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這樣找創意 [How To Be An Explorer of The World]

你可以這樣找創意 [How To Be An Explorer of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莉 史密斯 著,譚鍾瑜 译
图书标签:
  • 创意
  • 灵感
  • 探索
  • 观察
  • 思维
  • 生活
  • 设计
  • 方法
  • 启发
  • 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馬可孛羅
ISBN:9789867247919
商品编码:16002395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How To Be An Explorer of The World
出版时间:2009-06-17
页数:20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附件:208
商品尺寸:17cm×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警告!
給 預備拿起本書的人:
如果你發現無法運用你的想像力,應立即將書放回原處,本書不是為你而準備的。書中將一再要求你……停止懷疑,去完成讓你覺得有點奇怪的任務,採用可以讓你創意思考的方式去觀看世界,經常進行實驗,並且將無生命之物視為活生生的東西!

任何時刻,無論身在何處,你身旁都有數百件趣味,而且值得記錄的事物。


59種好玩的創意方法,
可以在日常生活裡練習,
指引你從不同角度觀看生活
不必羨慕只有別人有靈感。

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任何事都可以當作起點,
來自藝術家和科學家親身力行的方法

作者简介

凱莉?史密斯(Keri Smith)
作家兼插畫家,出版數本談論創意的暢銷書,包括《拆毀這本日記:「創造性破壞」的探險邀約》(Wreck This Journal: An Invitation to Explore “Creative Destruction”)。她的想法: 〈藝術家的生存之道〉(the artist’s survival kit),〈如何讓自己感到不該成為藝術家〉(how to feel miserable as an artist),〈100個寫日記的方法〉,深受讀者好評。合作的插畫單位包括知名的藍燈書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Hallmark卡片公司等。她的部落格深受歡迎,每日超過一萬人次點閱。近幾年她以「生活創意」為主題,在北美各地演講並帶領工作坊。
■譯者簡介
譚鍾瑜
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資深編輯,曾於法國研讀西洋美術史及博物館學。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以色列》、《文藝復興》、《法蘭西的榮耀與堅持》、《羅浮宮》(合譯)、《法國》(合譯)、《英國》(合譯)等書。

目录

如何使用本書
Idea#1:就從坐著的地方開始
Idea#2:收集經驗
Idea#3:光線
Idea#4:每日的步行
Idea#5:看見的第一件東西
Idea#6:考古挖掘
Idea#7:色彩的世界
Idea#8:縫隙
Idea#9:珍寶盒
Idea#10:一件東西
Idea#11:差異
Idea#12:五十樣東西
Idea#13:收集字體
Idea#14:聲音地圖
Idea#15:消費者
Idea#16:調查表
Idea#17:速成雕塑
Idea#18:結構
Idea#19:撿拾「塗料」
Idea#20:小念頭
Idea#21:最喜愛的街道
Idea#22:看人
Idea#23:如何揭露一樁秘密
Idea#24:搭配組合
Idea#25:水
Idea#26:變成李歐納?柯恩
Idea#27:偶發藝術
Idea#28:不用眼睛觀察
Idea#29:觸覺板
Idea#30:旅行史
Idea#31:發現聲響
Idea#32:魔法世界
Idea#33:排列
Idea#34:有趣的垃圾
Idea#35:看不見的城市
Idea#36:關於無生命物品的真相
Idea#37:觀察時間
Idea#38:和約翰?凱吉到雜貨店購物
Idea#39:將食物當作藝術品
Idea#40:改變狀態
Idea#41:發現臉孔
Idea#42:在地知識
Idea#43:撿起紙張
Idea#44:到圖書館探險
Idea#45:自己的民族誌
Idea#46:發現圖案
Idea#47:污漬的形狀
Idea#48:用取景器探險
Idea#49:撿拾話語
Idea#50:發現氣味
Idea#51:非線性生活
Idea#52:迷你生態系
Idea#53:撿來的書寫工具
Idea#54:樹的語言
Idea#55:改變每日經驗的方法
Idea#56:如何納入不確定性
Idea#57:思考力實驗
Idea#58:拾荒遊戲的收藏品
Idea#59:如何漫無目的閒逛
田野工作
為你的博物館展覽做好準備
創意小提示

前言/序言


潜入未知的蓝图:跨越边界的思维构建与实践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寻找”创意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人类认知和知识体系的广阔疆域,从而在这些交叉点上自然而然地激活新的洞察与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的重点,是如何系统性地重塑我们观察世界、处理信息、连接概念的方式,最终形成一种不受既有范式束缚的、持续性的创新引擎。 第一部分:解构心智的“默认设置” 人类的大脑习惯于高效的模式识别,这在生存层面是必需的,但在创新领域却常常成为枷锁。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我们日常思维中的固有偏见(Cognitive Biases)和心智捷径(Heuristics),并展示它们是如何无声无息地限制了我们对可能性空间的感知。 第一章:隧道视野的陷阱与突破 概念的僵化与语义的边界: 我们如何被语言的定义所困?探讨词汇的演变如何固化了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展示当核心概念被重新定义时,整个领域的认知结构如何发生地震般的变化(例如,“熵”、“信息”或“生命”的重新界定)。 经验的“抗体反应”: 深入研究经验是如何从资产转变为负债的。介绍“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用于暂时“搁置”既有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强迫大脑进入探索模式。 “非必要”感官的激活: 探讨如何通过刻意的多感官输入(如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联想训练)来绕过视觉和逻辑分析的主导地位,从而触及潜意识中沉睡的关联。我们不只是“看”,而是要“感受”问题。 第二章:知识的地理学:绘制你认知的疆界 知识的“平原”与“山脉”: 将个人知识体系比喻为一个地理区域,区分那些被充分探索的“平原”(熟悉领域)和那些鲜有人至的“山脉”(边缘交叉学科)。提供工具和策略,帮助读者精确识别自己知识地图上的“空白地带”和“未勘探区域”。 跨越学科的“重力场”: 理论构建一个“知识引力模型”,解释当两个看似无关的知识场域相互靠近时,会产生何种强度的创新“拉力”。通过案例研究,展示来自物理学、人类学或音乐理论的结构如何成功地移植并重塑了工程学或商业策略。 “陌生人”的视角导入技术: 介绍如何系统性地引入一个与当前问题完全无关领域的专家视角——不是为了咨询,而是为了观察他们处理信息和结构问题的基础逻辑。这是一种主动制造“认知失调”以求得突破的方法。 第二部分:重塑信息流动的结构 创新并非凭空出现,它是信息以全新的、更具生产力的方式重新组织的结果。本部分侧重于信息的采集、过滤、关联和存储的效率优化。 第三章:数据的“炼金术”:从噪音到信号的转换 信息的“熵减”策略: 如何设计信息摄入的过滤器,使得接收到的数据不再是线性堆砌的,而是预先按照潜在关联性进行编码。探讨信息摘要、元数据标记和情景关联在深度记忆中的作用。 “反向检索”的艺术: 大多数人通过已知信息寻找答案。本章教授如何从“期望的结果”出发,反向推导所需的缺失信息和前提条件。这涉及对当前知识结构进行压力测试,主动寻找那些“不应该存在”的数据点。 动态案例库的构建: 建立一个超越简单书签或笔记的、具有叙事驱动的案例资料库。每一个被记录的实例,都应包含其“问题背景”、“核心机制”、“失败路径”和“潜在的迁移点”。这个库是一个活的思维模型,而非静态的档案。 第四章:时间与空间维度下的关联性构建 历史的“平行宇宙”: 探讨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文明或不同领域内发生的并行事件,它们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时间轴的对比,揭示那些被历史偶然性掩盖的、深层的组织逻辑。 情境的“换位模拟”: 不仅仅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而是将问题置于完全不同的物理和文化情境中。例如,将一个软件设计的优化问题,置于中世纪堡垒的防御逻辑中进行重新推导。 “延迟满足”的认知收益: 研究为什么将一个复杂问题暂时搁置,让潜意识进行“后台处理”是必要的。本章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法,指导读者何时应该主动停止线性思考,进入“孵化期”。 第三部分:将洞察转化为可操作的结构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把灵光一现的直觉,转化为一个可以被验证、沟通和实施的蓝图。本部分关注思维的“输出”环节。 第五章:原型思维:从抽象到具象的桥梁 “类比的层次化”: 创新往往始于一个好的类比,但好的类比需要多层次支撑。教会读者如何构建从宏观(哲学层面)到微观(机械层面)的层层递进的类比链条,以确保创意的稳固性。 限制条件的“解放”: 许多创新在于重新定义“不可能”的边界。本章指导读者系统性地挑战项目或问题的每一个既定限制条件——技术、预算、时间或社会规范——并探讨如何在移除或颠覆这些限制后,新方案会如何浮现。 “最小有效模型”的构建哲学: 任何复杂的想法都需要一个可以被快速触摸和感知的核心模型。探讨如何使用最简单的工具、最粗糙的材料,快速构建一个用于测试关联性而非完美性的“思维原型”。 第六章:迭代的哲学与接受不完备性 “渐进式革命”的路径规划: 创新很少是单次的爆炸,而是基于前序验证的累积。介绍如何设计一系列“微小验证点”(Micro-Validation Points),使得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能提供新的、结构性的信息,而非仅仅是挫折。 冲突的“结构化整合”: 面对互相矛盾的解决方案时,不应强行选择其一,而应探究冲突背后的更高层级原理。本章教授如何将对立的观点视为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寻求一个能够同时容纳它们的“超集解法”。 “无知”的工具箱: 最终,我们必须承认知识的局限性。本章总结如何利用“有组织的无知”——即清晰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能据此构建未来学习和探索的路径图——来确保创意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这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深度探索的起点。 通过系统地操练这些认知工具和结构化流程,读者将发现,创意并非等待被发现的稀有矿藏,而是思维在高效、开放和受控的探索下,必然产生的副产品。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论,用以重塑你的内在世界,从而改变你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于“灵感”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以往总觉得创意是某种玄妙的、突如其来的“灵光乍现”,需要等待缪斯女神的眷顾。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一种极其务实且可操作的框架,将“寻找创意”的过程解构成了可以被系统性训练的能力。作者并没有提供一箩筐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方法论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跨界碰撞”的论述,它鼓励我们主动地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知识进行强行联结,并详细阐述了构建这种联结的思维模型。这种“搭桥”的思维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接触的各种信息流,不再只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地去寻找它们之间的潜在关联。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它们都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陈旧故事,而是选取了许多当下正在发生、或者已经被我们忽略的微小创新现象进行剖析,这使得理论的落地性极强,让人感觉“我也可以做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份虚无缥缈的“创意火花”,转化成了一套可以反复练习的肌肉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一种细腻的亚麻质感,触感上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的思考氛围。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却又不失和谐,主色调是深邃的午夜蓝,点缀着如同星辰般闪烁的银色线条,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内页的纸张厚实而富有韧性,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洇墨,这对于喜欢在书页上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排版上,作者显然对阅读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字体选择了一种优雅且易于辨识的衬线体,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手绘插图和版式设计,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常常在关键的转折点提供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引导。例如,在探讨“观察细节”的章节,书中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一个被放大观察的自然纹理,那种精妙的设计感,让人在翻阅时总会忍不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布局的巧思。这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从拿起来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一场高质量的阅读旅程即将开始。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对“过程”本身的尊重与珍视。在当今这个一切都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非成功即失败”的二元对立思维。然而,这本书细腻地描绘了每一个伟大发现背后所经历的无数次试错、迷茫与自我怀疑。作者用一种非常坦诚的口吻,分享了许多自己或他人“看起来很蠢”的尝试和边缘化的想法。这种对“失败”的重新定义,是极其宝贵的。它告诉我们,每一次看似偏离轨道的探索,其实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积累不可替代的数据和经验。阅读时,我感受到的不再是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完美创意”的焦虑,而是一种踏实感——只要我保持探索的姿态,持续地输入、观察和连接,结果自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显现。这本书的基调是鼓励人持续地、充满信心地去“做那个不断尝试的人”,而不是只做那个等待“奇迹发生的人”。这是一种深植于生命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评分

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如何激发灵感”的书籍往往在理论层面描绘得很美好,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整套可执行的“创意工具箱”。其中关于“环境构建”的部分,我进行了尝试。作者建议我们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生活空间引入一些“不协调的元素”,比如把工作区的背景音乐换成完全陌生的曲风,或者故意在办公桌上摆放一些与专业毫不相关的物品。我起初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但坚持执行了一周后,我发现那种刻意营造的“轻微不适感”,确实在潜移默化中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我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但奇怪的是,正是这种分散,让我的大脑能够从惯性轨道上“跳脱”出来,捕捉到一些平日里会被忽略的连接点。这种注重“外部刺激”而非纯粹“内部冥想”的思路,非常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它教会我们,创意并非总是在安静的阁楼里诞生,它也可以在充满干扰的现实世界中被有效地“捕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轻盈而深邃”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传统理论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腔调,相反,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一种哲人式的幽默感。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仿佛是在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促膝长谈。在阐述一些复杂的认知科学原理时,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将晦涩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描绘出来。比如,在谈论“接受不确定性”时,他用航海家在暴风雨中调整船帆的细节来比喻我们面对模糊信息时的应变策略,那种画面感立刻就建立了,让人豁然开朗。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探索精神”的由衷赞美。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生产”创意,更重要的是唤醒你内心深处那种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鼓励你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既定事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被作者的某句话深深触动,需要花时间回味那种洞察力带来的震撼感。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获取知识本身带来的满足,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和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