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供热
  • 能耗
  • 计算
  • GB/T 34617-2017
  • 城镇供热
  • 热力
  • 能源效率
  • 标准
  • 规范
  • 工程
  • 节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346172017
商品编码:19952638662
开本:大16开
页数:28
字数:42

具体描述

 
标准中文名称: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标准英文名称:  
ISBN:  GB/T 34617-2017
出版语种:  
总页数字:
 28/42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时间: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27.00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网、热力站、街区供热管网的能耗计算方法。

本标准规定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时的计算。

本标准适用于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且以热水为介质供应建筑采暖的城镇供热系统。其中,热源能耗计算仅适用于消耗一次能源的热源。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供热系统在保障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时,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科学、准确地计算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对于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相关方法、技术要点以及实际应用,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章 城镇供热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能耗来源 1.1 城镇供热系统的组成 城镇供热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体系,其核心组成部分通常包括: 热源(供热厂): 这是整个系统的能量供给端。常见的热源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燃煤供热厂: 传统且应用广泛,通过燃烧煤炭产生热能,再经过锅炉转化为蒸汽或热水。 燃气供热厂: 利用天然气或燃气作为燃料,燃烧效率较高,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 集中供冷供热厂(多能互补): 结合了制冷和供热功能,常利用区域性资源(如地热、工业余热、电制冷)实现季节性供热和供冷。 工业余热回收: 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经过处理后输送至供热管网。 核能供热: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核电站产生的余热进行供热。 可再生能源供热: 如太阳能供热、地热供热、生物质能供热等,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次管网(供热主管网): 从热源输送热媒(通常是高温高压的热水或蒸汽)到各个区域的输送管道。这部分管道通常直径较大,敷设距离长,能量损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二次管网(区域/用户末端管网): 将一次管网输送来的热媒分配到各个用户(建筑)的供热管道。这部分管网的布局更加精细,连接着大量的用户。 换热站: 在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之间,或者在不同压力等级的管网之间,设置换热站以调节温度和压力,确保用户端能够获得适宜的热媒。 用户端(建筑): 包括各类居民住宅、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通过供热管道内的热媒与室内散热设备(如暖气片、地板采暖盘管)进行热交换,为室内提供热量。 调度与控制系统: 负责监测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热源的出力、管网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并根据负荷需求进行远程调控,以实现经济高效运行。 1.2 城镇供热系统的主要能耗来源 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体现在其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 热源设备的燃料消耗: 这是最直接、最主要的能耗。无论是燃煤、燃气还是其他燃料,其燃烧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能,用于加热热媒。燃料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整体能耗。 热媒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 热媒在管网中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保温性能不足、环境温度影响等因素,会不可避免地散失热量,造成能量损耗。管网的长度、敷设方式、保温材料的性能以及环境温度等都会影响热损失的大小。 水泵、风机等辅助设备的电耗: 为了实现热媒的循环输送和热源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驱动水泵、风机、电控设备等。 热源厂内部的自用消耗: 热源厂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消耗一部分热能和电能,用于自身设备的运行、厂区采暖、生活用能等。 用户端热量散失: 尽管供热的目标是将热量传递给用户,但用户建筑本身的热工性能(如墙体、窗户的保温性)也会影响室内热量的保持。如果建筑保温性能差,将导致更多的热量散失到室外,从而间接增加了供热系统的能耗需求。 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非正常损耗: 包括管道的跑、冒、滴、漏造成的泄漏损失,以及在检修、调试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消耗。 第二章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意义与原则 2.1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意义 科学准确地计算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能源效率评估与提升: 通过能耗计算,可以量化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为制定节能改造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经济效益分析与优化: 能耗是供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能耗计算有助于评估供热系统的经济运行水平,优化运行参数,降低单位供热量的成本。 环境影响评估与减排: 能源消耗的增加往往伴随着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能耗计算,可以估算供热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政策制定与规划: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供热系统的能耗数据,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节能规划和补贴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运行管理与调度: 详细的能耗数据是优化供热系统运行调度、平衡供需、提高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技术研发与推广: 能耗计算可以为新型节能技术、高效设备和优化设计提供评估标准,促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用户侧能效管理: 尽管本文主要关注系统整体能耗,但用户侧的能耗数据也是影响系统总能耗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引导用户提高节能意识。 2.2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 必须将整个城镇供热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不能孤立地计算某个局部环节的能耗。要考虑能量在系统内部的传递、转化和损耗。 准确性原则: 计算结果应尽可能准确,应基于可靠的测量数据、参数和科学的计算模型。避免估算偏差过大。 可比性原则: 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以便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供热系统进行横向比较,或对同一系统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能耗进行纵向比较。 动态性原则: 供热系统的能耗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气温、用户需求、运行工况等因素动态变化。计算应能反映这种动态变化,并考虑不同时间尺度(小时、日、月、年)的能耗。 全面性原则: 涵盖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主要的能耗环节,包括燃料消耗、电耗、热损失等,力求全面反映真实的能源消耗情况。 数据驱动原则: 计算应尽可能依赖实际监测数据,如热负荷、热媒流量、温度、压力、燃料消耗量、电表读数等。 易于操作与应用原则: 计算方法应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便于实际操作人员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3.1 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基本要素 计算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供热负荷(Q): 指在特定时间内,供热系统需要向用户提供的总热量。通常以千瓦(kW)或兆瓦(MW)表示,或者以单位时间内的热量(如GJ/h)表示。供热负荷是决定系统能耗的最直接因素,它受室外温度、建筑保温性能、室内设计温度、用户用热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 热媒参数: 包括热媒的种类(水或蒸汽)、温度、压力、流量等。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热媒携带的热能量以及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燃料消耗量(M): 热源设备用于产生热量的燃料总量,以质量(如吨)或体积(如立方米)表示。 燃料热值(Qf): 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是衡量燃料能量密度的重要指标。 热源设备效率(η): 热源设备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媒热能的效率。主要包括锅炉效率、热效率等。 辅助设备电耗(W_aux): 驱动水泵、风机等辅助设备的电能消耗,通常以千瓦时(kWh)或兆瓦时(MWh)表示。 管网热损失(Q_loss): 热媒在输送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 热媒热容量(Cp):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热媒,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输送距离与管道参数: 管道的长度、直径、材料、保温层厚度和导热系数等,是计算管网热损失的重要依据。 3.2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主要方法 根据计算的侧重点和精度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常见的几种方法包括: 3.2.1 热负荷法 热负荷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能耗计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首先确定供热系统的总热负荷,然后根据热源的效率和输送损耗来推算所需的总能源输入。 基本公式: 热源所需总热量(Q_source): Q_source = Q_demand / η_source Q_demand:用户所需总热量(供热负荷),可以根据建筑面积、耗热量指标、室外设计温度等计算得出。 η_source:热源设备的综合效率,考虑了锅炉效率、热损失等。 燃料消耗量(M_fuel): M_fuel = Q_source / (Qf η_combustion) Qf:燃料的低位热值。 η_combustion:燃料的燃烧效率,通常与锅炉效率一同考虑。 辅助设备电耗: 需要根据水泵、风机等的功率、运行时间以及流量等进行估算或测量。 计算步骤: 1. 确定供热需求: 根据供热区域的建筑面积、耗热量标准、保温性能等,计算不同室外温度下的总供热负荷(Q_demand)。在实际计算中,常采用设计室外温度下的最大供热负荷。 2. 计算热源输出热量: 根据确定的供热负荷,结合热源设备的效率,计算热源需要产生的总热量(Q_source)。 3. 计算燃料消耗: 根据热源输出热量、燃料热值和热源效率,计算所需消耗的燃料量。 4. 计算管网热损失: 详细的管网热损失计算方法将在后续章节介绍。这部分热损失也需要从热源输出的热量中扣除,或者认为需要额外补充。 5. 估算辅助设备电耗: 根据系统设计参数,估算水泵、风机等设备的功率和运行时间,计算电耗。 6. 汇总总能耗: 将燃料消耗折算成标准煤或其他统一的能源单位,并与电耗合并,得出系统的总能耗。 优点: conceptually straightforward, widely applicable. 缺点: 依赖于准确的负荷预测和效率数据,对管网热损失的估算精度要求高。 3.2.2 能量平衡法 能量平衡法是一种更全面的能耗计算方法,它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对系统中的能量输入、输出和储存进行量化分析。 基本原理: ∑能量输入 = ∑能量输出 + ∑能量储存变化 对于稳定的供热系统,能量储存变化可以忽略,则: ∑能量输入 = ∑能量输出 在供热系统中,能量输入主要包括: 热源燃烧的燃料能量。 辅助设备消耗的电能。 能量输出主要包括: 用户端实际获得的热量。 管网热损失。 热源厂内部自用消耗。 废热排放等。 计算方法: 1. 测量或估算各环节的能量流: 燃料消耗: 直接测量热源消耗的燃料总量。 热源输出热量: 通过测量热源出口热媒的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计算其输出的总热功率。 用户端供热量: 通过测量用户入口处热媒的流量、温度、压力差,计算用户端实际接收到的热量。 管网热损失: 通过对不同管段的温度、流量、环境温度等进行监测,利用热损失计算模型(详见后续章节)进行计算。 辅助设备电耗: 直接测量电表的读数。 热源厂自用消耗: 测量热源厂内部的用热和用电量。 2. 建立能量平衡方程: 将各环节的能量流代入能量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3. 推算总能耗: 通过能量平衡,可以反推出系统所需的总能源输入,或验证已有数据的准确性。 优点: 理论严谨,能全面反映系统运行状态,可用于诊断系统问题。 缺点: 需要大量的实时监测数据,对数据采集和处理要求较高。 3.2.3 效率系数法 效率系数法是基于对系统各组成部分效率的综合评估,通过将这些效率系数相乘或相加(根据能量传递路径)来计算总能耗。 基本思路: 总能耗(燃料输入)= 用户实际供热量 / (η_source η_transport η_distribution ...) η_source:热源效率。 η_transport:一次管网输送效率(考虑热损失)。 η_distribution:二次管网分配效率(考虑热损失)。 其他相关效率系数。 计算步骤: 1. 确定用户实际供热量: 这是最终需要满足的供热需求。 2. 评估各环节的效率: 热源效率:可根据热源设备的型号、运行参数等获取。 管网输送效率:根据管网的热损失计算模型,确定单位热量在输送过程中损失的比例,从而得出输送效率。 换热站效率:考虑换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和水泵电耗。 用户端效率:考虑建筑的热工性能和室内散热器的效率。 3. 计算总燃料消耗: 将用户实际供热量除以各环节效率的乘积,得到所需的总燃料消耗。 优点: 易于理解,便于进行不同系统之间的比较,适合进行初步的能耗估算。 缺点: 效率的确定可能依赖于经验或估算,对复杂系统的精确度可能受影响。 3.3 关键环节的详细计算方法 在上述能耗计算方法中,对关键环节的准确计算至关重要。 3.3.1 热源效率的计算 热源效率是衡量热源设备将燃料能转化为热媒能的程度。常见的有: 锅炉热效率(η_boiler): η_boiler = (热媒吸收的热量) /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热媒吸收的热量 = 热媒质量流速 × 热媒比热容 × 温度变化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 燃料质量流速 × 燃料低位热值 × 燃烧效率 在实际计算中,常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直接法: 测量锅炉进出口热媒的温度、压力、流量,以及燃料的消耗量和热值。 间接法: 通过测量锅炉排烟损失、散热损失、飞灰热损失等,从总能量输入中扣除这些损失,计算出净输出热量,从而得到效率。 η_boiler = 1 - (烟气热损失 + 散热损失 + 灰渣热损失 + 其他损失) / (燃料输入热量) 热源综合效率(η_source): 考虑了锅炉效率、排烟余热回收利用效率、辅助设备(如引风机、送风机)的电耗折算成热量等因素。 3.3.2 管网热损失的计算 管网热损失是供热系统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传热机理: 热量通过管道壁向周围环境的传导和对流散失。 影响因素: 管道参数: 管道内径、外径、管道材料导热系数、保温层厚度、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热媒参数: 热媒温度。 环境参数: 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地下敷设)、空气流速(架空敷设)。 敷设方式: 地下直埋、穿管廊、架空等,不同的敷设方式对热损失有显著影响。 管道长度。 计算模型: 常用的管网热损失计算模型包括: 稳态传热模型: 假设管网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利用傅里叶导热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进行计算。 单层管道模型:计算相对简单,适用于保温层单一的情况。 多层管道模型:适用于保温结构复杂的情况,如保温层、外护套等。 瞬态传热模型: 考虑了环境温度、负荷变化等动态因素对热损失的影响,精度更高,但计算更复杂。 简化计算公式(以地下直埋保温管道为例): Q_loss_segment = (T_medium - T_ambient) / (R_conduction_pipe + R_conduction_insulation + R_convection_ambient) 其中: Q_loss_segment:单位长度管道的热损失。 T_medium:热媒温度。 T_ambient:环境温度。 R_conduction_pipe:管道壁的热阻。 R_conduction_insulation:保温层的热阻。 R_convection_ambient:管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热阻。 对于整个管网,需要将各管段的热损失累加,并考虑管径变化、分支等因素。 总管网热损失(Q_loss_total): Q_loss_total = ∑ (Q_loss_segment_i L_i) L_i:第i段管道的长度。 实测方法: 通过在管网入口和出口处测量热媒的流量、温度、压力,可以间接计算出管网的总热损失。 Q_loss_total = (M_flow_in Cp_medium (T_in - T_out)) - Q_user_demand 其中: M_flow_in:入口热媒的质量流速。 Cp_medium:热媒的比热容。 T_in:入口热媒温度。 T_out:出口热媒温度。 Q_user_demand:用户端实际获得的净热量。 3.3.3 辅助设备电耗的计算 水泵电耗: W_pump = (ρ g H Q_flow) / (3.6 10^6 η_pump η_motor) 其中: ρ:热媒密度。 g:重力加速度。 H:水泵扬程(系统压头)。 Q_flow:热媒流量。 η_pump:水泵效率。 η_motor:电机效率。 3.6 10^6:单位换算系数,将焦耳转换为千瓦时。 如果以功率(kW)和运行时间(h)表示,则更为直接: W_pump = P_pump t 其中 P_pump 是水泵的额定功率或实际运行功率。 风机电耗: W_fan = (P_fan t) / 1000 其中 P_fan 是风机的额定功率或实际运行功率(kW),t是运行时间(h)。 3.4 城镇供热系统年均能耗计算 城镇供热系统的年均能耗计算是评估其整体运行效率和进行长期规划的关键。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供热季节的划分: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供热规定,确定供热季节的起止时间。 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能耗: 供热系统在不同的室外温度下,其供热负荷、热媒温度、水泵运行模式等都会有所不同,导致能耗也不同。 周期性变化: 日间和夜间的负荷差异,工作日和周末的负荷差异。 季节性变化: 供热初期、中期、末期的负荷和温度设置差异。 计算方法: 逐时(或逐日)累加法: 1. 获取逐时的室外温度数据。 2. 根据室外温度,预测每小时(或每日)的供热负荷(Q_demand)。 3. 根据供热负荷,计算每小时(或每日)热源所需输出的热量(Q_source)。 4. 计算每小时(或每日)的燃料消耗(M_fuel)。 5. 计算每小时(或每日)的管网热损失(Q_loss)。 6. 计算每小时(或每日)的辅助设备电耗(W_aux)。 7. 将所有时段的能耗累加,得出年均总能耗。 经验系数法(适用于初步估算): 可以根据往年运行数据,建立供热负荷与室外温度的关系曲线,或建立总能耗与供热量的关系曲线。 例如: 年总热量需求(Q_total_demand)= ∑ (Q_demand_i Δt_i) 年总燃料消耗(M_total_fuel)≈ Q_total_demand / (η_source_avg Qf) 年总电耗(W_total_aux)≈ ∑ (P_aux_j t_j) 3.5 能耗指标的选取 为了更直观地评估供热系统的能耗水平,需要选取合适的能耗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年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 E_area = 总能耗 / 总供热面积 (如 GJ/m²·a 或 kWh/m²·a) 供热季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 E_season = 总供热量 / 总供热面积 (如 GJ/m²·s 或 kWh/m²·s) 单位供热量能耗: 每千兆焦耳供热量消耗的燃料量: M_GJ = 总燃料消耗量 / 总供热量 (如 kg/GJ 或 m³/GJ) 综合能耗指标: 将燃料能耗和电耗折算成标准煤或其他统一单位后,进行累加。 第四章 影响城镇供热系统能耗的关键因素 4.1 室外气象条件 室外气温是影响供热系统能耗的最主要因素。温度越低,供热负荷越大,所需的热量就越多。其他气象因素如风速、湿度、日照强度等也会对建筑物的热损失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供热需求。 4.2 用户端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墙体、屋顶、门窗的传热系数)、气密性等直接决定了室内热量的散失速率。保温性能差的建筑需要更高的供热温度或更长的供热时间来维持室内设计温度,从而增加系统总能耗。 4.3 室内设计温度与用户用热习惯 用户设定的室内温度以及实际的用热行为(如是否经常开窗通风)直接影响实际的供热需求。用户追求更高的舒适度(即更高的室内温度)会直接导致系统能耗的增加。 4.4 热源的运行工况与效率 热源设备的运行工况(如负荷率、启停频率)及其本身的效率是影响能耗的关键。高效的热源设备在同等供热量下消耗的燃料更少。 4.5 管网设计与运行状态 管网保温性能: 管道保温层的厚度、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热损失的大小。 管网泄漏: 管道系统的泄漏是能量损耗的重要原因。 管网水力工况: 合理的水力平衡可以减少水泵的运行能耗,并保证各用户的热量供应均匀。 管网长度与分支: 管网越长、分支越多,总的热损失可能越大。 4.6 调度与控制系统 先进的调度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温度、负荷变化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热源出力、管网温度和流量,实现经济高效运行,避免过度供热造成的浪费。 4.7 能源结构 不同的能源(如煤、天然气、电力)其燃烧或转换效率不同,价格和环保成本也存在差异,这会影响系统的整体经济性和环保效益。 第五章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的实践应用 5.1 节能改造与诊断 能耗诊断: 通过详细的能耗计算和分析,找出系统中最主要的能耗环节和能源浪费点,如管网热损失过大、热源效率低下、用户端用热不合理等。 节能潜力评估: 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节能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后的节能潜力进行量化评估,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更换高效节能设备、改善管网保温、优化控制策略等。 5.2 经济运行与成本控制 优化运行参数: 根据气温、负荷等因素,调整热源出口温度、管网流量等参数,在保证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燃料采购与管理: 准确的能耗预测有助于合理安排燃料采购计划,并优化燃料结构,以降低采购成本。 5.3 环境保护与碳排放管理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通过能耗计算,可以估算出供热系统燃烧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污染物排放控制: 了解不同燃料的消耗量,有助于评估和控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5.4 政策制定与规划 区域能耗评估: 政府部门可以基于区域内供热系统的能耗数据,评估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制定合理的供热政策和发展规划。 节能目标设定: 为供热企业设定具体的节能目标,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5.5 技术研发与推广 新技术的评估: 新型节能设备、高效热源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的推广应用,需要通过准确的能耗计算来验证其节能效果。 设计优化: 在供热系统的设计阶段,利用能耗计算模型可以优化管网布局、设备选型和保温方案,从源头上降低能耗。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计算是保障能源高效利用、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阐述了城镇供热系统的构成、能耗来源、计算的意义与原则,并深入介绍了热负荷法、能量平衡法、效率系数法等多种计算方法,以及关键环节(如热源效率、管网热损失、辅助设备电耗)的计算要点。同时,分析了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能耗计算在节能改造、经济运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城镇供热系统的能耗计算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能耗监测、预测和优化控制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在供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准确计算和评估其能耗与效益,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持续优化能耗计算方法和应用,将有力推动城镇供热系统向着更加绿色、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复杂地下世界的指南,那些隐藏在城市表面之下的管网,为千家万户输送着温暖。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总是在冬天感到好奇,那些看不见的能源是如何被如此高效地调度,才能保证我们室内舒适的温度。这本书的标题,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它承诺要揭示这个系统的“能耗计算方法”,这不正是我一直想了解的吗?想象一下,里面会有关于热源如何产生热量,热量如何在管道中传递,以及最终有多少能量以何种方式消耗掉的详细阐述。我期待它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工程原理,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冬天比另一些冬天供暖费用有所不同,或者为什么某些区域的供暖效果会受到影响。或许,里面会介绍一些计算模型,展示如何将输入的热量与输出的有效供暖进行量化对比,从而找出节能的潜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能让我感受到背后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努力,以及他们如何在满足我们舒适需求的同时,努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它或许会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度用掉的能量,并且在未来,能够以更理性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我们所享有的城镇供热系统。

评分

深入研究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分析中心,周围是无数闪烁的屏幕,上面跳跃着各种与供热系统相关的参数。这本书必然会带领读者穿越数字的海洋,去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逻辑。我猜想,它会详细介绍各种能耗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基准,比如热负荷的计算,这涉及到室内外温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以及室内人员活动产生的热量等等。书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来支撑这些计算的严谨性。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界定“能耗”的范围。是仅仅包括了热源的生产成本,还是会延伸到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甚至是用户端的使用效率?不同的界定方式,对最终的能耗评估结果必然会产生显著影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计算框架,让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供热系统的能效。或许,这本书还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供热能耗,来揭示系统优化的方向和潜在的问题。总而言之,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量化理解和评价城镇供热系统运行效率的权威指南。

评分

在我看来,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就像一个精密仪器的说明手册,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测量”和“解读”城市供热的“健康状况”。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对城镇供热系统的认识,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感知,走向了科学的量化。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统一、规范的计算标准,让不同城市、不同供热公司的能耗数据,具有可比性。这对于国家层面的能源政策制定,以及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学习,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书中很可能会包含对各种影响能耗因素的深入分析,例如不同类型的热源(如燃煤、燃气、地热、甚至是工业余热)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管网布局和材质对热量损耗的影响。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先进的计算技术,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耗预测与优化模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个计算方法,更在于它能够驱动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最终惠及我们每一个享受供暖的居民。

评分

翻开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管道和阀门组成的地下神经网络,而这本书,就是解读这个神经网络运作规律的“密码本”。它所承诺的“能耗计算方法”,对我这样一个对能源效率颇为关注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供热系统中复杂多变的变量,比如季节性变化、用户需求波动、以及设备老化等因素。它是否会提供一些简化的模型,以便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抑或它会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提供极其精确的计算公式和参数设置?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冬季极端寒冷的天气里,我们的供暖系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以及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又可以如何精打细算。这本书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有效能耗”的定义,区分哪些能量真正被用于供暖,哪些则是在输送或转换过程中被浪费掉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效,究竟有着多大的潜力。

评分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为理解城市供热系统的“消耗”提供一套科学的“语言”。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庞大而看不见的供热管网充满了好奇,以及它们如何精确地计算和分配我所消耗的每一份热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系统内部运作的契机。我期待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将热源产生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传输、分配和转换环节,最终转化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室内温度。更重要的是,它会如何“计算”这个过程中的“能耗”。这是否包括了所有环节的能量损失?是否会考虑不同天气条件、不同建筑类型、甚至是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计算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供热系统的效率究竟是如何衡量的,以及哪些因素是影响能耗高低的关键。或许,它还会揭示一些节能降耗的“潜规则”,让我们对优化供热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仔细审视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的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巨大的城市地图,上面密布着纵横交错的供热管线,而这本书,就是绘制这张地图的“测量员”。它所承诺的“能耗计算方法”,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揭开城市冬季温暖之源奥秘的钥匙。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处理那些影响能耗的复杂变量,比如,不同热源的效率差异(燃煤、燃气、生物质、甚至回收的工业余热)、管道系统的保温性能、以及不同用户端对热量的需求波动。它会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计算流程,还是一些灵活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参数模型?我特别关注它是否会深入分析热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以及如何在用户端实现更高效的热量利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套计算的工具,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计算和管理,来降低供热系统的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荷,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

评分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专业性和科学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确保我们冬季温暖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我一直对城市供热系统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衡量其“能耗”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关于这个“如何衡量”的权威指南。我期待它能够详细地阐述,计算供热系统能耗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从热源的生产,到热量的输送,再到最终用户端的分配。它是否会涉及对不同类型热源效率的比较?是否会详细说明管道的热损失是如何被计算和评估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案例,通过实际数据的分析,来展示这些计算方法是如何应用的。了解这些,不仅能让我对供热系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能让我更清楚地理解,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读到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的书名,我立即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供热”的话题,更是一个关于“计算”的科学。我一直很好奇,在庞大的城市供热网络中,每一份热量是如何被“量化”和“追溯”的。这本书,很可能就是解答这个疑问的关键。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构成城镇供热系统能耗的各个要素,例如热源的效率、管道的热损耗、以及用户的用热模式等等。它会提供一套统一的计算框架,还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先进的测量和计算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评估和管理供热系统的能耗。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推动整个供热行业向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光是听这个书名,我就能想象出一幅幅关于能量流动、数据分析的画面。作为一个对科学技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城市供热系统背后的运作原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能耗计算”这个核心环节。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输入的热量与输出的供暖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比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产生能量损失,又该如何精确地计算这些损失。它会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计算模型,还是会包含一些针对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计算方法?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案例,通过生动的数据分析,来展示这些计算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通过优化能耗计算,来提高供热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评分

GB/T 34617-2017 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严谨的科研论文和行业标准。作为一名对城市运行机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冬季里那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的温暖感到着迷。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揭示这背后“能量秘密”的宝典。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城镇供热系统是如何被“测量”和“评估”其“能耗”的。这其中是否包含了热源的生产效率、管道的输送损耗、以及用户端的用热量等多个维度?它是否会提供一套统一、科学的计算方法,以便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供热系统进行横向比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能耗计算,来发掘供热系统的节能潜力,从而为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