述
8.2鉴定目的
8.3机械设备分类
8.4试验件的选择
8.5鉴定步骤和方法
8.6基准试验
8.7老化试验
8.7.1辐照老化试验
8.7.2热老化试验
8.7.3湿热循环试验
8.7.4运行老化试验
8.7.5振动老化试验
8.8地震试验
8.8.1概述
8.8.2动态特性探查试验
8.8.3地震试验准备
8.8.4地震试验方法
8.9事故环境试验
8.9.1事故工况下的辐照试验
8.9.2事故工况下的环境试验
8.10鉴定试验后的功能试验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数学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运行经验法
8.14鉴定结论
8.15小结
D9章设备鉴定的质量保证
9.1核安全质量保证的特点
9.2设备鉴定中的责任
9.3设备鉴定要求的传递
9.3.1设计输入与设计输出
9.3.2标准要求的传递
9.3.3质量标准的传递与质量保证分级
9.4设备鉴定实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设备鉴定典型案例
10.1仪表和控制系统鉴定
10.1.1鉴定分类
10.1.2鉴定试验项目
10.1.3质量鉴定程序
10.1.4基准试验
10.1.5正常环境下J限值试验
10.1.6老化试验
10.1.7模拟事故工况试验
10.1.8安全级软件的验证和确认(V&V)
10.21E级交流电动机鉴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电池鉴定
10.3.1总述
10.3.21E级蓄电池鉴定要求
10.3.3使用条件
10.3.4老化
10.3.5鉴定方法
10.4电缆鉴定
10.4.1概述
10.4.2鉴定
10.4.3鉴定试验
10.5安全级干式变压器鉴定
10.5.1概述
10.5.2鉴定要求
10.5.3型式试验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发电机组鉴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发电机组鉴定标准
10.6.3工厂试验
10.6.4柴油发电机组鉴定试验
附录术语与定义
参考文献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核安全设备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到报废,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鉴定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检测手段,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原理、优劣以及适用范围,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书中还涉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这让我了解到,核安全鉴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规范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且能够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鉴定现场,亲历着每一个决策的产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专业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烫金的书名“核安全设备鉴定”,瞬间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能源领域,尤其是核能技术稍有了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核电站的安全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那些看不见的“守护者”——核安全设备,其鉴定过程更是充满了神秘感。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深入浅出地剖析核安全设备的严谨鉴定流程?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关键的检测技术和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关于核电站安全幕后的诸多疑问,让我了解到,那些精密复杂的设备是如何被层层把关,最终确保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展现出鉴定过程中的挑战与智慧,以及背后默默奉献的专业人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扇窗,让我窥见核安全领域那严谨、科学、且至关重要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一直以为核安全设备鉴定仅仅是机械的检测和参数的对比,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了解到,鉴定工作远不止于此,更包含了对材料科学、工程学、甚至心理学的深刻理解。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鉴定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跨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精准的判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鉴定工程师们在面对潜在风险时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素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严谨的流程和科学的方法,将风险降至最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核安全并非一个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无数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和不懈努力。它让我对那些守护着核能安全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前瞻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不仅回顾了核安全设备鉴定的发展历程,更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核安全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核安全技术未来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意识到,未来的鉴定工作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潜在的风险。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的启发,更引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让我对核能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次令人振奋的知识探索之旅。它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将核安全设备鉴定的复杂性一一呈现。书中对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螺丝、管道,甚至是细微的焊接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核能领域的极致体现。特别是关于设备失效分析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各种潜在的失效模式,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让我对核电站的安全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性的事件,通过回顾过去的教训,来强调严谨鉴定的重要性,这种叙事方式极具警示意义,也让我更加敬畏核能技术的强大力量和潜在风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智慧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