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种常见园林树木识别图鉴

300种常见园林树木识别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凤琴宋凤臧德奎...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树木
  • 树木识别
  • 植物图鉴
  • 园艺
  • 景观设计
  • 园林绿化
  • 植物学
  • 科普
  • 园艺百科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216571
商品编码:2498259389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300种常见园林树木识别图鉴
  • 作者:布凤琴//宋凤//臧德奎
  • 定价:55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ISBN号:978712221657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9-01
  • 印刷时间:2014-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12
  • 字数:280千字

编辑**语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绿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多数人日渐热衷于对身边园林植物的认知,以提高个人的自然文化素养,由自然植物科学的普及越来越受欢迎而可见一斑。在此自然科学和文化需求的背景下,布凤琴、宋凤、臧德奎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图片积累,整理了《300种常见园林树木识别图鉴》一书,以期满足相关植物科学爱好者的渴求。

内容提要

布凤琴、宋凤、臧德奎编著的《300种常见园林 树木识别图鉴》收录了北方常见及应用虽少但表现良 好的园林树木300种(种及个别表现优良的杂交种) ,加上变种、变形、品种共计566种,隶属于64科、 145属。从园林应用的角度,按照习性分为常绿乔木 、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常绿藤木、落叶 藤木六类。每个树种主要包括:中名、科属、学名、 产地、识别特征、生态习性、园林应用,并与相近种 进行辨析,其中生态习性采用直观性强的图例形式。
    本书图文并茂,每个树种精选了树形、叶、花、果、 芽等各部分的图片,并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休眠期 即冬态的识别特征,增加了枝干、冬芽、叶痕、枝髓 等冬态特征图片,便于读者可以在不同时期认知树种 。
     本书是作者多年实践及教学工作经验的成果总结 ,是园林设计及施工人员、工程监理及园林行业其他 相关人员、植物爱好者等优良的实用工具书,也是作 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城市规划等相 关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书。
    

目录


常绿乔木
1. 辽东冷杉
2. 红皮云杉
3. 白杄
4. 青杄
5. 绿粉云杉
6. 雪松
7. 日本五针松
8. 华山松
9. 白皮松
10. 油松
11. 黑松
12. 樟子松
13. 赤松
14. 北美短叶松
15. 杉木
16. 柳杉
17. 侧柏
18. 美国香柏
19. 日本扁柏
20. 日本花柏
21. 桧柏
22. 粗榧
23. 蚊母树
24. 广玉兰
25. 石楠
26. 大叶女贞
27. 桂花
28. 珊瑚树
29. 棕榈
30. 淡竹
31. 早园竹
落叶乔木
32. 银杏
33. 水杉
34. 金钱松
35. 白玉兰
36. 望春玉兰
37. 二乔玉兰
38. 天女木兰
39. 厚朴
40. 鹅掌楸
41. 杂交鹅掌楸
42. 山胡椒
43. 法桐
44. 美桐
45. 英桐
46. 枫香
47. 杜仲
48. 白榆
49. 欧洲白榆
50. 大果榆
51. 榔榆
52. 光叶榉
53. 朴树
54. 小叶朴
55. 大叶朴
56. 青檀
57. 桑
58. 蒙桑
59. 构树
60. 无花果
61. 核桃
62. 核桃楸
63. 美国山核桃
64. 枫杨
65. 板栗
66. 麻栎
67. 槲树
68. 槲栎
69. 蒙古栎
70. 辽东栎
71. 白桦
72. 糠椴
73. 蒙椴
74. 紫椴
75. 梧桐
76. 毛叶山桐子
77. 柽柳
78. 毛白杨
79. 加杨
80. 银白杨
81. 旱柳
82. 垂柳
83. 河柳
84. 柿
85. 君迁子
86. 玉铃花
87. 杏
88. 梅
89. 美人梅
90. 紫叶李
91. 桃
92. 山桃
93. 山樱花
94. 日本樱花
95. 日本晚樱
96. 欧洲甜樱桃
97. 山楂
98. 花楸树
99. 木瓜
100. 木瓜海棠
101. 垂丝海棠
102. 山定子
103. 湖北海棠
104. 海棠花
105. 海棠果
106. 西府海棠
107. 苹果
108. 杜梨
109. 豆梨
110. 白梨
111. 合欢
112. 山合欢
113. 加拿大紫荆
114. 巨紫荆
115. 皂荚
116. 山皂荚
117. 美国肥皂荚
118. 槐
119. 刺槐
120. 桂香柳
121. 紫薇
122. 石榴
123. 刺楸
124. 毛梾
125. 灯台树
126. 山茱萸
127. 四照花
128. 丝棉木
129. 乌桕
130. 枣
131. 枳椇
132. 栾树
133. 黄山栾
134. 文冠果
135. 七叶树
136. 欧洲七叶树
137. 茶条槭
138. 元宝槭
139. 色木槭
140. 三角枫
141. 鸡爪槭
142. 葛萝槭
143. 复叶槭
144. 血皮槭
145. 美国红槭
146. 自由人槭
147. 建始槭
148. 黄连木
149. 黄栌
150. 火炬树
151. 臭椿
152. 苦楝
153. 香椿
154. 厚壳树
155. 粗糠
156. 雪柳
157. 白蜡
158. 绒毛白蜡
159. 美国白蜡树
160. 大叶白蜡
161. 水曲柳
162. 对节白蜡
163. 暴马丁香
164. 北京丁香
165. 紫丁香
166. 欧洲丁香
167. 流苏
168. 毛泡桐
169. 梓树
170. 楸树
171. 灰楸
172. 黄金树
173. 接骨木
174. 西洋接骨木
175. 金银木
常绿灌木
176. 铺地柏
177. 砂地柏
178. 粉柏
179. 矮紫杉
180. 狭叶十大功劳
181. 阔叶十大功劳
182. 南天竹
183. 山茶花
184. 海桐
185. 火棘
186. 红叶石楠
187. 胡颓子
188. 大叶黄杨
189. 枸骨
190. 黄杨
191. 八角金盘
192. 日本女贞
193. 皱叶荚蒾
194. 阔叶箬竹
195. 紫竹
196. 凤尾丝兰
落叶灌木
197. 紫玉兰
198. 蜡梅
199. 小檗
200. 牡丹
201. 金丝桃
202. 扁担杆
203. 木槿
204. 迎红杜鹃
205. 山梅花
206. 太平花
207. 溲疏
208. 绣球
209. 圆锥绣球
210. 香茶藨子
211. 白鹃梅
212. 笑靥花
213. 喷雪花
214. 麻叶绣线菊
215. 三裂绣线菊
216. 粉花绣线菊
217. “金山”绣线菊
218. “金焰”绣线菊
219. 北美风箱果
220. 华北珍珠梅
221. 东北珍珠梅
222. 月季
223. 玫瑰
224. 黄刺玫
225. 棣棠花
226. 鸡麻
227. 榆叶梅
228. 郁李
229. 麦李
230. 毛樱桃
231. 紫叶矮樱
232. 水栒子
233. 平枝栒子
234. 贴梗海棠
235. 日本贴梗海棠
236. 紫荆
237. 毛刺槐
238. 紫穗槐
239. 本氏木兰
240. 锦鸡儿
241. 树锦鸡儿
242. 胡枝子
243. 牛奶子
244. 木半夏
245. 沙棘
246. 结香
247. 红瑞木
248. 卫矛
249. 山麻杆
250. 枸橘
251. 宁夏枸杞
252. 白棠子树
253. 海州常山
254. 臭牡丹
255. 莸
256. 蒙古莸
257. 金叶莸
258. 大叶醉鱼草
259. 互叶醉鱼草
260. 小蜡
261. 小叶女贞
262. 水蜡树
263. 金叶女贞
264. 迎春
265. 迎夏
266. 小叶丁香
267. 蓝丁香
268. 连翘
269. 金钟花
270. 糯米条
271. 大花六道木
272. 蝟实
273. 锦带花
274. 海仙花
275. 木绣球
276. 雪球荚蒾
277. 欧洲雪球
278. 天目琼花
279. 郁香忍冬
280. 雪果
281. 红雪果
常绿木质藤本
282. 扶芳藤
283. 蔓胡颓子
284. 络石
落叶木质藤本
285. 中华猕猴桃
286. 野蔷薇
287. 木香
288. 紫藤
289. 云实
290. 南蛇藤
291. 苦皮藤
292. 葡萄
293. 山葡萄
294. 葎叶蛇葡萄
295. 爬山虎
296. 五叶地锦
297. 五加
298. 凌霄
299. 美国凌霄
300. 金银花
附录A 中文名索引
附录B 拉丁名索引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艺术赏析》 一、 序言:寻根溯源,窥探千年木艺之魂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其中,以木材为主要构件的古建筑,更是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完美结合,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工程技术和审美情趣。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精神的载体,以及精湛工艺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木构架艺术赏析》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木构架的奥秘,从结构、形式、工艺、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本书不涉及任何园林树木的识别与分类,专注于木构架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技术智慧。 二、 木构架的结构之美:力与美的和谐共舞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巧妙地将梁、柱、枋、檩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而富有弹性的整体。这种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人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的结晶,既能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能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承重体系的精巧: 本书将详细解析古建筑中经典的承重结构形式,如抬梁式、穿斗式等。我们将深入剖析梁、柱、枋、檩、椽等各个构件的功能与相互关系,讲解它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连接和组合,将屋顶的重量逐级传递到地基。我们会介绍梁架的布置方式,如梁的数量、间隔、以及它们与柱的穿插关系,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等级建筑中梁架结构的变化。穿斗式结构中,柱子的密集排列和斗拱的承接作用,将得到细致的描绘,展示其承重效率和空间塑造的可能性。 榫卯的智慧: 榫卯,是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灵魂。它不使用钉子,而是依靠木材本身的形状和配合,形成牢固的连接。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榫卯形式,如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方头榫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受力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展示榫卯结构如何实现构件的连接、固定、以及在受力时的相互制约与支撑,从而保证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于一些复杂精巧的榫卯,如双层嵌套、异形组合,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力求让读者清晰理解其制作工艺与力学原理。 斗拱的奥秘: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标志性的构件之一。它由斗、拱、昂等相互穿插、层层叠叠的木块组成,起着承载屋顶荷载、将屋顶荷载传递给柱子、以及将屋檐伸出的作用。本书将深入研究斗拱的结构演变,从最原始的木块承接,到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程式化。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斗拱,如华拱、泥道拱、昂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等级建筑中的应用差异。斗拱的尺寸比例、层数、以及与屋顶曲线的配合,都将是本书着力分析的对象,以揭示其在结构和审美上的双重作用。 三、 形式之韵:风格各异,尽显中华审美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风格的差异: 本书将对比分析中国南北方木构架的显著差异。北方建筑,如宫殿、庙宇,通常体量宏大,结构严谨,色彩庄重,木构架的设计更加强调规整和气势。南方建筑,如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则更加注重精巧和灵动,木构架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常常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建筑实例,分析这些地域差异是如何体现在木构架的梁架布置、柱式选择、以及整体造型上的。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 木构架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结构功能,更是中国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屋顶的曲线、飞檐的舒展、梁枋上的雕饰,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信息。本书将探讨木构架如何与屋顶的曲线相互呼应,形成优美的建筑轮廓。我们将分析飞檐的设计,它在排水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的飘逸感和动势。同时,我们也将会关注梁枋、斗拱、以及其他木构件上的雕饰艺术,这些雕饰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是木构架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承载着吉祥寓意,或描绘着历史故事,是理解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窗口。 等级与装饰的区别: 在古代社会,建筑的木构架设计,往往也体现着建筑的等级。宫殿、庙宇等皇家和宗教建筑,其木构架的尺度、用材、以及装饰的精美程度,都远高于一般的民居。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等级建筑的比较分析,揭示木构架在材料选择、结构复杂性、以及装饰细节上所体现的等级差异。例如,宫殿建筑中常见的彩画,其复杂程度和精美程度,是普通民居难以比拟的。 四、 工艺之精:匠心独运,世代传承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建造,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集中体现。从选材、锯割、凿榫、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经验。 木材的选择与处理: 优质的木材是建造坚固耐用建筑的基础。本书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木材种类,如楠木、松木、杉木等,分析它们各自的特性,如纹理、强度、耐腐蚀性等,以及在不同建筑部位的选择原则。同时,我们将介绍古代工匠对木材的处理工艺,如烘烤、防腐等,以保证木材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精湛的制作技艺: 榫卯的制作,是木构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古代工匠如何通过精确的测量、娴熟的切割和凿削,制作出严丝合缝的榫卯。我们将强调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理解、对工艺的反复实践,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一些复杂的构件,如梁、枋的造型,以及斗拱的各个小构件,我们将分析其制作流程和对工匠技艺的要求。 现场组装的智慧: 古代建筑的木构架,是在现场进行组装的。这需要工匠们具备极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本书将还原古代工匠的现场组装过程,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巧妙的吊装、就位、以及临时支撑,将庞大的木构架安全、高效地组装起来。我们将探讨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古人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和人力,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 五、 文化之魂:天人合一,寄寓情怀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不仅仅是建筑技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它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哲学思想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在古建筑木构架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木构架的灵活、适应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都反映了古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本书将分析木构架的设计如何体现阴阳五行、天地乾坤等哲学观念。 伦理道德的象征: 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空间,其木构架的设计也常常寄寓着伦理道德的象征。例如,梁柱的稳定支撑,象征着家庭的顶梁柱,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文化的印记: 每一座古建筑的木构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印记。通过对不同时期木构架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的变迁、技术的演进、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古建筑木构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六、 结语:传承与创新,守护古老智慧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艺术赏析》希望通过对这些宏伟而精巧的木构架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同时,不断探索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让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魅力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本书致力于为有志于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的很喜欢。硬壳封面,纸质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很有分量。封面上的插画色彩饱满,细节描绘得也很到位,那几棵树木的轮廓清晰,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树叶的清香。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捧着它坐在窗边,翻开第一页,那种被知识包裹的感觉油然而生。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很多植物的拉丁名都标注出来了,这对于我这样对植物学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个条目都配有高质量的图片,不像有些图鉴,图片模糊不清,颜色失真,让人难以辨认。这本书的图片可以说是非常写实,无论是树冠的形状,还是叶片的质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更让我惊喜的是,除了基本信息,它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这些树木的文化意义、历史典故,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比如,讲到银杏的时候,竟然还提到了它作为“活化石”的地位,以及在日本寺庙里长寿的传说。这些小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植物识别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些熟悉的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情感连接。我甚至可以想象,带着这本书去公园散步,遇到一棵不认识的树,拿出手机拍个照,再翻翻书,就能轻松找到它的名字,并且了解它的故事。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探索身边的自然世界。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信息呈现上的严谨和细致。虽然它标榜是“常见园林树木”,但对于每一种树木的描述,都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名字、学名,它还会详细介绍树木的科属、形态特征,比如树皮的颜色和纹理、叶片的形状和排列方式、花朵的颜色和花期、果实的形状和成熟时间等等。这些信息都用非常清晰、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并且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或者照片,非常直观。我最看重的是它对“相似树种”的辨别指导。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些长得很像的树混淆,而这本书就专门列出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树种,并详细对比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叶子边缘的锯齿形状,或者果实的大小等等。这一点真的太实用了!我记得上次在小区里看到一棵特别漂亮的枫树,一直以为它是红枫,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可能是挪威枫,因为它的叶子裂片更宽,边缘的锯齿也更钝。这种细节上的区分,能够帮助读者真正掌握辨识的要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概看起来像”的层面。而且,书中对树木的生长习性、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以及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也都有提及。虽然不是专业的园艺手册,但对于普通园林爱好者来说,这些信息已经足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养护和管理身边的树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更多地体现在它所传递的“生态视角”。它不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树,长什么样,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这棵树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在介绍某些乔木时,会强调它们为鸟类提供了筑巢的场所和食物来源;介绍某些开花结果的树种时,会提及它们对昆虫授粉的重要性。这种将植物置于更广阔的生态背景下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在城市里种植这么多树木?除了绿化美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这本书就给了我答案。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棵树,哪怕在我们看来最普通的一棵,都参与着一场精密的生命协作。书中还提到了一些乡土树种的保护意义,以及在城市绿化中推广使用乡土树种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绿化带,是否还有更多本地的原生树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保护。我开始留意那些公园里、路边上,那些不那么“起眼”的树,尝试用这本书里的知识去认识它们,去理解它们。这种从“物种识别”到“生态认知”的跨越,让我觉得这次购买非常值。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自然的方式,让我对“绿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种上树”,更是“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

评分

这本书作为一本图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插图质量。我见过太多图鉴,图片模糊、色彩失真,或者只是简单的线条画,完全无法提供清晰的识别信息。但是这本书的插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每一张插图都经过精心绘制,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对植物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叶片的脉络、锯齿,花瓣的纹理,甚至树皮的沟壑,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描绘,比如同一棵树,会展示幼叶、成熟叶、秋季变色的叶子,以及花和果实。这种全方位的展示,极大地降低了识别的难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植物,可能正处于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生长阶段,如果没有多角度的图像参考,很容易就误判了。这本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插图的风格统一,看起来非常舒服,不会因为风格变化而产生阅读疲劳。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其中的插图,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很多时候,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插图当作绘画的范本,尝试临摹几笔。这种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做法,真的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美感的植物画册,让我愿意反复翻阅,并且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我家里有一个小院子,一直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精致的园林,但苦于对植物了解不多,常常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本书就像我请来的一位园林专家,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指导。它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常见园林树木,还对它们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观赏价值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我一直想要一棵在春天开满鲜花,秋天叶子变色的树,看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合适的候选者,并且了解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比如对土壤的偏好,是否容易遭受病虫害等等。这本书甚至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树木种植的建议,比如最佳的种植季节、种植密度、以及如何进行修剪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还会根据书中对不同树木的“四季景致”的描述,来规划我的小院子的整体布局,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以前我只是凭感觉去买树,种下去之后才发现不合适,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有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打造我的梦想花园。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对“地方特色”的关注。虽然名为“常见园林树木”,但它并没有局限于全国范围,而是涉及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树种。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对一些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特有的树木,都有详细的介绍,并且会说明它们是如何在当地的园林中得到应用的。这对于我这样经常出差或者旅行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会习惯性地观察当地的绿化,看看那些我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树种。而这本书,就像一个通用的“解读器”,让我能够快速地辨认出这些植物,并且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在南方的一座古镇里,看到一种开着淡黄色小花的树,非常漂亮,当时就想知道它是什么。回来后,偶然翻到这本书,竟然找到了!原来是某种变种的香樟,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那一刻的惊喜,至今难忘。这种跨地域的知识连接,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个简单的图鉴,它更像是一本能够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植物知识的桥梁。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人性化,并且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按照科属来排列的图鉴,而是根据一些更直观的特征来组织内容。比如,可能会按照“叶形”来分类,或者按照“花期”来分类。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树木时,都使用了“一问一答”式的叙述方式。比如,“这棵树为什么叶子这么大?”“这棵树的花为什么是紫色的?”等等。这种方式很吸引人,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即使是植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能被解释得非常清楚明白。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更专业的植物学书籍,但由于语言门槛,常常看得云里雾里。而这本书,则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讲课,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这本书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和喜爱。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季节变化”的捕捉。园林树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们随着季节而呈现出的不同风貌。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树木的某个固定形态,而是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比如,在描述银杏的时候,它不仅展示了夏季绿叶的状态,还会配上秋季金黄色的叶片,甚至冬日枯枝的插图。在描述樱花的时候,自然少不了盛开时的烂漫,也会提及花谢后,果实形成的过程。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识别”,更在于“理解”。它让我明白,一棵树的生命周期,就是一部不断变化的史诗。当我阅读到这些描述时,我仿佛就能预见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我的小院子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这种前瞻性的了解,对于园林设计和养护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和欣赏。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让这本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生命力。

评分

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包含的“文化解读”。很多树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这本书就非常巧妙地将这些文化信息融入到植物的介绍中。比如,松柏的象征“坚贞不屈”,桃花的象征“春意盎然”和“爱情”,梅花的象征“傲骨”。这些信息,不仅让我了解了树木的物理属性,更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甚至开始注意到,在一些古老的园林或者寺庙里,为什么会选择种植这些特定的树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框架。它让我意识到,园林不仅仅是植物的集合,更是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的空间。每次翻阅到这部分内容,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图鉴的范畴。它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这本书在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上,做得相当出色。尽管内容丰富,但作者非常贴心地设计了详细的目录和索引。目录按照一些比较直观的分类方式来组织,比如按照树木的高度,或者按照叶片的形状,这样我可以根据我大致的观察,快速定位到可能的目标。而后面的索引,更是按照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甚至是俗名来排列,非常方便查找。我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看到一棵树,只记得它的一个模糊的俗称,但又记不清楚确切的名字。有了这本书的索引,我就可以通过这个模糊的俗称,找到它对应的条目,并且确认它的身份。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快速识别指南”,列出了一些最常见、最容易混淆的树种,并用简明的语言和图示进行对比。这种“傻瓜式”的指引,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外面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树,掏出手机拍照,然后打开这本书,对照着快速识别指南,几分钟内就能找到答案。这种高效的检索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实际应用中,真的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