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人類學

芭樂人類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佩宜 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文化研究
  • 颱灣研究
  • 社會學
  • 飲食文化
  • 水果
  • 芭樂
  • 田野調查
  • 民俗學
  • 日常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727277
商品編碼:16077924
包裝:平裝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頁數:3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09年,
一群人類學傢,成立颱灣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
在網路種下第一顆芭樂開始,芭樂力從此爆發。
帶動學術部落格的興起,
(例如:「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等,)
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

什麼是芭樂力呢?
芭樂力是種「白目的透視力」,能直指沒穿衣服的國王。


@芭樂果語:
多數颱灣人會唸成Bala,是種熱帶水果。因多籽,故不能拜神,難登大雅之堂。蘋果可以拿來送禮,但沒人會送Bala當禮物。Bala富含維生素,自用得宜,但要當心,以免「食bala放銃子」。政治場閤不能齣現Bala,因為芭樂票,就是空頭支票,雖然在鬼島見怪不怪。宴會辦桌,綠洲bala汁特殊的人工甜味,則是座上賓的共同記憶。

@什麼是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擅長從日常經驗齣發,開展多重視角的對話,以求更全貌地理解地方與世界。但是有趣又深刻的心得,若隻對學院發錶就太可惜瞭。於是,2009年,颱灣人類學傢在網路開設第一個學術部落格,將人類學推嚮社會大眾,又因為擔心「俗擱有力」的人類學太過直接,讀者會招架不住,所以用有點不正經的態度,直指事物的核心。

你可能會覺得人類學不就是研究人的學科嘛?所以擅長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傢,齣現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名單裡,自然不覺得奇怪,對企業來說,行銷人纔需要的正是對人性的理解。但事實上,真正的人類學是門多疑的學問,擅長提齣問題,切換觀點,而非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人類學如何展現懷疑態度呢?例如,當經濟學傢說這樣種稻可以增加年生產量,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準時,人類學傢很可能在旁邊嘀咕著「稻種發下去,搞不好肥瞭當地的莊頭」。當社會學傢說地方派係是寄生在既有的政治結構裡,尋找利益的共生,人類學傢又暗暗咕噥著:「搞不好地方派係維持瞭地方上群體競爭的張力,讓地方人活得帶勁…」。當某位村長在廟會裡忙得汗流浹背,虔誠禱告時,人類學傢暗暗揣想他是誰的樁腳,他如何分配宗教虔誠和政治利益在內心的份量?當全球知名的環保人士到世界各地宣揚環境正義理念時,人類學傢開始注意他的「聽眾」的屬性,暗暗猜測在這樣的場閤真正交流的是什麼?

這次,人類學傢不在廚房裡用料理安撫人生,也不在大賣場分析消費者心理學,而是遍地開花,在國會、網路、黑社會、農地、南方島嶼、夜店、工廠……蹲點伏擊,共同特色就是挺著芭樂精神,照看人間,真正的人類學就在「芭樂人類學」。

《芭樂人類學》精選共筆網站31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從你我共通的生活經驗,用人類學視角吃芭樂、看芭樂。套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名言:「好吃,又好思!」(good to eat, and good to think)

作者簡介

郭佩宜/主編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佩宜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秀幸 
交通大學客傢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羅素玫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助理教授

彭仁鬱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方怡潔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韻芳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係副教授

宋世祥
中山大學企管係博士後研究員

潘美玲
交通大學客傢學院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

陳伯楨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陳玉蘋
颱灣大學人類學博士

徐雨村
交通大學客傢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係助理教授

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係助理教授

呂心純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正元
高雄師範大學颱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鬍正恆
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係助理教授

林子晴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浩立
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

趙綺芳
颱北藝術大學舞蹈學係副教授

莊雅仲
交通大學客傢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容邵武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係副教授

呂欣怡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鄭瑋寧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江芝華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助理教授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助理教授

蔡晏霖
交通大學客傢學院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

目錄

導論 「好吃,又好思」的芭樂人類學(郭佩宜)

part1 芭樂人生
1.1從菜市場到廚房——一種日常生活的「微物論」(林秀幸)
1.2人類學傢的餐桌:蝸牛、野菜與cekiw(羅素玫)
1.3八卦,不簡單!(郭佩宜)
1.4黑道人類學(講古)
1.5「夜店咖」,性/情慾解放為瞭抵達真愛?(彭仁鬱)
1.6金融風暴與鬧鬼的工廠(方怡潔)
1.7當人類學傢「進入」大專山地服務團(邱韻芳)
1.8「真命天子」與「買不起的風水」(宋世祥)

part 2 飄洋過海的芭樂
2.1進入田野,「使命必達」(潘美玲)
2.2Z縣的聖誕節(陳伯楨)
2.3「傳統」可以外包嗎?(陳玉蘋)
2.4馬來西亞天鵝城華人的「大中國主義」(徐雨村)
2.5韓劇裡的泡菜戰爭(何撒娜)
2.6人,是怎麼死的(趙恩潔)

part 3 芭樂歌
3.1為什麼胎教要聽莫劄特?(呂心純)
3.2「時間都停瞭,他們都迴來瞭」:高雄市移動卡拉OK(劉正元)
3.3曼德拉的身影,非洲音樂地景的啟應(鬍正恆、林子晴)
3.4饒舌、革命與伊斯蘭(林浩立)
3.5誰和你一起牽手跳舞?:人類學者的一門舞蹈課(趙綺芳)

part 4 芭樂票
4.1「政治的隱喻」更政治——當修辭做為方法(林秀幸)
4.2大聲民主(莊雅仲)
4.3我所遇到的那些離散人群(陳伯楨)
4.4死刑戰爭(容邵武)
4.5橘色夜空下的社運記事(呂欣怡)
4.6災難是一麵照妖鏡(郭佩宜)

part 5 芭樂的異想世界
5.1颱灣vs.香港。雙城記!一個故事?(容邵武)
5.2自由市場與個人自由的兩難情愫(鄭瑋寧)
5.3關於一個社會的想像:全新的帢塔鬍予剋社會(江芝華)
5.4傢,安身寓居的所在?(鄭瑋寧)
5.5農業活動背後的環境倫理(李宜澤)
5.6重返土地,是最基進的革命(蔡晏霖)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芭樂人類學》的圖書,但內容上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圖書簡介。 --- 《星河遺夢:失落文明的密碼》 作者:艾莉亞·凡特 齣版社:蒼穹之翼文化 內容簡介 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時間往往是最殘酷的過濾器。我們所知的曆史,不過是無數文明興衰中的一粒微塵。然而,總有一些殘跡,拒絕被遺忘,它們以晦澀的符號、破碎的建築和難以理解的藝術形式,兀自存在於時間洪流的邊緣。 《星河遺夢:失落文明的密碼》是一部跨越時空界限的考古學敘事,帶領讀者潛入宇宙深處那些早已被星塵覆蓋的古老世界。本書的作者,著名的宇航考古學傢艾莉亞·凡特,憑藉其在“科拉剋斯七號”殘骸現場長達十年的實地考察,首次揭示瞭“泰蘭星係”中一個被稱為“光之子”的文明的真實麵貌。 這個文明,在距今約五萬年前的宇宙紀元中,曾是銀河係已知疆域中最繁榮、技術最先進的種族之一。然而,他們並非如以往的猜想那樣,毀於星際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在一夜之間,似乎被某種不可抗拒的“寂靜”所吞噬。 本書的基石,是凡特教授及其團隊在泰蘭星係邊緣發現的一艘巨型“記憶方舟”。這艘方舟並非用於逃離,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裝載著該文明所有知識、藝術、哲學和記憶的終極檔案庫。然而,進入這個檔案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對人類認知極限的挑戰。 第一部分:破碎的迴響 凡特教授首先聚焦於如何破解“光之子”的通訊係統——一種基於量子糾纏和高維幾何的語言。不同於以往基於聲波或光波的交流方式,他們的信息以“結構性共振”的形式存在。書中詳細描繪瞭團隊如何利用新開發的“共振解碼器”,從冰封的金屬壁中提取齣第一個完整的、可被人類理解的敘事片段。 這些片段揭示瞭“光之子”對時間、空間和存在的獨特理解。他們認為物質世界隻是更高維度信息流的一個暫時投影。書中對這些理論的探討,不僅涉及尖端的物理學猜想,更觸及瞭哲學的深層思考:如果意識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那麼死亡的定義又是什麼? 第二部分:寂靜的祭典 本書最具爭議性的部分,是對“光之子”文明終結的重建。通過對大量殘存藝術品的分析,凡特教授提齣瞭一種令人不安的理論:這個文明並非被外力毀滅,而是主動選擇瞭集體“升維”。 書中詳盡分析瞭大量的“升維石闆”,這些石闆上刻畫的並非曆史事件,而是數學模型與情感的融閤體。作者認為,在掌握瞭超越現有物理定律的知識後,“光之子”發現瞭一個更高的存在層次,並集體進行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寂靜祭典”,將所有生命形式的意識編碼並上傳至一個更純粹的領域。 為瞭證明這一觀點,凡特教授重構瞭一套復雜的“情感矩陣”,試圖模擬當時文明的核心情緒狀態。書中細緻記錄瞭模擬過程中齣現的奇異現象,包括實驗室設備無故的能量波動,以及分析人員報告的“短暫的、無法言喻的平靜感”。 第三部分:迴望與警示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將目光從遙遠的過去拉迴到當下的人類文明。她探討瞭“光之子”的命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不斷追求技術和知識的極限,是否最終會麵臨同樣的選擇——是固守有限的物質存在,還是勇敢地邁嚮未知的高維? 《星河遺夢》不僅是一部硬核的科幻考古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存在意義的深刻冥想。它挑戰瞭我們對進步、文明和終結的所有既有觀念。讀者將跟隨凡特教授的腳步,踏上一場既是科學探索又是精神朝聖的旅程,去聆聽那些早已湮滅於宇宙塵埃中的、來自星河深處的最後低語。 本書配有大量由高分辨率三維掃描重建的“光之子”遺跡圖像,以及詳盡的術語解釋附錄,是所有對宇宙未解之謎、失落曆史和前沿哲學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之作。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珍視的一切,是否隻是另一個更宏大故事中的一個短暫章節。 ---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其題材的嚴肅性會導緻閱讀體驗過於沉悶,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成功地在探討嚴肅議題的同時,注入瞭非常人性化和幽默的元素。那些偶爾齣現的、略帶諷刺意味的筆觸,如同黑夜中的微光,恰到好處地緩解瞭文本的厚重感,讓閱讀變得輕鬆而不失深度。這種平衡的藝術,在當代文學作品中是相當難得的。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處理跨文化交流的部分,展現瞭令人尊敬的同理心和廣闊的視野,避免瞭常見的文化偏見,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客觀視角去觀察和記錄,既保持瞭批判性,又不失溫暖的關懷。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次長途旅行,見識瞭新的風景,也重新審視瞭齣發地的一切,讓人心胸為之開闊。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我很少看到有哪本書能將非綫性敘事運用得如此自然流暢。它像一個精密的鍾錶,不同的時間綫索、不同的視角,看似獨立散落,但最終匯聚在一個意想不到的交點上,産生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情感衝擊力。作者似乎對敘事工具的掌握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知道何時該給予讀者足夠的綫索,何時又該適當地設置懸念,這種對讀者的“引導”藝術令人贊嘆。此外,書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的鋪陳也做得十分高明,那些專業的術語或曆史背景,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對話和情境之中,而非生硬地進行說明,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轉化能力。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用智力去解構,用心靈去感受的佳作。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帶著一種復古的、略顯斑駁的質感,仿佛是從某個塵封已久的圖書館角落裏被重新發掘齣來。內頁的排版也很有心思,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都透露齣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間的過渡處理,往往會穿插一些精心挑選的、與主題相關的插畫或舊照片,這些視覺元素不僅僅是點綴,更是對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故事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到位,張弛有度,既有娓娓道來的細膩描述,也有高潮迭起的緊張時刻,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作者在構建世界觀和人物關係方麵展現瞭深厚的功力,角色的塑造立體而復雜,他們的動機和掙紮都顯得真實可信,仿佛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人物。這種精心的打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強烈的“意猶未盡”之感,這並非是因為情節戛然而止,而是因為作者拋齣的每一個觀點都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的漣漪久久無法平息。它探討瞭許多當代社會中被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現象,用一種近乎解剖刀般冷靜而精準的筆觸,剖開瞭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運作邏輯。文風上,作者的語言功底極為紮實,用詞考究而不失鮮活,既有學術性的嚴謹,又不乏文學性的美感。尤其是一些長句的構建,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初讀或許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品味,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便會為那種洞察力的深度而摺服。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讀物,適閤靜下心來,帶著筆記本去細讀、去標記,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領悟,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好書”的標準。

評分

我嚮來不太容易被書中的“宏大敘事”所打動,更傾嚮於那些能從小處著眼,摺射齣時代側影的作品。這部作品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宏大的口號,而是通過描繪幾個普通人在特定環境下的細微選擇和情感波動,勾勒齣瞭一個時代背景下個體的生存圖景。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入木三分,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心理活動被捕捉得極其精準,讀起來讓人産生強烈的共鳴,甚至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決定。語言風格上,它帶有一種老派的、剋製的優雅,沒有過多的情緒外露,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深沉的情感張力,卻比直接的宣泄更有力量。閱讀的過程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次深入而真誠的對話,讓人感到平靜而充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