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能忙能闲生活禅(星云大师谈心的妙用)(精)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星云大师 | 页数: | |
| 定价: | 38 | 出版时间: | 2017-07-01 |
| ISBN号: | 9787500866848 | 印刷时间: | 2017-07-01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禅是悟的,不是学的
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
只要不动心,一切就没事了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享有,但不一定要拥有
一念之间,圣凡立现
信仰愈是真实,结果就愈真实
......
精 彩 页: 4 禅是什么呢?据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一切有形存在,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5 禅,有时说尽了千经万论,禅的边还没有摸到;有时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彻骨彻髓地认识自家本来面目。
——《星云禅话·途中珍重》 6 禅,非妄想,是一种用心探究的功夫,重在精神的统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进不已。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7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慧、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炼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8 禅是人间共有的宝藏,禅是人间佛教的根本。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无法以知见了达,它必须从生活中去修行、体验,它是从矛盾中可以统一,从差别中可以交流。
——《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 9 禅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禅是般若,可以光大自己。禅是一个朋友,在禅的里面,天下都是有缘人,一切诸佛菩萨、大地众生,都是我们的眷属。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10 禅,是一种教育,*能改变人的气质;禅是找到我们自己、证悟到我们自己本来面目*好的方法。人间的禅者,悟道不冀望别人,能找到自己,当下即是。
——《开示》 11 禅,是一种艺术的生活;禅,*是一种圆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如此美妙的禅,不只属于寺院所有,也不仅仅是出家人所独享,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生活里,都需要禅的智慧、自在、率性与逍遥。
——《星云禅话·序》 12 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13 禅是平常心。有了一颗平常心,有所得时,就不会过分贪求;无所得时,也不会过分烦恼。有了荣耀,看成是大家的成就;受到毁谤,反而觉得受到了教益。能以平常心处世,人生何处不春风? ——《星云法语·平常心》 14 禅是不离开人问的,禅是帮助我们在人间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
——《星云大师讲演集·什么是禅》 15 禅,是悟的,不是学的。知识可以学,禅无法学。禅,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以己心去接师心”。莫以为自古禅僧举止怪异、言谈奇特,其实,怪异中有真实,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禅僧,只要一开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没有。禅悟不是装的,禅悟是从自然中流露的。
——《星云禅话·寻羚羊》 16 禅是很单纯的东西,单纯到无言、无念、无门、无心。不需透过语言沟通,而是要“心心相印”的。
——《开示》 17 禅是明心见性,是直下承担自己的家业,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家业发扬起来,不再做“怀珠的乞丐”“长者的穷子”。
——《开示》 18 禅,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星云日记》 19 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随时随处充满着生命力。禅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的萎靡。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20 禅,是人生的润滑剂,透过游言戏行,能使生活现出一片幽默的风光。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21 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化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方法》 22 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23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即便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席,也都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24 禅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一种**人生思想的境界。
禅不是哲学、辩论,禅也不是一种思维、探讨。禅是透过悟道,对宇宙人生有另外的一种看法,另外的一种安排。
——《人间万事·禅心》 25 禅是无你、无我、无圣、无凡,*没有贵贱的差别。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26 禅,虽是每一个人(所有众生)的心,但是,禅是如来首先发现,继而历代祖师相继发扬。虽然“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但凡夫众生至今还在找寻自己心中的灯光。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P5-10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于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佛学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佛光山寺**、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出版社,20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化的发展,厥功至伟!
《内观的宁静:寻回自在的生命力量》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我们仿佛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歇的竞赛。日程被工作、家庭、社交活动填满,我们习惯了“忙碌”,将之视为价值的体现,甚至是一种骄傲。然而,在追逐效率和成就的背后,心灵的角落是否逐渐被遗忘?当疲惫感如潮水般袭来,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躁动的心绪,寻回那份失落的宁静与自在? 《内观的宁静:寻回自在的生命力量》并非一本关于如何“更快更强”的指南,也不是告诉你如何将生活切割得更精细。它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探索,邀请你放慢脚步,回首内心,重新认识“忙”与“闲”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智慧。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古老而又贴近当下的心灵花园,在那里,你将学会观照自己的念头,理解情绪的来去,并最终与那个常常被忽略的、最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 第一部分:拨开“忙”的迷雾,看见心灵的渴求 我们为何如此钟爱“忙碌”?是社会价值的导向,还是内心深处对“不存在感”的恐惧?本书将从多维度剖析现代人对忙碌的迷恋,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我们会审视那些让我们绷紧神经、无法停歇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对完美的追求、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对“价值”的狭隘定义。 “忙”的真相:超越表象的深层解读 社会文化的烙印: 现代社会如何将“忙碌”与成功、重要性划等号?媒体、职场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认知? 逃避的港湾: 忙碌是否成为我们逃避思考、逃避面对内心困境的一种方式?当我们不再有事可做时,为何会感到不安? 价值感的锚定: 我们如何将自我价值与工作成就、日程表绑定?当工作告一段落,我们是否会质疑自身的价值? “多任务”的幻象: 现代人热衷于同时处理多项事务,这究竟是效率的提升,还是分散了我们真实的注意力,让心灵更加疲惫? 从“忙”到“累”的陷阱: 区分真正的投入与被动消耗,理解为何即使身体不累,心灵却已不堪重负。 看见心灵的饥渴: 当我们专注于“做”,是否忽略了“在”?本书将引导你识别那些在忙碌中被压抑、被忽视的心灵信号: 持续的焦虑与不安: 即使事情一件接一件完成,为何内心依然无法获得平静? 情感的麻木与迟钝: 在高压和快节奏下,我们是否逐渐失去了感受喜悦、悲伤、爱与连接的能力? 空虚感的侵袭: 物质的丰富和成就的累积,为何依然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关系的疏离: 忙碌是否挤占了我们与家人、朋友深入交流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情感连接的淡漠? 对意义的追寻: 在忙碌的齿轮中,我们是否遗失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拾起“闲”的智慧,拥抱宁静的生命 “闲”并非游手好闲,更非无所事事。它是一种主动的“留白”,一种有意识的“暂停”,是心灵得以喘息、修复、成长的重要契机。本书将重塑你对“闲”的认知,告诉你如何将“闲”变成滋养生命的沃土,而非虚度的时光。 “闲”的多元维度: 静思与内省: 如何通过安静地独处,观照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理解其运作的模式? 专注的当下: 如何在日常的“闲暇”时光中,将注意力全然地带回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无论是品一杯茶,还是散步,都能获得全然的体验? 创造力的滋养: “闲”是灵感迸发的温床。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留白,让创造力自由流淌。 关系的深化: 如何利用“闲”的时间,真诚地与所爱之人共处,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对世界的温柔注视: 如何在“闲”中,以一种开放、好奇的心态去观察自然、艺术、人文,拓展生命的视野? “闲”的实践方法: 微观的“闲”: 呼吸的艺术: 学习简单的呼吸练习,在忙碌的间隙,快速回归平静。 感官的觉醒: 刻意练习用五感去体验周围的世界,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 暂停的练习: 在一天中刻意设定几次短暂的“暂停”,什么都不做,只是存在。 宏观的“闲”: 日程的“减法”: 如何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日程,减少不必要的占用,为心灵腾出空间。 “无为”的智慧: 学习在某些情况下,放下“必须做”的念头,允许事情自然发生。 高质量的独处: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不被外界干扰,进行内心的对话。 拥抱“不完美”: 允许自己不时地“放慢”,不苛求事事尽善尽美,理解“刚刚好”的生命状态。 第三部分:心之禅定:在忙与闲之间舞动 忙碌与闲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生命一体的两面。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自如地切换,甚至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闲暇中充实生命。本书将深入探讨“心之禅定”的妙用,教会你如何将内在的平静带入生活的每一个时刻。 “心之禅定”的内涵: 觉察力的训练: 培养对当下念头、情绪、身体感觉的敏锐觉察,不加评判地观察。 不评判的态度: 学会接纳一切的体验,无论是愉悦还是不适,都不急于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情绪的转化: 理解情绪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学习如何不被情绪裹挟,而是与之共处,并从中汲取智慧。 念头的智慧: 认识到念头并非事实,它们是心灵的产物,学会不被杂乱的念头所迷惑。 同理心的培养: 通过向内观照,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连接。 将“心之禅定”融入生活: “忙中生闲”的艺术: 工作中的正念: 如何在会议、沟通、执行任务时,保持觉察,专注当下,提升效率,同时减轻压力。 通勤的冥想: 将上下班的路上变成一段内观练习的时段。 午间的小憩: 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一次快速的放松和复原。 “闲中生忙”的价值: 主动的学习与成长: 如何在拥有闲暇时,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充实心灵。 投入的热情: 如何在闲暇时,投身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 有质量的休息: 理解真正的休息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意识地进行身心修复。 平衡的艺术: 设定健康的界限: 学会拒绝过度邀约,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有意识的选择: 区分“必须做”和“想要做”,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间。 规律的调整: 认识到生活的节奏需要根据自身状态进行灵活调整,而非一成不变。 《内观的宁静:寻回自在的生命力量》是一次关于生命和谐与内在安稳的邀请。它不承诺奇迹,却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通往内心深处宁静的道路。通过本书的引导,你将学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为心灵开辟一片宁静的角落,如何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游刃有余,最终发现,生命最珍贵的财富,并非拥有多少,而是能够全然地“在”,并且安然地体验。这是一种深刻的自由,一种由内而外的强大,一种真正属于你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