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挑战三部曲”系列之一《孩子:挑战》 中译版销售逾20万册之后,三联生活书店原班人员引进推出同系列经典《教师:挑战》。
《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鲁道夫德雷克斯?挑战系列,心理学宝典,现代教育必读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孩子教育的全部。
接受过心理学培训的教师,才能灵活地应对教室里的每个孩子。全书充满智慧,帮助教师既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科知识的传递,又能防止并纠正孩子在教室里的不适应行为,比如焦躁不安、不服管教、喜欢挑衅等。
所有可以赢得孩子信任、理解孩子、给孩子指出方向的人都可以帮助孩子改变方向。《教师:挑战》指导教师关注孩子心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整和改进孩子。全书有大量的课堂实例,真实展示孩子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与行为特点,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动力分析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获得学校里的成功。
德雷克斯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教师:挑战》是德雷克斯儿童教育心理学经典,书中提到的课堂心理动力分析与群体心理对父母有同样的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孩子:挑战》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基于此,德雷克斯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长!《孩子:挑战》,不仅能带你一步步跳脱出来反观自己的育儿方式,也能帮你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学习永不嫌迟!
《婚姻:挑战》是两性心理学经典著作,它是*早的一本明确将关注点引向婚姻问题的书。它不仅解决了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中“挑战”这个问题,还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怎么当丈夫,女人怎么当妻子;如果希望爱情之树长青,如何呵护它。这套理解婚姻的方法体系,即辨别相互的误解、错误观念、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以及训练必要人际关系技能,不仅适宜于每对伴侣采取补救措施,而且也适用于婚前伴侣、婚姻富足的家庭和家庭教育中的预防。种种经营婚姻关系的新方式,正是以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两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人们能够平等地一起生活。
《教师:挑战》是德雷克斯儿童教育心理学经典著作。如今传统的型的教育理念正在被抛弃,老师处于更复杂的境况中,为此心理学知识与方法成为必要,它帮助老师了解孩子,认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而使用内部激励的方法取代外部压力来教育孩子,达成教育的自然结果。尤其是面对那些有不良行为和情感认知障碍的孩子,这些教室里的心理学能让老师更从容而有效的应对。
作者简介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923 年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德雷克斯与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与儿童咨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
目 录《孩子挑战》
第一章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12
第二章 了解孩子/24
第三章 鼓励/56
第四章 孩子的错误目标/82
第五章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96
第六章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108
第七章 坚定而非强硬/122
第八章 对孩子表现尊重/130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138
第十章 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148
第十一章 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154
第十二章 保持规律/168
第十三章 花时间训练/174
第十四章 赢得合作/182
第十五章 避免给予过度关注/196
第十六章 避免权力之争/204
第十七章 退出冲突/216
第十八章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226
第十九章 不要“赶苍蝇”/238
第二十章 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242
第二十一章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252
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260
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268
第二十四章 不参与战争/278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惧的影响/296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308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324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340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346
第三十章 一视同仁/354
第三十一章 倾听/360
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语气/366
第三十三章 放松,从容/370
第三十四章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378
第三十五章 一起享受乐趣/386
第三十六章 电视挑战/392
第三十七章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398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408
养育孩子的新原则/415
附 录 使用新方法/416
《婚姻挑战》
第一章
什么是爱?/ 28
情绪的功能/爱是一种情绪/性的功能/
性作为一种工具/浪漫的功能/爱的功能/
作为人生三大任务之一的爱/爱的定义
第二章
两性之间的战争/46
爱的沮丧—— 一个社会问题/ 女性的社会地位/
男科学家的困惑/ 主导性别的四个权利/ 特定的性
权/ 女性的羞怯—— 一种文化要求/“ 男性至上”
的衰落/ 爱是战争/ 现在的混乱/ 支持和反对女
性解放的斗争/ 性别魅力和骑士精神的谬误/ 女性
解放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性的概念/ 74
性特征的社会基础/ 异装癖案例/ 对“优势”性别的模仿/
两性的功能/ 性与社会秩序/ 性与宗教/ 儿童对异性的印象/
儿童对性产生恐惧/ 性的启发/ 儿童早期性探究/ 爱的训练/
青春期/性的三个功能
第四章
伴侣的选择/ 100
无意识的人际沟通/ 配对为个人的秘密期望服务/
过去影响现在/个人品位/ 美丽的意义/ 距离的产
生/ 选择聪明的伴侣/ 给错误方向开“绿灯” / 缺
陷的吸引力/ 生活方式的回应/ 吸引的真正原因/
一见钟情/ 感觉只是可靠的仆人/ 理性是不是合理
的选择依据?/ 逃避婚姻/ 寻找完美/ 欲望与真
正意图/ 反对婚姻/ 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 纠正
错误选择
第五章
一起生活/ 142
社会生活的逻辑/合作的科学/ 对合作的两种态
度:支持或反对/ 关系以互动为基础/ 逻辑价值
VS.心理学意义/ 否决比需求力量更大/ 互不尊重
的根源/ 亲昵行为会妨碍友谊/ 胁迫,却不是坚
定/ 用作武器的逻辑/ 要求,而不是赢得/ 推卸
责任/ 我们决定自己的响应/ 婚姻不是天堂/ 精
神很有价值
第六章
嫉妒/ 170
嫉妒是爱的信号吗?/ 忠诚的问题/ 不忠的原因/
男人与女人之间可能有“友谊”吗?/ 对调情的解
答/ 嫉妒的目的/ 为缺点找借口/ 引起关注与获取
权力/ 报复/ 引起伴侣的嫉妒/ 理解与帮助嫉妒
的伴侣/ 作为精神病学问题的嫉妒/ 克服我们自己
的嫉妒/ 改善,从自己开始
第七章
婚姻问题与冲突/ 200
人类问题的性质/ 事实的主观性/ 婚姻冲突的背
景/ 性的不协调问题/ 满足感需要相互调整/ 态
度比技巧重要/ 爱需要时常呵护/ 每个问题都是
共同任务/ 对方家人是相互的任务/ 经济困难/
作为供养者的男人/ 妻子的战略地位/ 激发新的
兴趣/ 娱乐与参与社会活动/ 失望的真正原因/
找到解决方法/ 婚姻心理咨询服务/ 作为婚姻问
题的离婚/ 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
第八章
生儿育女/ 258
计划生育/ 孩子的功能/ 父亲的功能/ 母亲的功
能/ 母亲的不足/ 抚养孩子时常见的错误/ 对待
孩子的正确方法/ 理解孩子/ 生活方式/ 家庭星
座/ 帮助孩子调整以适应社会生活
第九章
解决性别的困惑/ 304
个体的力量/ 对性的困惑/ 变化方向/ 已改变的婚
姻关系/ 不道德与新道德/ 婚姻困惑是全世界的困
惑/ 社会向平等前进/人类的统一与平等化/ 民主
的生活/ 女性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迈向新文化/
明天的人类/ 一夫一妻制的挑战/ 建设性的态度/
与性和平相处
《教师挑战》
第一部分 基本原则
第一章 教师的角色/ 26
第二章 了解孩子/44
第三章 具体的纠正方法/ 76
第四章 非具体的纠正方法/ 112
第二部分 实际应用
第五章 鼓励/ 152
第六章 自然结果/ 174
第七章 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 196
第八章 改变孩子的目的/ 234
第九章 群体讨论/ 310
第十章 集体情况/ 380
第十一章 有效的步骤/402
结语/464
《父母挑战》
第一部分心理学背景
第一章
父母面临的处境/ 28
爱/焦虑/期望/要求/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父母的
自卑感/父母是受害者/父母对教育有哪些了解/对
教育者进行教育/母亲的地位/父亲的地位/(外)
祖父母的地位
第二章
孩子面临的处境/ 56
人生计划/遗传/社会兴趣(或社会情怀)/社交
不安全感/自卑感和气馁/争取优越感/道德意识/家庭星座
第二部分训练方法
第三章
有效方法/ 92
A. 维持秩序(家庭氛围/遵守内部的权利和义务/
一致性/果断/自然后果)
B. 避免冲突(观察和反思/克制/灵活性/ 激发兴
趣/赢得孩子的信任/缓解局势/撤离)
C. 鼓励(称赞/引导和指示/相互信任/用“可以”
代替“必须”/努力/揭示/儿童群体中的孩子)
D. 家庭会议
第四章
儿童训练中最常见的错误/ 154
娇纵孩子/没有爱/过度喜爱/收回感情/焦虑/吓
唬孩子/过度监督/说话过多/忽视/敦促/索取承
诺/“控制好自己”/报复/要求盲目服从/唠叨/
吹毛求疵/轻视/严酷/羞辱/体罚
第五章
特定的训练情形/ 214
产前调整/最初的经历/喂养/断奶/早期的肌动
活动/如厕训练/最初的独立/生活在成人的世界
中/玩耍/穿衣/说话/洗漱/饮食习惯/帮忙做家务/“被废黜”的孩子/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开
始上学/暂时性的疾病/逆境/外部情形的变化/
不幸事故/家庭纠纷/“隐秘搭档”/性启蒙/通过
适龄的方式对待孩子/青春期/放松父母的束缚
第三部分困难儿童
第六章
理解孩子/ 276
A. 寻求关注机制
积极—建设性方法(“模范”孩子/夸张的责任心/聪明的言辞)
积极—破坏性方法(炫耀/鲁莽冒失/“十万个为什么”/“可怕的小顽童”/不安定)
消极—建设性方法(过度依赖/虚荣)
消极—破坏性方法(羞怯/依赖与懒散/缺乏注意力和毅力/自我放纵和轻浮/焦虑和恐惧/饮食困难/语言障碍)
B. 争取权力[不听话/倔强/发脾气/ 不良习惯(吮拇指、挖鼻孔、咬指甲)/手淫/撒谎/磨蹭]
C. 报复(偷窃/暴力与残酷/尿床)
D. 表现出能力不足(懒惰/愚蠢/“不足”/“粗暴”的消极)
E.病理反应(神经失调/精神失常/病态人格)
第七章
指导与再调整/404
案例分析
哭泣/恐惧/“跷跷板”兄弟/欺凌/“暴君”宝宝/
“可怕的孩子”/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智力迟钝/假迟钝
结论/458
这套书简直是我的“育儿救星”!我是一个新手妈妈,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小脾气”和“大挑战”,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方面,总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不像有些理论书那样晦涩难懂,它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把那些看似无解的亲子冲突情境还原出来,然后循循善诱地给出实际操作的建议。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服管教”反应过度了,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对抗”本身,而不是去探究孩子“为什么想这样做”。它让我学会了放下评判,真正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技巧层面的说教都更有效。现在,我更愿意和女儿进行开放式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下达命令,家庭氛围明显和谐了许多,那种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挫败感和内疚感也大大减轻了。这本书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管教瓶颈期”的父母来说,绝对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而是一种全新的、充满尊重的育儿哲学。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合作精神”而非“权力斗争”,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我必须是权威”的固有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释放。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我阅览了海量的教育心理学书籍,很多理论在象牙塔里看起来完美无瑕,但一旦投入到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往往水土不服,尤其是面对现在这批Z世代的孩子,传统的威权教育模式早就失灵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深刻的人本主义内核,它把儿童视为一个完整、有尊严的个体来看待,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塑形的对象。它精准地指出了“关注”和“惩罚”在激发孩子错误行为模式中的双重陷阱,这一点很多教科书只会轻描淡写地带过。书中的分析逻辑极其严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举个例子,关于“寻求过度关注”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孩子通过负面行为来确认自身存在感的需求,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班级管理中对优秀学生倾斜过多关注而忽略了“问题学生”的潜在动机。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帮助教师快速定位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从而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非惩罚性的引导策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也让我有勇气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尝试做出更具人文关怀的教学改革。
评分我得承认,我过去一直认为“婚姻”这个话题太宏大、太玄乎,总觉得维系一段长久的关系需要某种神秘的天赋,而不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直到我翻开这本书关于亲密关系的那部分,才赫然发现,原来我们夫妻之间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日常小摩擦,背后隐藏的却是权力平衡、角色期待和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的复杂博弈。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冲突升级的螺旋”时,简直就是对我过去五年婚姻生活的回放,让人看了忍不住后背发凉,但同时也感到一种被完全理解的释然。它没有鼓吹不切实际的“完美爱情”,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冲突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冲突”。书中提出的“共同责任制”和“非指责性沟通”技巧,是我实践过最有效的工具。我不再陷于“谁对谁错”的无谓争执,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让我们夫妻间的对话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紧张感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设性的合作氛围,这对长期稳定关系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深入的自我剖析报告。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性格缺陷或者“天生如此”的行为模式,其实都是童年时期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这些策略在当时有效,却在成年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成了我前进的绊脚石。尤其是关于“过度负责”和“不安全感”的那几章,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多年来习惯性“讨好”他人的内心根源。它引导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审视: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为别人做那么多,究竟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价值感?这种对自我动机的深度挖掘,带来的震撼远超阅读任何一本传统的心理自助书籍。它没有给我“速成”的捷径,而是要求我付出耐心和勇气,去正视那个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被忽视的自己。读完后,我感觉像是卸下了好几层不必要的伪装和包袱,整个人变得更轻盈、更真实,也更有力量去定义自己的人生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横跨了从个体心理到家庭系统再到教育实践的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理论体系,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所有的这些挑战(育儿、婚姻、职场人际)背后都共享着一套核心的运作逻辑。我特别欣赏它对“群体影响”的论述,它跳脱出单纯的“个体心理疾病”模型,将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群体互动背景下进行分析,这为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宏大的视角。例如,在处理团队协作和下属激励时,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关于“归属感与价值感”的原则,而不是仅仅依靠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结果令人惊喜,团队的内驱力和士气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它教会我们去看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而不是孤立地解决每一个突发事件。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提问、如何建立模型去理解世界的工具箱,对于任何想要在复杂生活中寻求结构化解决方案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智力财富。
评分东西收到了,感觉不错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希望有收获
评分学习。
评分希望有收获
评分书不错的,多学习
评分很不错 物美价廉
评分老师推荐的书,还没看呢。一定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