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氈創作集:以Nuno Felt展現古老織品極緻的手作美感

羊毛氈創作集:以Nuno Felt展現古老織品極緻的手作美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遊惠君 著
圖書標籤:
  • 羊毛氈
  • Nuno Felt
  • 手工藝
  • 紡織
  • 古老織品
  • 手作
  • DIY
  • 藝術
  • 設計
  • 羊毛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雅書堂
ISBN:9789866277580
商品編碼:1603666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1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羊毛氈,鼕暖又夏涼,防水又防火,而且摩登又古老!
  不隻可以拿來戳戳小玩偶,
  這迴要看羊毛與絲、布的多元變化,升級技法一次大公開!
  紡織所使用的動物性纖維裡,羊毛是運用最多、最重要的動物毛纖維,羊毛纖維本身就具有許多優異的特性。而以羊毛製作的無紡布工藝又稱羊毛氈工藝,是一項利用羊毛纖維遇水加壓,纖維產生氈縮的特性,在不需要經過紡織機具的狀況下羊毛纖維即能相互氈結成為織品的一種無紡布工藝。作法簡單易學,且不需太多的製作工具,是一種入門門檻低,又對自然環境友善的古老工藝。
  羊毛氈工藝最為有趣的是,不經機器,不經能源動力,隻藉由「手」以纖維原料--羊毛來創作。就在創作者的手中將原料,設計、製作成獨一無二的創作。
  羊毛氈工藝本變化多端,羊毛氈成品可硬挺,可柔軟,可捏塑,可定型,可製做大型作品,亦可製作精巧的小物。本書作者為瞭展現羊毛涼爽舒適的特性,開始實驗將羊毛鋪設在天然纖維「棉」、「麻」、「絲」等天然纖維織品上,也就是使用不同纖維材質與羊毛複閤,此一工法稱為「nuno felt」,並以個人研究及創作經驗詳析Nuno Felt工法的發展與變化的可能性,且將羊毛當作是纖維的天然接著劑,利用羊毛纖維的自然氈縮特性,讓羊毛纖維與纖維相互氈化咬閤,創作齣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並針對色彩、肌理變化、藝術特性進行分析,完全顛覆一般人對羊毛氈工藝作品的印象,由書中每一項作品即可窺得羊毛氈的多變且多元的美麗風貌。

作者簡介

  遊惠君
  一個想讓羊毛氈在濕熱氣候的颱灣,
  仍然為人們接受與喜愛的工藝人。
  相信--
  深耕工藝需要堅持與頑強。
  對作品的認真與誠意會被感受到。
  相信--
  技術就是工夫,工夫靠苦練,佐以理論纔能傳承。
  ●颱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係研究所
  ●伊甸基金會愛明發展中心羊毛氈工坊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4 推薦序 勇於挑戰 創新技法
6 作者序 為甚麼要齣這樣一本書
Part 1 古老工藝vs. 新趨勢
12 羊毛氈工藝的歷史
14 羊毛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使用的動物性天然纖維
16 羊毛氈的製作工法─乾式.濕式
18 氈縮的測試
20 羊毛氈的藝術特性
24 各種天然纖維的特性
Part 2 Nuno Felt創作分享
30 Nuno Felt發展與變化的可能性
34 Nuno Felt的雕塑性
36 美麗與鋒利38 Organism
40 Flame 42微調蕾絲
44 Orchid
46 Nuno Felt的色彩性
48 Pastel Garden I 50 Pastel Garden II
52 飛行54 Primitive
56 柔呢58 Cosmos
59 緻敬60 Wool
61 Spun Sugar 62卡門
63 Ravine 64 Brume
65 紫色的華麗感 66 Silent
68 挺傲
70 Nuno Felt 的肌理變化
72 Deep White 74 Wild
75 吹雪 76 Stained Glass
78 Air 80 Plaid I
81 Plaid II 82 Tenderly
83 Breeze 84 Baby Zebra
85 Dolomite 86 華想容
87 Netted 88 Foam
89 Venus 90 Shale
91 Rainbow 92 花團錦簇
Part 3 Nuno Felt 的實作
96 Blossom
100 Stripe
104 鞦色
108 Deep White
112 Purple
116 Pastel Garden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並力求詳細、自然: --- 《時光的編織:探尋傳統服飾的紋理與智慧》 一、 引言:穿越時空的縴維敘事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服飾製作的指南,它是一場深入探索人類文明進程中,縴維如何成為記錄曆史、錶達身份與審美的重要載體的旅程。我們相信,每一件衣物、每一塊布料,都承載著它誕生之地的氣候、文化、技術和哲學。 《時光的編織》帶領讀者離開現代工業的流水綫,迴歸到手工技藝的溫度之中,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傳統紡織技術。我們不再將服飾視為簡單的蔽體之物,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産,一種跨越世代的精神傳承。 二、 傳統服飾的地域性與功能性解析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部分,著眼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中,因地製宜發展齣的獨特紡織工藝。 1. 東方絲綢之路的輝煌遺存: 我們將詳細考察中國宋錦、日本友禪染以及中亞蘇紮尼刺綉的精髓。這些技術不僅要求極高的物質基礎——如特定蠶種的培育、天然礦物染料的提取——更蘊含著深厚的社會結構。例如,宋錦的層疊圖案如何反映瞭等級製度;而友禪染中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如何體現瞭禪宗的美學觀。我們分析瞭這些織物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充當外交禮儀的載物,以及它們所使用的植物、昆蟲與礦物,如何構建瞭古代的“色彩經濟學”。 2. 寒冷地帶的保暖哲學: 深入探究北歐的費羅伊島毛織法(Fair Isle Knitting)和安第斯山脈的羊駝毛紡織藝術。這些技術的核心在於“功能性驅動創新”。費羅伊毛衣中復雜的幾何圖案,並非僅僅是裝飾,而是對特定羊毛縴維特性(如粗細、捲麯度)的優化應用。我們解析瞭阿爾帕卡羊毛在高原環境中如何通過細密的手工編織,達到無與倫比的保暖與透氣平衡。書中會通過考古學和人類學資料,重構齣早期紡織工具(如手紡錘、早期織布機)的演變過程,揭示早期社區如何集體協作完成紡織品的生産。 3. 熱帶地區的輕盈與通風: 聚焦於東南亞和非洲的熱帶地區。重點介紹印尼的蠟染(Batik)技術,特彆是其對熱與濕氣環境的適應。蠟染中的避諱圖案(Taboo Motifs)和特定區域的顔色偏好,如何作為一種非語言的社會編碼係統。同時,我們將探討一些以植物縴維(如蕉麻、菠蘿縴維)為基礎的輕薄織物,它們在結構上如何最大化空氣流通,同時保持足夠的韌性以應對潮濕的氣候。 三、 織物的符號學:紋樣背後的世界觀 紡織品是流動的符號學載體。《時光的編織》的第二部分,緻力於解讀這些符號的含義。 1. 幾何的秩序與宇宙觀: 許多傳統織物,如蘇格蘭的塔坦格紋(Tartan)或中亞的幾何地毯,大量使用直綫、菱形和方形。我們探究這些看似簡單的幾何圖形,如何被賦予瞭傢族血統、領土界限乃至宇宙觀的象徵意義。例如,某些菱形結構可能代錶生育力或豐收,而某些交錯的綫條則象徵著道路的交匯與命運的交織。 2. 動植物的擬人化敘事: 動物和植物的形態在刺綉和印花中占據瞭主導地位。本書將分析印度傳統的孔雀紋飾、中國工筆畫風格的龍鳳圖案,以及美洲原住民藝術中對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處理。我們探討這些形象是如何在神話、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中相互滲透,使布料成為講述祖先故事和神祇庇佑的“活曆史書”。 3. 色彩的情感光譜: 傳統染料的提取過程本身就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結閤。我們將詳述靛藍的“發酵”過程、茜草根的深紅、以及如何通過礦物質媒染劑來固定色彩。更重要的是,我們解析瞭不同文化對特定顔色的情感投射——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被視為生命力的紅色,在另一些文化中卻可能代錶哀悼或禁忌。 四、 現代視角的迴歸與傳承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技藝,並非是盲目復古,而是為瞭尋找可持續性和深度連接。 本書的第三部分展望瞭傳統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我們采訪瞭仍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匠人,記錄他們如何應對原材料稀缺、市場變化以及技術迭代的挑戰。我們分析瞭當代設計師如何從古老的紋樣和結構中汲取靈感,創造齣既尊重曆史又符閤現代審美的作品。這部分強調瞭“慢時尚”的哲學,即迴歸到對材料的尊重、對製作時間的敬畏,以及對人與物之間建立的持久關係的珍視。 《時光的編織》旨在喚醒讀者對物質文化遺産的敏感性,鼓勵人們以更深沉的目光去欣賞每一件衣物背後的溫度、汗水與智慧。它是一份獻給所有熱愛縴維藝術、探尋文化根源的讀者的誠摯邀請。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手工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手工製品情有獨鍾的人量身定製的!我最近迷上瞭用羊毛氈做一些實用又好看的小物件,但市麵上的教程大多韆篇一律,要麼太基礎,要麼就是那種純粹的裝飾品。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操作,更像是在分享一種對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對傳統工藝的緻敬。裏麵的案例設計非常巧妙,看得齣來作者在細節上花瞭很多心思。比如,書中介紹的那幾種不同羊毛的混搭技巧,光是看著那些色彩和紋理的搭配圖示,我就忍不住想立刻動手嘗試。而且,書裏的步驟講解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不會因為復雜的造型而望而卻步。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強調瞭“手作的美感”,不僅僅是成品好看,更注重製作過程中的那種寜靜和專注,這正是我在繁忙生活中最需要的慰藉。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和印刷色彩也無可挑剔,翻閱起來手感極佳,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衝著“Nuno Felt”這個概念來的,想看看現代羊毛氈工藝如何與傳統的布料結閤。坦白講,市麵上關於Nuno技術的資料相對零散,大部分都是零星的視頻或短文。這本書卻係統地梳理瞭這種混搭技術在羊毛氈領域的應用潛力,並且提供瞭大量極具啓發性的實物案例。它展示瞭如何通過控製羊毛和布料的張力,創造齣具有雕塑感和流動性的三維形態。我嘗試瞭其中關於“利用絲綢做襯裏來控製羊毛氈厚度”的技巧,效果驚人——成品既有羊毛的溫暖質感,又不失絲綢的輕盈垂墜感,完全擺脫瞭傳統羊毛氈可能帶來的厚重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拓寬瞭羊毛氈的應用邊界,讓原本被視為“非主流”的工藝,煥發齣瞭高級定製的潛力。對於那些尋求突破、不甘於做傳統小物件的創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評分

我通常對這類手工製作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多都流於錶麵,講解不夠深入,拿到手後纔發現實用性不強。然而,這本《羊毛氈創作集》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著重探討瞭如何將古老的紡織概念融入現代羊毛氈創作中,這一點非常吸引我這個對手工曆史有點研究的讀者。書中對不同縴維特性的剖析非常專業,比如不同羊毛的收縮率、氈化速度的控製,這些細節的處理,直接決定瞭作品的質感和耐久度。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經久耐用”的追求,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快消品製作。書中的那些結構復雜的作品,比如模擬古代掛毯紋理的平麵作品,其背後的結構力學分析讓我這個平時做設計的朋友也贊不絕口。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模闆,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計哲學。如果你想做齣真正有“靈魂”和“重量感”的羊毛氈作品,而不是那些軟塌塌的小擺件,這本書絕對是案頭的必備參考書。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工藝復興很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非常關注那些能夠將古老技藝與現代生活無縫結閤的作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盲目地復古,而是深入挖掘瞭舊有織物的精髓——比如經緯交錯的結構邏輯、天然染料帶來的色彩沉澱感——然後將其巧妙地“翻譯”成羊毛氈的語言。書中對不同縴維的“交織”與“融閤”的探討,讓我對材料的理解上升到瞭哲學層麵。例如,書中提到如何通過羊毛的自然捲麯和特定方式的揉搓,來模擬傳統編織物的密度和彈性,這一點非常具有創新性。閱讀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種深深的敬畏感,作者不僅是手藝人,更是一位深諳材料科學和美學史的學者。這本書無疑為羊毛氈創作設定瞭一個新的標杆,它不再隻是一個手作愛好,而是一種嚴肅的、值得尊重的藝術錶達方式。

評分

我傢裏堆滿瞭各種手工書,坦白講,大部分都是隻看瞭一遍就束之高閣瞭。但這本書,我幾乎每天都會翻閱一下,不是為瞭找教程,而是純粹為瞭欣賞它的美感和設計理念。這本書的排版和攝影簡直達到瞭藝術畫冊的水準。每一件作品的展示圖都經過精心布置,光影、背景的選擇都服務於烘托作品本身的質感和意境。特彆是那些關於“做舊”和“肌理模仿”的章節,那種處理得如同古董般的羊毛氈錶麵,讓人拍案叫絕。它教會我的不是簡單的“怎麼做”,而是“如何思考如何讓作品具有時間感和故事性”。這種對“時間雕塑”的追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一雙發現美、創造美的眼睛”的指南,它帶來的啓發遠超齣瞭羊毛氈本身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